APP下载

引源头活水润感恩情怀

2019-09-06廖炳晔何波陈文琪

中国德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岳阳市母校校友

廖炳晔 何波 陈文琪

2015年11月16日晚上8点多,毕业于岳阳市一中的一名学生在实习结束回大学校园时被一辆汽车撞倒,司机逃逸。这名学生被送往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医院三次下达病危通知书,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更让人揪心的是,面对巨额的治疗费用,身为普通农民的学生家长一筹莫展,只能暗自垂泪。

得知此事,岳阳市一中“龙樱社”利用网络平台发出募捐倡议。众筹发出后,岳阳市一中海内外校友、在校师生、家长纷纷转发朋友圈并捐款,短短2天时间就筹集到18万余元的爱心款。

学校为何对校友如此关心挂念?毕业生为何对母校如此情意绵长?岳阳市一中校长廖炳晔这样说:“因为我们在办一所有温度、有情怀的学校,岳阳市一中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线。”

一、用心于大处,锻造感恩的人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岳阳市一中与岳阳楼毗邻而望,和洞庭湖相依而处,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深植师生心田,“忧乐”精神是弥足珍贵的学校文化资源。学校倾力打造“忧乐文化”,涵养家国情怀,将责任与感恩作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近年来,岳阳市一中注重系统地回溯百年办学历史,笃定“力争上游,完成人格”的育人宗旨,反对精致利己主义,激励学生走出“小我”的方寸天地,步入忧乐天下的“大我”之境,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时代。

学校注重校史教育,以杰出校友的事迹光大一中精神,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立大气之志,成大器之才。2017年,学校启动了杰出校友系列报道,其中有在耄耋之年连续三年回母校看望师生并题写“不忘母校的辛勤教育与栽培,希望再接再励,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寄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有百年校庆时还能一字不落地唱出岳阳市一中老校歌、谨记毛主席教诲献身农业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陈文新,有专程回到母校为全体师生带来精彩讲座、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幸福科技实验室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有十几年如一日坚守西藏墨脱山区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格桑德吉……从岳州府中学堂到国立十一中,再到岳阳市一中,一中人始终勇立潮头,薪火相传。

学校注重志愿服务,用社会实践拓宽德育渠道,鼓励学生“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校挂牌建立了14个德育与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生活,了解国情,思考人生。学生走进农场,和农村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着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思索着农村发展与传统文化;学生走进社区,针对城中村改造、城市规划与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学生走进君山银针茶叶庄园,了解制茶工艺,结合课本知识思考新型生态农业的转型、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学生理解了“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道理,心灵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与日俱增。

学校注重人文关怀,靠情感升华激发爱心善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心系身边事。2010年春节,一位在广东发展、事业有成的校友回湖南,带着全家来到学校故地重游。时值年关,冰雪未融,面对母校师生,他心中热浪滚滚,当场表态,连续5年,每年拿出20万元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贫寒学子。2018年12月,第一届“香樟树奖助学金”发放时,捐赠者鲁平辉校友回顾了在一中读书时的岁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国内外奋斗的经历,勉励同学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报国之志,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受助学生纷纷表示感谢学长的慷慨资助,表示会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作为中铁设计院的老职工,鲁平辉平时省吃俭用,工资也不高,却情系母校。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学校党委书记李赞辉将鲁平辉校友当年在校的学籍卡复印件作为礼物送给他时,他拿着这份特殊的礼物,潸然泪下。

二、精心到实处,搭建感恩的舞台

感恩教育不需要苍白的说教与灌输,只需要积极搭建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触动心灵的真情流露和自我表达。

学校重视家校共建,全员、全方位大力拓展育人网络,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德育在家庭”活动,鼓励家长做到“八个一”:每天说一句鼓励孩子的话,每晚有一位家长在家陪护和指导,每天至少同孩子吃一次饭,每周教育孩子做一件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每半月同班主任联系一次,每月同孩子谈一次心,每学期参加一次家庭教育专题活动,每年写一篇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把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融合到家庭教育之中。与此对应,学生做到“四个记得”:记得每天进出家门向父母问好告别,记得每天向父母讲述一件当天学校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得家人生日时送上一份小礼物,记得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时表达诚挚的谢意。中秋节,举行“我为父母露一手·厨艺展示秀”,让学生为父母做一顿晚餐,体验家务艰辛,知晓父母不易。

学校重视主题活动,多举措丰富活动形式,全力畅通感恩渠道。“我心中的好老师”评选,有夸张的漫画表达,有精妙的语言点评,使评选成为了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感动一中人物”评选,得票数最高的是默默无闻的清洁工廖师傅。“我最喜欢的门卫”,是认真负责、声音高亢的“胖子”叔叔。110周年校庆前,学校开展了“我给母校写封信”活动,宣传口号为“寄一张明信片,给110周年的母校,也给过往的你”。此后,明信片似雪片飞来。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校友发出了第一张明信片:“感谢三年的培养,让我拥有今日的灵魂和成绩。祝母校110年生日快乐,桃李芬芳。”正在非洲丛林考察的校友发来了最远的明信片:“那不是一段旅行,旅行會有终点。我的未来,未来的一切,永远有你。”从2012年开始,高三毕业生自发筹集感恩善款,为学校捐赠大树,树立留念石碑,建立“感恩林”,至今已“花成片,树成林”,触目所及,感恩的情思飞扬在校园。

学校重视社会服务,大力培养学生奉献他人、感恩社会的情怀,提升感恩的境界。岳阳市一中早在2006年就组建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主要为学生的日常志愿服务开展提供帮助,依托岳阳市第二福利院、采桑湖观鸟站、平江县三墩乡小洞学校等志愿服务基地,以回馈社会、保护环境、奉献学校为主线展开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爱心捐赠、爱心义卖、废品回收、校园环境治理、开学迎新、运动会服务、高考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精神。同时,学校为每位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登记卡,规范志愿服务次数和时长的登记,记入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校每学年还组织评选一批志愿服务之星,树立典型。2015年7月,西藏部有位学生因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有生命危险。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利用“爱心义卖”志愿服务平台,组织10名志愿者在步行街进行募捐,筹得爱心款1,000元。后来他们又用这1,000元订购了饰品,在汴河街进行了一整天的义卖,共筹得善款1,853元。学校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服务中,扩大感恩舞台,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他们既是奉献者,也是被赠予者,对感恩内涵领悟更深刻。感恩意识将不再只局限于一人一班,更可以放大到一个学校、整个社会,乃至国家,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感恩的境界。“龙樱社”得名于“Longing for the best”,是一个由岳阳市一中毕业生自发组建,以“情系一中,感恩母校”为宗旨的大学生公益性志愿服务组织。从2006年创办至今,龙樱社定期针对一中在校学生举办学习经验分享会、“我的大学梦”、寒暑假活动营等主题活动,并且每年分城市、分学校录制“高考加油”视频《我们在这里等你》,如2018年的高考加油视频就有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50多个城市600多人参与。正是受到学长的鼓舞,一批又一批学子加入到“龙樱计划”,将这份对母校的感恩带到天南地北,沟通国内海外。

猜你喜欢

岳阳市母校校友
不忘先烈
岳阳市教育信息化创新试点项目名单公布
告别母校
致母校的一封信
母校情结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教学实施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