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失度”与“适度”

2019-09-06冯永刚

中国德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挫折供给青少年

检视与澄明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边界,预防挫折教育“失度”的不良情形,实施“适度”的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没有边界的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将会“失度”,出现“过之”与“不及”的窘境,是盲目的、碎片化的、脆弱的、不完整的教育。检视与澄明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边界,预防挫折教育“失度”的不良情形,实施“适度”的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失度”的表现

“失度”就是失去分寸,“火候”掌握欠佳,不是“过火”,就是“欠火”。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失度”集中表现为“过剩”和“不足”两个方面。

(一)挫折教育供给过剩

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过剩,意指低效、无效甚或是负效的挫折教育供给过量,即相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求而言,一些挫折教育既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运作的可能。挫折教育供给太多,偏离或超出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青少年学生几乎没有喘息和自我调节的时间,不仅无法培养青少年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反而增加他们的心理包袱和精神负荷,扼杀他们的探究欲望与创造力,或是引发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或是使他们成为唯唯诺诺的附和者和盲从者,與挫折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并非次数越多越好,也非强度越大越好。倘若供给过剩,只看挫折教育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过多的挫折任务、条文规定、繁文缛节抑制了青少年学生的能动性,将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和被摆弄的依附性地位,使他们疲于应付、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不堪重负,必将异化为桎梏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严重羁绊。然而,现实中不少学校出于对高效的需求,夸大和泛化了挫折教育之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功效,诱导了挫折教育开展越多、要求越高,就越能提升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的“填鸭式”错误认知。在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驱使下,挫折教育供给的界限逐渐被击破,各种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形式多样的挫折情景比比皆是,来自师长的要求超过了青少年学生心理承受的限度,导致挫折教育陷入了过剩的窠臼,不仅迷失了挫折教育的路向,而且扭曲了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目的。

(二)挫折教育供给不足

与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供给过剩不同,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供给不足是指挫折教育的供给无法满足青少年学生的需求。挫折教育供给不足,吞噬了挫折教育应有的魅力与活力,客观上助长了机会主义行为,阻碍着挫折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供给不足主要体现为挫折教育供给的功利性倾向和挫折教育实施的形式化两个方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充分体现了育人的持久性和复杂性。作为育人的一种形式,挫折教育的效果既非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然而,一些学校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人为地阻断了这个进程,表现出强烈的短期化、功利化行为。他们痴迷于“投入就有产出”“付出就有回报”的因果决定论,刻意追求显著的、立见成效的挫折教育,并自我标榜为这是其挫折教育切实有效的“政绩”。如此一来,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被异化为学校追逐欲望的工具,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

挫折教育实施的形式化,是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供给不足的另一个表现。聚焦于现实,在很多情况下并非缺失挫折教育,而是人们的挫折教育意识淡薄,不去有效推进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流于形式。从表面上看,不少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重视有加,无论是在颁布挫折教育的规章制度方面,还是在推进挫折教育的机构设置、实施程序以及管理评价等方面,均无懈可击,然而却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犯了形式主义的大忌。挫折教育“水过地皮湿”,重在形式,进行表面化操作,或矫揉造作,或机械化,在挫折教育目标中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而实践中却是另外一回事,“雷声大雨点小”,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这种缺乏远见的短期行为不仅导致青少年学生似懂非懂,一头雾水,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形同虚设的挫折教育诱导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逐渐学会了表演,在挫折教育活动中既无心灵的净化,也无道德的内化,催生青少年学生“作秀”的人格,显示了极大的虚伪性。[1]

二、促进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适度”发展的路径

从根本上扭转或解决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失度”的问题,需要我们坚持“适度”的教育理念,得当地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尺度,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积极践行并推进“适度”的挫折教育。

(一)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适度”的发展理念,加强挫折教育供给的人文关怀

挫折教育旨在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抗挫能力和战胜挫折的能力,培育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陶冶品行和塑造健全人格。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挫折教育的“度”,任何形式的滞后或逾越,均无法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供给必须走出“失度”的沼泽,彰显人文关怀。只有“适度”的挫折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潜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卓有成效的挫折教育的基本前提。因此,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正确认识、牢固树立挫折教育的边界意识,自觉践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发展理念,组织实施恰如其分的挫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凸显挫折教育供给之于青少年学生发展的伦理色彩和人性关爱,加强挫折教育的人文关怀。[2]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挫折教育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而非规范、钳制青少年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因而在挫折教育中要淡化功利态度和强制思维,强化服务性的育人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不断锤炼和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

(二)以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为基础,分层施教

在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中,漠视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与挫折教育的“失度”往往交织在一起,二者相伴而生。不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特征的青少年学生需要与之相契合的挫折教育,而且对于同一年龄阶段、同一性格特征,但挫折情境和挫折内容不同的境况,也需要差异化的、“适度”的挫折教育与之相匹配,我们无法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真理和普适的挫折教育模式可供我们使用,因此,要以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切入点,分层施教,才会出现适度的行为,提升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针对性,这对于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掌握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推进“适度”的挫折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的、创造性的劳动,其一,要整体把握,精心预设。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整体设计挫折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少年期、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青年期各有侧重,积极创新,力戒机械雷同,生硬僵化。其二,要宽严适度,适度调控挫折教育的坡度。要针对不同青少年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将挫折教育要求控制在“最近发展区”内,确保青少年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坚强意志,提升抗挫能力,避免挫折教育要求过高而无所适从和挫折教育要求过低而发展不足的两极格局。其三,要适度安排挫折教育过程和选取挫折教育方法。要依据青少年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组织挫折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按部就班,而是循序渐近、螺旋上升。在方法的选取上也要依据挫折教育的内容和进度、青少年学生的认识程度和接受能力灵活运用启发引导、榜样示范、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恰到好处地激发青少年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信念和有效行动,稳步提升挫折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引导青少年学生习得抵御和战胜挫折的本领,实现自我成长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对青少年学生实施“适度”的挫折教育,必须从青少年学生这个内因抓起,这是卓有成效的挫折教育的关键因素。挫折教育是否得当,青少年学生自己最为清楚,也最有发言权。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导青少年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提升。为此,一方面,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内心意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以积极的心态接纳挫折,在挫折发生后能够理智地对待挫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焦躁或逃避。另一方面,要创设针对青少年学生正面临的学业、交友、人际、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挫折情境,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通过调整目标、及时宣泄不良情绪、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积极有效的调节,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耐挫能力,学会并掌握战胜挫折的技艺,并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素质的有机组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古得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冯永刚.论挫折教育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功效[J].教育科学研究,2007(3):52-55.

【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挫折供给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Holism in Education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挫折
“供给侧”何以流行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