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工作室”平台下高职IT人才培育模式探索
2019-09-06杨顺韬
杨顺韬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 广西 南宁 530023)
0 引言
近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和平台.同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引导,引企入校、订单培养、校企联办企业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在各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但由于这类校企合作模式对地方产业结构层次、经济水平、学校办学实力、合作企业规模等要求较高,不能形成较为广泛推广的职教校企合作育人模式.[1]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投入成本较低、灵活度高,可动态适应产业需求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并可在高等职业院校广泛推广的模式成为院校在探索和研究的方向,而基于“创新工作室”下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恰好符合这一需求.
1 高职IT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发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创新能力培养及校企合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其缺乏理想途径,导致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很多都停留在签署协议、实习就业输送等“松散型”的校企合作项目上,特别针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行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育的结果往往出现以下现象:
(1)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学生专业技能过时或水平不高,难就业.
(2)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未能具备与企业岗位专业要求对接的技术能力,导致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3)专业教师结构、业务能力及知识体系、校企合作管理运营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现象.
(4)校企合作只建立在简单的教育机制或单一的合作项目上,缺少企业人才供需培养模式的动态适应性,因此,校企合作不能较好的为专业建设做出有效的支撑.
2 “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创新工作室”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有基本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在职能力教育和职业素质培训,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实践,熟悉项目在企业中的实施环节,接受和适应企业文化,成为行业企业急需的卓越人才,可直接上岗就业,从根本上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标准对接,学校人才培育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统一.
(1)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建设并形成一套“产教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质量,校企共建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人才培育基地,并建成可在高职信息类专业中广泛推广的模式.
(2)立足于广西、面向周边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基于创新工作室模式下的低成本、高效率、易实现的集“教学、科研、生产、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校企产教深度融合育人平台.[2]
(3)创新研发“创新工作室”校企协同育人数字资源平台,可实现“项目任务发布、项目设计与研发、项目验收、项目运维”项目驱动模式下的人才培育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功能,同时,融入操作视频、原理动画、UI界面设计素材、虚拟仿真等数字媒体资源,动态适应行业技术发展和变更.
3 “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3.1 “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面向职业教育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双赢”为背景,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及生产需求,学校人才的培养培育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引入企业技术专家、生产项目、运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元素,校企共同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共育”的育人体系.[3]建立完善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面向企业生产实际、学校师生团队能力提升、树立学校企业特色品牌,合理利用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劣势,开创“校企双赢”新局面,真正实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的建设目标.
3.2 “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具体目标
(1)校企共建的“创新工作室”平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已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建成“企业岗位为学习情景、企业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企业项目生产为学习载体、企业技术专家为导师、企业生产要求为标准”的创新型校企育人平台为目标,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
(2)构建“二个打造+三个实现”的教育平台.打造“企业+教师+学生=团队”模式的教学与项目开发团队,打造“企业+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实现“校企双向介入”职业教育模式,实现“人才培育与企业生产两位一体”校企共赢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委员会,合作管理运行机制”制度构建.
(3)完成“创新工作室”校企协同育人数字资源平台的设计与研发.
(4)与企业深度合作,在校内建成企业冠名的“产教融合”创新工作室,分别为:软件开发创新工作室、电子产品研发创新工作室、数字传媒创新工作室、网络与通信工程创新工作室.
4 “创新工作室”人才培育体系构建
4.1 建立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学院和企业都定期开展交流和讨论活动,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了解学生的培养状况.共同确定研判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适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协助安排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定期企业实习和在职实习,并推荐学生就业;学院将选择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留在企业,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与协调,拓展合作领域.[4]构建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委员会,
4.2 建立高质量的“企业+教师+学生”教学与项目研发团队
校企共建的“创新工作室”平台,根据IT类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对应的岗位能力特点,再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标,构建“1+M+N=1(1名企业+M(2~3)名教师+N(4~5)名学生=1支团队)”模式的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项目团队.具体框架图如图2所示.
图2 “1+M+N=1”团队框架图
4.3 树立创新工作室的品牌效应,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双向介入”即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企业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实现用人的意图.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触现实、接触岗位和企业文化.深化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在校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5]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可以更自觉、更积极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有经验、有技能的企业人员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校企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不但提升了就业率也提高了就业质量,同时,为知名企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提高合作企业和学院知名度.
4.4 以竞赛、实际生产项目为学习载体,构建创新型育人平台
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进行综合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及“创新工作室”平台,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为学生将来进入知名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完善“创新工作室”相关制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生产项目实践和工作场景中,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不断的探索、创新、实践,结合企业人才需求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企业+专业”的校企“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4.5 打造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职业院校专业技术更新速度也要进一步加快.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与实践联系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依托现代学徒制下的“创新工作室”平台,调整专业教师结构,引入企业工程师兼职教师,打造真正的“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6]解决了企业工程师教学经验和学院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局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业务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知识体系也进一步提升.
5 结语
总之,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共育的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四个典型性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工作室”为例,成立企业冠名创新工作室,建立系统的、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成立校企专业团队,引入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和企业文化等元素开展“产教融合”校企人才共育,并配套完成“创新工作室”校企协同育人数字资源平台研发,让校企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校企双赢的新局面.同时,对“创新工作室”育人平台和模式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可在其他高职类专业广泛推广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