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庆河煤矿3-1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研究及应用*

2019-09-06许永成刘春江吕会庆田学刚

陕西煤炭 2019年5期
关键词:供氧煤样煤层

许永成,刘春江,吕会庆,田学刚

(北京天地华泰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0 引言

红庆河煤矿井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东胜煤田南缘东部),其南北长约19 km,东西宽约8.6~13 km,面积181.44 km2;其构造形态与区域含煤地层构造形态一致,总体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一般 1°~3°,地层产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一定变化,但变化不大。矿井生产能力为1 500万t/a,服务年限99.3 a。采用立井开拓方式,共设主、副井,中央1#、2#风井4个井筒。该矿采用分区式通风、机械抽出式通风方法,由主、副井进风,中央1#、2#风井回风。属低瓦斯矿井,主采3-1煤层,平均厚度6.6 m;3-1煤层以不粘煤为主,含少量长焰煤。自燃倾向性为容易自燃,最短自然发火期45 d。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由于采空区遗煤氧化出现了CO超限现象。

煤从开始蓄热发展到燃烧整个过程中,会生成不同的气体,这些气体是在一定温度下所生成的产物,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生成量呈现规律性变化,用它们可以推测出煤体温度,这种气体称之为指标气体[1-4]。利用指标气体可以找到高温热源,可以分析煤自燃的发展程度,从而有足够的时间提出相应的措施去治理煤自然发火,避免因煤自燃给矿井、给工人带来的灾害。因此,选择合适的标志性气体,可通过标志性气体的检测,对自燃火灾进行早期预测预报[5-8]。为掌握3-1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在3-1402综采工作面采集煤样,对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进行检测、分析。

1 煤样采集与试验过程

1.1 煤样的采集与制备

试验煤样取自红庆河煤矿3-1煤层3-1402综采工作面,试验时,去掉大块煤外壳,取芯粉碎,选取粒径:0~1 mm、1~3 mm、3~5 mm、5~10 mm共计4种煤粒,用盒子密封保存。为反映煤粒粒径对煤自燃的影响,选用4种粒径质量比1∶1∶1∶1的混合煤样来测试红庆河3-1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

1.2 试验过程

在试验过程中将4种不同粒径的煤样按质量比1∶1∶1∶1混合后,在煤样罐中装入1.2 kg煤样,进行程序升温试验。

检查装置气密性,调试、校准气体分析装置,向煤样罐内通入130 mL/min的不同浓度的氧气。

试验时升温速率为0.5 ℃/min,温度上升至测试温度时,稳定2 min后,进行气样采集,分析气体成分与浓度。

为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向煤样供给不同浓度的O2,进行程序升温试验,对煤样在不同供氧条件下氧化过程中的气体产物进行测试,分析不同温度下气体产物中各种气体出现的温度、CO变化规律以及O2浓度的变化趋势。

2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2.1 不同供氧条件下CO与温度的关系

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1是不同供氧浓度条件下红庆河煤矿3-1煤层煤样CO产生量曲线。由图1可知,3-1煤层煤样在常温下有CO出现。在空气的供氧条件下,煤样在氧化过程中的CO产生量随煤温的升高而增加,呈近似指数关系;初始阶段,CO产生量曲线斜率较小,CO增长幅度不大且产生量小;当煤温上升到一定温度后,CO产生量曲线斜率明显增大,CO产生量增长急剧;剧烈氧化阶段,CO浓度达到最大值。煤温达到100 ℃之前,不同供氧(供氧浓度8%、9%和10%)条件下煤样的CO产生量与空气供氧条件下的产生量相差不大,当煤温超过100 ℃之后,CO产生量曲线出现逐渐平稳的趋势,且随着供氧浓度的减少,降幅越明显。且CO的产生规律能够较好地反映红庆河煤矿3-1煤层的自燃特征,可以作为红庆河煤矿3-1煤层的自然发火指标气体。

图1 不同供氧条件下煤样CO产生量曲线

2.2 不同供氧条件下C2H4与温度的关系

图2是不同供氧浓度条件下红庆河煤矿3-1煤层煤样C2H4产生量曲线。从图2可知,不同供氧浓度条件下C2H4产生量曲线趋势基本相同,其产生量随煤温的升高而基本呈指数规律增大,煤样温度达到150 ℃前,C2H4产生量增长缓慢,煤样温度达到150 ℃后,C2H4产生量迅速增长。与空气供氧条件下C2H4产生量曲线相比,低供氧浓度条件下C2H4产生量曲线斜率增长较小。在同一煤温下,随氧气浓度的降低,C2H4产生量呈递减趋势。且C2H4气体产生量随煤温变化规律性较好。因此,C2H4可以作为红庆河煤矿3-1煤层自然发火指标气体。

图2 不同供氧条件下煤样C2H4产生量曲线

表1是红庆河煤矿3-1煤在不同供氧条件下首次检测到C2H4的温度及浓度。由表1知,低供氧条件下首次检测到C2H4的温度比空气供氧条件下延迟了10℃;在低供氧的条件下,首次检测到C2H4浓度随氧气浓度的升高呈逐渐增大趋势。

表1 首次检测到C2H4的温度及浓度

2.3 不同供氧条件下C2H6与温度的关系

图3是不同供氧浓度条件下红庆河煤矿3-1煤层煤样C2H6产生量曲线。从图3可知,不同供氧浓度条件下C2H6产生量曲线趋势基本相同,煤样温度达到150 ℃前,C2H6产生量增长缓慢,煤样温度达到150 ℃后,C2H6产生量迅速增长。与空气供氧条件下C2H6产生量曲线相比,低供氧浓度条件下C2H6产生量曲线斜率增长较小。在同一煤温下,随氧气浓度的降低,C2H6产生量呈递减趋势。且C2H6产生量随煤温的升高而增大。因此,C2H6气体可以作为红庆河煤矿3-1煤层自然发火辅助指标。

表2是红庆河煤矿3-1煤在不同供氧条件下首次检测到C2H6的温度及浓度。由表2知,低供氧条件下首次检测到C2H6的温度比空气供氧条件下延迟了10 ℃;在低供氧浓度条件下,首次检测到C2H6浓度随氧浓度的升高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图3 不同供氧条件下煤样C2H6产生量曲线

表2 首次检测到C2H6的温度及浓度

2.4 不同供氧条件下C3H8与温度的关系

图4是不同供氧浓度条件下红庆河煤矿3-1煤层煤样的C3H8产生量曲线。从图4可知,不同供氧浓度条件下C3H8产生量曲线趋势基本相同,煤样温度达到150 ℃前,C3H8产生量增长缓慢,煤样温度达到150 ℃后,C3H8产生量开始迅速增长。与空气供氧条件下C3H8产生量曲线相比,低供氧浓度条件下C3H8产生量曲线斜率增长较小。在同一煤温下,随氧气浓度降低,C3H8产生量呈递减趋势。且C3H8产生量随煤温升高总体呈增大趋势。因此,C3H8可作为红庆河煤矿3-1煤层自然发火辅助指标。

图4 不同供氧条件下煤样C3H8产生量曲线

表3是红庆河煤矿3-1煤在不同供氧条件下首次检测到C3H8的温度及浓度。由表3知,低供氧条件下首次检测到C3H8温度比空气供氧条件下延迟了10 ℃;在低供氧条件下,首次检测到C3H8的浓度随着氧浓度的升高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表3 首次检测到C3H8的温度及浓度

2.5 C2H2气体

C2H2仅产生于煤的剧烈氧化阶段,具有较强的温度区间特征。虽然在20~200 ℃试验条件下没有C2H2出现,可一旦在井下检测到C2H2,则说明煤温已超过200 ℃,表明煤已经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因此,将C2H2作为红庆河煤矿3-1煤层剧烈氧化阶段的指标气体之一。

3 煤炭自燃分级预警指标

根据现场观测及分析并参考相邻煤矿的经验,红庆河煤矿3-1402综采工作面CO主要由以下原因产生[9-11]:采空区遗煤氧化;井下车辆作业产生的尾气;采煤机割煤过程中局部高温点产生。

其中采空区遗煤氧化产生的CO是3-1402综采工作面CO超限的主要原因,如果工作面车辆集中作业,也将造成工作面CO超限。根据相邻煤矿的经验结合红庆河煤矿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面回风隅角CO浓度按24 ppm为限进行管理,自燃预警浓度按50 ppm为限进行管控。回风隅角CO呈升高趋势或大于50 ppm时,必须进行汇报,并查明超限原因,加强气体检测,采取措施将CO浓度控制不超过50 ppm。

日常管理中当CO浓度超过50 ppm,不超过130 ppm时,必须汇报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并采取预防性注氮措施,加快推进速度,采面每日推进不少于1.78 m,每天两班注氮量不低于10 000 m3/d。

日常管理中CO浓度超过130 ppm时,采取黄泥灌浆、注氮、喷洒阻化剂等措施,每天三班注氮且注氮量不低于15 000 m3/d,两班灌浆量不低于450 m3/d。

4 结论

(1)根据煤自燃标志性气体选取原则,结合煤样程序升温试验结果,选择将CO、C2H4与C2H2作为红庆河煤矿3-1煤层自然发火的指标气体,C2H6、C3H8作为红庆河煤矿3-1煤层自然发火辅助指标。

(2)煤样在常温下就有CO出现,表明煤已发生低温氧化反应;C2H4具有可测性、灵敏性及规律性,程序升温试验中的出现温度为100 ℃,C2H4的出现表明煤已进入加速氧化阶段;C2H2的出现说明煤温已超过200 ℃,煤已经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3)3-1402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CO浓度日常按24 ppm为限进行管理,自燃预警浓度按50 ppm为限进行管控。

猜你喜欢

供氧煤样煤层
基于氧烛供氧的“奋斗者”号载人舱内一氧化碳浓度分析
多煤层复杂煤质配煤入选方案的研究
煤中水分存在形式及不同能量作用下的脱除机理探究
岱庄煤矿可采煤层特征及其稳定程度评价
水分对某矿突出煤层坚固性系数影响研究
突出煤样孔径分布研究
透射槽波探测技术对煤层冲刷带的研究与应用
薄煤层综掘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爱的供氧等
基于低温绝热液氧瓶系统的中心供氧系统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