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概况
——基于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2019-09-06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人类

杨 婧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多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将其上升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战略高度,本文基于数据库的权威性与影响力,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数据库,以2013—2019 年的1003 篇CSSCI 期刊为样本,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出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知识图谱,进而探寻其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及发展脉络,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检索源,采用高级检索形式,选择“期刊”,设定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期刊来源为“CSSCI”,文献年限为“2013——2019”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19 年3 月20 日),得到1159 篇相关文献。进一步筛选数据,剔除会议综述、书评、新闻报道等非研究型文献以及无作者、重复文献,最终得到文献1003 篇,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目前文献综述的主流方法之一。2005 年以来,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在我国勃然兴起并获得长足的发展。它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1]。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华人学者陈超美博士2004 年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已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受到学界的普遍运用[2]。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的关键词图谱显示、关键词聚类以及时区图等功能,可视化呈现2013 年以来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脉络。

二、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文献年度数量分布

通过对文献年度数量分布的分析,可以整体透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历程(图1)。总体看来,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与宏观政治环境、主流政治导向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13—2015 年为研究的探索期,2016 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基本一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起了该领域的学术开端。此后,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多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3—2015 年,相关研究平稳上升;2016 年出现一次小的增长趋势;2017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以及党的十九大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战略高度,再到2018 年改革开放40 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宪法等重要事例,国内相关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增长态势一直延续至今(2019 年统计文献为3 月20 日之前)。

图1 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文献年度数量分布

(二)高产作者和核心机构分布

通过对高产作者和核心机构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学术生产力(图2、图3)。可视化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发文量的多少,节点越大,发文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术生产能力越强;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二者之间的合作情况,关系越紧密,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越多。

就高产作者而言,发文量5 篇以上的有王义栀(7 篇)、季思(6 篇)、田鹏颖(6 篇)、徐艳玲、秦龙、赵可金(5 篇)。此外,吴志成、高飞、邹广文(4 篇)等,也是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主要作者;就核心机构而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以14 篇和12 篇的发文量高居前列,已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其次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10 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9 篇)等。发文机构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中共组织等学科单位。总体而言,高产作者与核心机构具有一定的直接相关性。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国内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无论是高产作者、还是核心机构,节点间的连线较少,意即作者与作者间、机构与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学术圈内尚未构建起成熟的跨区域、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机制与交流平台,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这与开放共享、共建共治的学术氛围尤其是与“共同体”这一主题下的重要学术形势不相称。

图3 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核心机构分布

三、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前沿及脉络

通过对关键词的具体分析,能探寻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发展脉络。运行CiteSpace 软件,设置时间切片为1,阀值为top 50,选择寻径可视化算法,生成关键词聚类、时区图等知识图谱,如下。

(一)研究热点识别:高频关键词与中心度

运行CiteSpace,得出近年来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和中心度,统计排名前20 的关键词(表1),以窥探其研究热点。从“全球治理”“全球化”“新时代”“一带一路”“习近平”“中国外交”“改革开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关键词可以看出,高频关键词不仅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运作场域,即外交、国际关系等密切联系,更是与我国主流政治趋势紧密相关。

表1 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前20 位高频关键词

(二)研究前沿辨识: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在检索出高频关键词和中心度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的图谱包含108 个节点,174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301,模块值(Modularity Q)=0.6187,平均轮廓值(Mean Sihouette)=0.7258,分别大于0.3 和0.5,表明社团结构显著、聚类特征明显,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集中。采用对数似然比(LLR)算法,共导出9 个聚类(图4)。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和知识图谱的分析,将9 个聚类归纳整合,分为4 个大类。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缘由。

从理论渊源上看,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核。马克思主义中的“类哲学”[3]、“真正共同体”[4]、“普遍交往理论”[5]等理论形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价值。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天下一家”的“天下大同”[6],讲究向善、择善和至善的“仁道”[7],以及“公平正义”、“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8]等精华,构筑了新一代国家外交理念。从实践上看,全球治理危机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并不安宁,世界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泛起,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如何更新全球治理理念,构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成为国际社会的必答题[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修昔里德陷阱”[10]等论调,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使得我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视野更加宏阔、更接地气、更能取得成效[11]。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界定。

其一,在价值观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张永红等将其定义为“价值共同体”[12],曲星认为,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13],李爱敏将其发散为“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等概念,并坚持价值理性的引导作用。[14]其二,在历史观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吸收借鉴了古代“天下”观,超越了“帝国”和“国族”建构,进而追求一种更加恢弘、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15]。其三,在现实观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基于一定的现实需要,旨在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它是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的“五位一体”。具体而言,政治上平等相待、互商互谅[16],经济上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17],安全上公道正义、共建共享[18],文化上倡导人类文明的新的复兴和新人文主义的发展[19],生态上绿色持续、追求“代际公平”[20];其四,在未来观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梦与“中国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2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型大国观的核心,它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未来走向,为解决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难题与困境,提出凝聚中国智慧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答案和道路,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的全球公共产品[22]。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挑战。

首先,共同价值的构建面临文化阻碍。西式文化中的“一家独大”与东方文化中的“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排斥,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符妹等认为,文化互斥带来的文化冲突使得中国倡导的共同价值面临“承认困境”,中国的崛起面临着“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假设的双重阻碍[23];其次,国际认同的塑造面临传播挑战。近年来,虽然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劣势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24],国内外层面的话语能力偏弱很大程度上消解着世界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认同[25]。再次,共同利益的形成面临主体对抗。长期以来西方主张遵循“零和博弈”“丛林法则”,从“文明冲突”、“历史终结”等价值判断来处理人类与全球性发展问题,基于个体利益产生的“冲突对抗”路径与共同利益对立[2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因各国利益争端面临“中国威胁论”“中国担忧论”“中国责任论”等诸多质疑[27]。最后,共同规范的形成面临制度困境。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迄今为止的国际秩序几乎总是为大国服务或者是特定强权国家之间的政治游戏[28],目前国际制度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设立,议事规则、表决程序并未充分考虑非西方国家的利益,具有明显的制度非中性色彩[29]。因此,中国的快速崛起必定要面临既有国际规则和国家秩序的限制,受到美国等西方守成大国的钳制[30]。

4.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2017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31]学术界以此为参考,提出了诸多实现路径。整合聚类#0、聚类#4 和聚类#6,囊括“中国道路”“新型国际关系”“共建共商共享”“开放发展”“一带一路”“国际法”等关键词。

第一,政治上伙伴关系。相互尊重[32]、平等协商[33]、有规可循[34],是学者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方面的重点关切。第二,安全上相互依赖。就是要着眼共同挑战,坚持以对话、协商、谈判的方式,加强交流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创新合作方式、扩大合作领域,通过合作的方式谋求和平、促进安全[35]。同时要求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不论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之间有多大的差异,都要充分尊重其合理的安全关切[36]。第三,经济上共同发展。在理念上,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航[37],在实践上,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经济互动[38]。第四,文化上多元共生。秉持超越民族地域局限的全球合作意识、尊重文明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文明融合意识以及体现共同性的共赢文化逻辑[39],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观[40],构筑文化自信,突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41],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路径。第五,生态上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尊重自然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即站在整个‘类’发展的高度,以人所拥有的方式,体认自然的主体性,赋予自然以人道主义,从而履行尊重自然的义务,形成尊重自然的自觉[42],同时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要求,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43]。

图4 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三)研究脉络探寻:关键词时区图谱

在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生成时区图谱(图5),以此窥探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整体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宏观政治环境和主流政治导向下,研究主题的维度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

1.研究主题与宏观政治环境和主流政治导向密切相关。

宏观政治环境和主流政治导向,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成为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风向标”。从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 年年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2017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等国内外多个场合发表演讲,一直到2018 年改革开放至今,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与其概念的形成演化基本一致。在这一学术领域,学界持有一贯的学术敏锐性,研究主题紧随时代,同宏观政治环境和官方主流政治导向密切相关,囊括“全球治理”“新型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中国梦”“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关键词。

2.研究维度不断扩展:从一维转向多维。

早期研究主题的维度主要集中于政治领域,关注的重点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国外交、政治共同体等话题,随着时代热点变迁,开始有更多领域的学者加入,进而使得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主题不断延伸。除了在政治维度的基础上延伸至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的“五位一体”格局,出现“大国外交”“一带一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价值”“国家安全”“生态文明”等关键词之外,法学、传播学等领域也产出诸多成果,囊括“国际法”“国家话语权”“网络命运共同体”等关键词。

3.研究内容不断深化:从理论解读转向现实关怀。

早期学界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概念界定、价值解读等方面,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无论是在概念演进、现实挑战,还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规划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学术关照,出现“全球化”“全球主义”“世界主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新兴关键词。

图5 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

四、结论与讨论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学界便对其持有高度热情,年度发文量持续上升,出现了一批核心专家和科研机构。总体而言,研究主体涉及学科繁多,但着重偏人文社科领域,研究成果初具规模,但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其次,在宏观政治环境和主流政治导向下,研究主题的维度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研究热点主题集中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内涵、挑战、路径四个方面,研究维度从一维扩展至多维,研究内容也从理论解读转向现实关怀。

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可能深化的方面包括:第一,在研究主体和研究领域上,当前虽已涌现法学、传播学等学科研究,但研究主体仍然不多,研究领域仍较为狭窄,且合作较少,未来更应注意打造“学术共同体”,尤其注重学者间的交流合作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以集体智慧为“中国方案”提供智力支撑。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当前研究偏重理论分析,而对方法运用关注较少,未来更应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分。同时,在探寻东西文化差异、各项治理主张区别的表象和深层逻辑的基础上,更透彻地认清挑战,进而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路径。第三,在研究视野上,在宏观政治环境和主流政治导向下,当前研究习于从大部分领导人讲话、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获取研究方向,虽然其论证具备合理性,但难免导致研究视角狭窄的弊端。因此,未来的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打开,在把握宏观政治导向的基础上,还更应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现实中找寻方向,如此才能产出更加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