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研究领域发展趋势与展望
——基于CAJD(1998—2018年)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9-09-06王喆
王 喆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图书馆的形态随着社会对知识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发生着改变,从古代的藏书楼、近代传统图书馆到现代集传统与数字图书馆于一体的复合图书馆,以及当下的智慧图书馆。伴随着用户需求和图书馆专业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学科馆员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已走过了20年历程,这20年在“学科馆员制度”方面有哪些研究进展,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又能折射出“学科馆员制度”研究领域的哪些特点及发展趋势?笔者对在这些方面问题进行探索,以期为“学科馆员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撑。
1 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国外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上百年历史,而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则起步于上世纪末。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在国内率先试行和确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之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也相继开展了该项工作。从最初的试验模仿,到逐步创新探索,初景利认为,我们已经成功地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模式与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样,图书馆也进入新时期,面临着历史发展的机遇。因此,在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上,对学科馆员制度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就很有必要。笔者以计量和可视化方法,对中国知网收录的近二十年学科馆员制度及其相关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的发展脉络,把握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使广大学者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展望其发展趋势。
期刊论文类文献在整体学术文献中占较大比重,是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来源。总结学术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研究分析相关期刊论文,而其中具有较高审核标准的核心期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业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下简称CAJD)为数据源进行文献分析调查,检索条件:篇名为“学科馆员制度”,检索时间跨度设为1998—2018 年份(检索日期:2019 年4 月3 日),来源类别分别为“全部期刊”“核心期刊”,且进一步剔除检索结果中的通知、动态消息等非学术性文章,最后共获得文章分别为822 篇、111 篇,并通过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2 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研究概况
2.1 文献数量年度统计
一定时期内的文献数量增长和变化情况可以大致反映出一个学科或专项研究领域的发展速度、研究水平、规模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经过统计,近二十年的学科馆员制度研究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热度由快速增长趋向稳定,研究热度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图1 1998—2018学科馆员制度研究发文情况
摸索期:1998 年—2005 年。国内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 年,毋益人在《学科馆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一文中探讨了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自此拉开了国内研究学科馆员制度的“序幕”。研究工作停滞了约十年之后,1998 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引入学科馆员制度,此后不少高校图书馆均纷纷设立并开展学科馆员服务。1999 年姜爱蓉在《图书馆发文介绍了清华大学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经验,自此,学者们陆续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研究初期,学者们主要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学科馆员制度。这一阶段,全国仅有127篇公开发表的“学科馆员制度”论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8篇。
发展期:2006年—2010年。这一阶段,以中国科学院学科馆员为代表,对学科馆员的服务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化,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发展和经验积累,“学科馆员制度”研究逐步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公开发表的“学科馆员制度”研究论文数量在这5 年内显著增长,论文发表量达453篇,其中核心期刊刊载60篇,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得到学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创新转型期:2011 年至今。2010 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连续举办多期学科馆员培训班,加强学科馆员业务骨干的培养。之后,学科馆员们纷纷“走出”图书馆,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融入一线,嵌入过程”,学科服务开始走向嵌入、走向人文、走向深化。各大图书馆开始根据实际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管理体制等进行创新和转型发展。这一阶段,研究论文仅为242 篇,核心期刊论文23篇,发文量开始减缓,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2 刊物分布统计
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是研究人员研究该领域的重要情报来源。通过对学科馆员制度研究领域期刊来源进行分析,可快速了解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的分布特征。已发表的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822篇论文分布在301种期刊中,其中发表10篇以上文献的刊物15种,占4.98%。其中在《图书情报导刊》发表学科馆员制度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最多,共89 篇,占据论文总数的10.83%;发表5-9 篇的刊物16 种,占5.32%;发表2-4 篇的刊物74 种,占24.58%;仅发表1 篇的刊物196 种,占65.12%。其中,发文量排名前三十位的刊物中,核心期刊占10种(如表1所示)。
2.3 学科分布统计
通过对CAJD 已发表的学科馆员制度研究文献进行学科分布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本课题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按照CNKI 的文献分类目录进行划分,发现相关文献仅分布在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信息科技三大门类8 个不同学科内,超过98%的学科馆员制度相关研究所属学科为图书情报类,其次是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在内的教育类学科,此外还有小部分可归在军事、政治学、计算机等学科。虽然学科馆员制度主要涉及内容多为对图书情报方面的研究,但是笔者认为可以多尝试跨学科之间的融合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其研究内容、深化研究内涵,使学科馆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宽。
表1 发表学科馆员制度相关论文数量排名前30位的刊物分布表
2.4 作者分布统计
学科馆员制度研究论文作者群体的状况与该领域发展紧密相联,通过对作者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对把握该领域研究现状和预测发展前景具有指导意义。笔者对检索到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得出882篇文章共有760位不同作者。根据美国学者A.J.洛特卡提出的“洛特卡定律”,在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应该满足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l/n2,同时,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体作者的60%。换言之,在某个研究领域,同一作者发表2-3篇论文的情况占仅发表1 篇论文作者数量的25.00%、11.11%,说明该研究领域已较为成熟。根据表2可以发现,公开发表1篇关于“学科馆员制度”文章的作者人数高达703人,占该主题论文作者总数的92.5%,远高于“洛特卡定律”中的60%;发表2-3 篇文章的作者人数分别占论文作者总数的6.84%、0.66%,也远低于洛特卡定律中对应的数字。在相关的822 篇论文中独著文章653 篇,合著文章169 篇,独著文章占总数的79.4%,表明该领域研究的合作程度较低。
表2 作者发文量分布表
2.5 关键词统计
关键词是对文献的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通过对关键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频次的统计,可以反映该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主题是否属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该领域的硏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笔者对822 篇文献中所有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共发现频率不同的关键词588个。为提高统计结果的准确度,剔除“学科馆员”“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制度”等研究中不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关键词,同时对近义或同义词合并,得到出现频率在10 次以上的关键词16 个。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可以发现,以各类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包括大学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等;以图书馆要素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信息服务、制度建设、学科服务等。
表3 学科馆员制度论文关键词频率统计表(频次≥10)
3 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不同阶段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确定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
3.1 特点与局限
由于受上述研究分析方法以及关键词使用规范的限制,在关键词描述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差,虽然剔除了无效词,也进行了合并等处理,但是因为处理时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处理时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析结果。另外,在选取关键词中的高频词作为研究对象时,无法展现本领域研究的全貌,一些低频词也可能是未来研究的趋势和热点,这也可能导致分析结果产生误差。但从本次检索的822 篇文献对学科馆员制度方面的探讨和现有图书馆开展的相关实践来看,该项制度的实行方兴未艾,并表现出一定的研究特点与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一是研究向内涵创新型转变。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经过2006—2010 年五年的炽热期,逐渐趋于成熟,并随着科馆员制度的发展走向创新转型。
二是论文分布较广。论文广泛分布于301 种期刊中,但二十年来发表在核心刊物的论文仅有111 篇,平均每年5.55 篇,可见目前核心刊物对学科馆员制度研究还未能给予充分关注。
三是研究热点较为集中。近二十年来以图书馆要素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出现频率最多的5个关键词是信息服务、制度建设、学科服务、读者服务、参考咨询,这也体现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领域近二十年的研究热点。
四是研究面较窄。通过数据可以发现,现有学科馆员制度的研究面较窄,很少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不利于学科馆员领域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这一制度未来的推广实施。
五是持续性不足。大多数研究者出于一时的兴趣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研究,因此作者群还很不成熟,发表多篇、进行系列深入研究的学者比例很少,对该研究领域的挖掘深度还不够,“学科馆员制度”缺乏强有力的理论研究学者队伍,这需要一个培养过程。
3.2 发展趋势
通过对上述3个研究阶段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二十年来我国学科馆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信息服务、学科服务到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了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研究前沿的演进。1998 年—2005 年的高频关键词有信息服务、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等。其中,“信息服务”是学科馆员制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研究内容,随着信息环境的改变,用户对信息资源多样化、专业化以及内容的精深化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信息服务也愈发受到学界关注。这一研究热点主要涉及网络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创建、人员素质等内容,丰富和拓宽了信息服务内涵和外延。2006—2010年,学科建设、学科服务等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学者们纷纷研究制约学科服务深入开展的因素,确定重点难点,探索可行的解决路径,为学科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011年以后,个性化服务、创新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学科馆员开始从面向所有用户的普遍服务,延伸到为重点课题、指定人员或某项任务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度服务,服务的内容、方式、成效等诸多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拓宽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 研究展望
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经历不断演化、变革和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虽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国外学科服务的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但研究总体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经历了从信息服务、学科服务到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过程,对制度创新、服务对象及服务深度等方面的探究还在持续和深化。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仍具有其现实意义,其依然是今后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制度的重要支撑。但就现有研究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制度建设、学科服务等方面,尚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并且近年来随着学界研究重点的偏移,对学科馆员制度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一般刊物上,高层次、有显示度的论文较少,研究的创新性或理论性不足。在从事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的人员中,多数来自各大高校图书馆或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他们的视角多集中在高校图书馆,研究内容也较为单一。
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服务模式与机制仍是图书馆界今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需要学者们进行长期追踪,并挖掘相关研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拓宽学科馆员制度领域研究面,提高研究的“质”和“量”,真正因“馆”制宜、循序渐进地建立起适用于我国各类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学科馆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