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的承诺,一生守护你
2019-09-05李纪昕
李纪昕
留在繁华的大城市打拼,还是甘守寂寞与清贫,返回家乡守护红军烈士陵墓?26岁的冯炼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决定。
回乡守墓,只因一个承诺
1992年,冯炼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镇。在冯炼的记忆里,离家十几米的地方,有一座坟茔,墓碑上面写着“红军刘连长墓”。每逢节日,外出务工的父母总会提前返乡,祖孙三代一起去扫墓。爷爷陈忠民常常拉着冯炼的手,满含深情地讲当年曾祖父一家与刘连长之间的故事。
1933年末,为了掩护红军主力部队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带领九名战士主动请缨留守长坪山。那段日子,刘连长经常去身体羸弱、无儿无女的冯炼的曾祖父母家担水背柴。时间一长,曾祖母便将刘连长视作亲生儿子。不久,川军进攻长坪山。激战三天三夜后,刘连长身受重伤,被敌人杀害。那一年,他只有25岁。
冯炼的曾祖母冒着生命危险,夜里与家人一起将刘连长的遗体偷偷背回家,为他白布裹身,安放进原本为自己准备的棺材中,连夜埋到老屋屋后。穷凶极恶的敌人将曾祖母抓走拷问,始终未得到刘连长的下落。三个月后,曾祖母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红军为穷人打天下,连长为我们而死,家族要世代为他守墓。”后来曾祖父领养了陈忠民,曾祖母的嘱托也一代代传下来。
陈忠民经常把刘连长的故事挂在嘴边,那份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敬意深深感染着年幼的冯炼。一位25岁的陌生叔叔,为了解救天下穷苦的百姓,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似懂非懂中,刘连长舍身报国的精神渐渐在冯炼心中扎了根。
2002年初,年过七旬的陈忠民身患重病。在冯炼的搀扶下,挣扎着来到刘连长墓前,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自己守护了31年的烈士之墓。“将来我要葬在这里,从生到死都守护刘连长。”冯炼忍不住流下感动的泪水。陈忠民去世后不久,在广州打工的冯炼父母返回家乡,继续守墓。
2016年,冯炼大学毕业在广州打工。半年后的一日,她接到母亲的电话,得知父亲在清扫墓园时不小心崴了脚,不能动弹。那晚,她彻夜难眠。想到父亲日渐苍老的背影和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的红军墓,冯炼下定决心做红军墓的守护人。
精心守护,传承家族精神
2011年,当地政府在冯炼家附近建起了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其中安葬着包括刘连长在内的800多位战士的英灵。冯炼的父母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守护陵园的繁重工作,冯炼也义不容辞地加入进来。
从热闹的城市回到长坪山,生活一下变得单调冷清。每天天不亮,冯炼就起床和父亲一起去拾掇落叶,他们从纪念碑广场出发,烈士陵园的每一个区域都要一一走过。从治安保障到消防安全,从展馆文物陈列到墓区环境、墓碑维护,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晚上,父女俩还要定时地在烈士陵园内巡逻。每逢春节、清明节和建军节,他们总会提前半个月对烈士陵园进行大扫除,并把800多座墓碑统统擦拭一遍,让陵园以庄严、整洁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闲暇时,冯炼开始研究南部县的红色历史。她查阅了许多资料,把这段历史背得滚瓜烂熟,并接替父亲做烈士陵园的义务讲解员。“姐姐,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有一回,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听了解说,眼中转着泪花,怯生生地向她说道。那真诚的泪打动了冯炼,让她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英雄不朽,让信仰永流传
每天前来烈士陵园祭拜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这样一群人,让冯炼分外地牵挂。
一次,冯炼正在解说,突然发现人群中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爷爷,他的目光一直在墓碑上的名字上来回扫视着。老爷爷眼含泪光说道:“我的父亲早年参加革命,后来音讯全无。我找了大半辈子都找不到。想到你们这里来碰碰运气!”
冯炼和父亲陪着老爷爷一座一座墓碑地找,三个小时后帮老爷爷找到了父亲的墓碑。“爸爸,我终于找到你了!”老人激动万分,他半跪在地上,紧紧地抱着墓碑,积压了半个多世纪的思念随着泪水倾泄而出。
在守墓期间,这样感人的场景不止一次地发生。那些英烈的亲人,半生苦苦寻觅,终于在长坪山烈士陵园找到至亲的归宿。这哪里是800多座冰冷的墓碑,分明是一段激情燃烧岁月的见证和800多个家庭对团聚的向往。每念及此,冯炼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守护陵园的想法。
尋亲的人越来越多,而在冯炼心中,始终有一个放不下的结,“刘连长究竟是谁?他的亲人在哪里?”这一疑问终在一日被解开。一次,一位90多岁的老人,被人搀扶着来凭吊红军。当他听到刘连长的故事时,老人弯下腰,向父女俩深深地鞠躬:“刘连长是河南人,当时我们都在七十四团三营,还一起并肩打过川军。感谢你和你的家族这80多年来的守护。”
现在的冯炼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冯老师,她成为了南部县中心乡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守墓陪伴,她把曾祖母的嘱托代代相传,变为不变的诺言。静静地守着自己的阵地,这是冯炼的选择。冯炼的阵地,是红军墓园,是家人、学生,更是她的初心。
编辑 刘雪薇 12400761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