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9-05陈金枝周德俊袁书玮

祖国 2019年15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互联网+

陈金枝 周德俊 袁书玮

摘要:信息时代到来,互联网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的纵深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产生影响。本文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研究视角,分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尝试提出“互联网+”时代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互联网+”时代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一群以教育为业,以教学为能的教师,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坚守并培养自身的职业操守而进行的一项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的功夫。它是高校教师们一段长时期内进行的一种集自审、自控和自律于一体的下意识行为,且这种下意识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印记。因此,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研究应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并在其所在的时代环境中去发现新的变化,把握新的脉络和探索新的路径。

现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整个社会已然处于“互联网+”的大时代,这个时代本身所具备的行业融合性、对话开放性和行动创新性都在深刻雕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式和每个个体的行为模式。因此,作为教育行业行为主体之一的高校教师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最显著的影响则体现在对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设定了更严格的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要求高校教师群体能够身体力行地将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与之对照,进而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与时俱进。而现实是,“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冲刷和影响,在他们身上反映出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失落和取向迷茫,造成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期待和高校教师群体本身展现的职业道德修养之间形成巨大的认知鸿沟,存在“认识性偏差”。为此,“互聯网+”时代下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在改变和丰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对职业道德修养的定义和表现。具体而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功名利益,轻职业道德

“互联网+”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高校教师同样面临着“经济”与道德的困难抉择。功利主义盛行加之现实利益的巨大诱惑,使部分高校教师面对现实的生存压力和对虚荣生活的追求时,出现部分高校教师直接用现实价值代替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单纯用获利大小与经济得失来衡量教育活动和价值。面对教育内容或方式选择时,对于能够带来收益的就多争取,不能带来收益或者带来的收益少时就少做甚至不做。比如在教学方面,有的高校教师专门为了获得更多的课酬,倾向于选择大班教学或者单位课时课酬较高的课程,在课程效果反思上面没有注入较多的精力;再比如在学术科研方面,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为了评级评称去做科研,这样一来使得少数教师的科研水平难以提高,学校科研质量难以改善,对自身以及整个教师队伍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二)重知识传授,轻人才培养

今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习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说明了最终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是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水平的高低,而是要更多地关注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全面型、全方位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好一个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还要做好一个思想引路人的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成为专业技能过硬,思想素质过强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在现实中,依然存在极少数教师把自己框在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中,他理解的教书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忽视了思想引路人的角色,也渐渐丢掉了“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的初心,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三)重自我要求,轻他人要求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很多新媒体工具和新媒体平台,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应主动迎变,在教学方式上主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上添加潮流化教学知识,在教学互动上尝试多样化社交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知识点与学生学习兴趣点结合起来,既传授了知识,又调动了积极性,教师获得成就感,学生获得满足感。然而现实是,在淘汰机制尚未发力的高校教学环境里,一些教师依然墨守成规,只考虑自己对教学的要求,只顾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全然忽略“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全然忽略新媒体工具迅速发展,学生们对教学内容有新的期待,最终呈现出教师自我要求与他人要求的脱节。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问题之原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互联网+”时代催生一波一波新变革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波一波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最直接的表象反应就是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们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速度和数量。而高校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员,难免不受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受此影响,很多高校教师出现职业态度倦怠,职业情感生疏、职业归属分化以及职业认同缺位等现象。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付出和收入倒挂,付出得多,收入得少,甚至有教师反映获得的收入甚至无法满足经济支出,进而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困顿,甚至在一些高校教师群体中出现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集体精神排斥。

(二)高校教师管理的失衡

这里高校教师管理的失衡指的是高校本身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政策力度不够,导致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滞后,具体表现在教师选拔失衡,教师持续化培训失衡,教师人文关怀失衡以及教师考核指标失衡等。在教师选拔方面一味重视学历学位,忽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师持续化培训方面,有时可能存在培训内容不够接地气,培训方式不够亲民化,培训时间不够合理化等,使得一些关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计划“流产”,最终也无益于教师群体职业道德修养地提高;在教师人文关怀方面主要缺乏对教师心理和身体健康地关怀,太过于重视教师学期中担任的课时数或者申报的科研数这样一些量化指标,忽视了心理和身体方面的一些非量化指标;在教师考核指标方面,很多高校并未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或者名义上纳入了考核体系,实际上并未将这一指标作为严格的考核标准,形同虚置,渐渐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地考核就不被重视。

(三)个人道德修养的轻视

正如习总书记今年在教育大会上谈到的一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如此无价的重任压在高校教师的肩上,那么教师本身就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教师的形象早已经刻在了学生的心中,那么,教师想把学生培育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首先在道德修养上成为这样的人。然而,现实中存在有的高校教师并没有高标准要求自己,甚至轻视对自身道德修养地提高,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对其他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育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议和对策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各种“亚健康”现象源于个人价值观的扭曲和个体私欲的驱动,这种心理下,钱成了人们竞相追逐的终极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将向前看等同于“向钱看”,最后钱也极速腐蚀了意志薄弱的教师灵魂。“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关系到现代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关系到高校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而关系到中国民族的未来,因此根据上述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原因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一)把好“互联网+选拔”关口,守牢进入门槛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招聘和选拔应明确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考核作为选拔条件之一,且贯穿于教师选拔的全过程。在笔试环节,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一门同教师职业能力测试一样重要的考试科目来对备选人员进行考核;在面试环节,专门设置考核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开放性主观试题,从候选人的答题方式、答题内容、答题表情以及答题手势等方面初步判断面试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即便新进教师通过层层考核和筛选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也应该设定一个实习考核期,并在此期间同时对新进教师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对于成功进入实习期的教师,只要在实习期间出现有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行为,一律将其清理出教师队伍,守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门槛。

(二)精选“互联网+培训”理论,提升师德水平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地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集自我教育与他方教育于一体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对于广大的高校教师来说要时刻牢记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这既有赖于自我主动学习,也有赖于教师所属单位提供的学习机会。对于教师所属单位的学习安排,可借助于“互联网+培训”的模式精选优质的学习资源,尤其对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有促进作用的学习资源供教师学习;对于教师自主学习安排,教师本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在自我教育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社会主流价值观,学习信息社会正能量的网络话语体系和教师与学生双向度的沟通渠道等,实现教师职业道德地培养过程与师生关系共生过程的统一,这样既提高了师德水平,又疏通了师生关系。此外,“互联网+”时代,教师也要善于接受和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学习,比如主动进入名师直播课堂学习,比如主动加入名师社群直播间学习,比如自己利用新媒体软件发起关于师德建设的线上线下讨论。毫无疑问,“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学习渠道。

(三)做好“互联网+阵地”组合,筑牢精神堡垒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地培养离不开教师群体的阵地建设。要大力加强教师群体中的领导班子建设,通过班子建设打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阵地,发挥主阵地优秀教师的头雁效应。首先,建立阵地线上联络群,联络群中要确定群内沟通机制,保证线上阵地不是形同虚设;其次,加强阵地线下学习交流,阵地内优秀教师发挥带头学习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党性修养、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服务水平,要主动带头落实要求,要积极带头实干真做,要做到带头廉洁自律,用实际的职业操守来带领其他教师坚定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决心,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筑牢精神堡垒。

(四)构建“互联网+机制”系统,优化高校教师综合评价机制

构建“互联网+机制”系统的关键就是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学和依归管教,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健全管控机制和紧握问责机制。所谓综合评价机制,就是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成效和教育对象进行科学评价,并建立赏勤罚懒激励和惩戒机制。高校教师如果存在客观工作失误、因能力不足导致的失误和因自身修养不高产生的失误等都要坚决问责到底,且这些失误如若严重损害高校形象则对犯错教师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构建“互联网+”机制系统说到底就是在依法治校和依法管教的理念下,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来激发教职工教育教学积极性、通过构建惩戒机制和权益救济机制维护教职工的个人权益,这样既有利于高校的整体利益,也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DB/OL].中国新闻网,2018-09-10.

[2]李兰英,石向和.当前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06).

(作者简介:[1]陈金枝,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外语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2]周德俊,武汉市汉口北高级中学;[3]袁书玮,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互联网+
试论高校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修养问题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高校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