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港,南深圳,一盘大棋
2019-09-05凯湃
凯湃
2019年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落地。新片区将对标国际最强自贸区,探索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为重点的政策,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深圳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双范”定位。未来,深圳还将建设成为全球标杆城市。这样的定位,不仅规格极高,而且前所未有。
半月之内,两项重大决策相继出台,发布间隔之短颇为罕见。从上海到深圳,一东一南两座特大城市先后被中央点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再次先行。
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竞争态势下,在时下遭遇的种种压力和考验之下,在不乏险恶的外部环境中,中国释放出这个特别信号,展现中国的决心、定力和意志。它影响的不仅是两座城市的命运,更是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战略布局。
开放,共同的着力点
近年来,全球经济笼罩着沉沉阴霾,部分国家以自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采取“损人不利己”的种种手段,试图阻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保守主义的抬头,让世界经济面临分割和孤立,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全球经济衰退忧心忡忡。
此时此刻,古老的东方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擎起对外开放的大旗,让世人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
中国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判断表明,这個国家决心以开放面对保守,以普惠应对专横,以包容化解对抗,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和动力,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中国力量”。
因此,半个月内中国公布的两份中央文件,开放是共同的着力点——
先行示范区意见中提到,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也提出,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实现新片区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显然,不管是临港和深圳,未来都将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使命。一东一南,上海和深圳,中国两大经济城市几乎同时翻开历史的新篇章,这显然不能归因于巧合。从战略层面上看,这应该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是一次大手笔的沿海互动,而剑锋所指,正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是改革开放40年后,国内经济谋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圳特区建设,浦东开发开放,都曾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取得照耀古今的辉煌成就。今天,两座城市又同时被中央点将,是历史在回响,也是未来在召唤。
既然被点将,就要不辱使命。
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落地之前,上海就已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进博会、科创板和长三角一体化。这四件大事,都有一个共同指向:重新定位上海在亚太乃至全球的位置。
8月18日,深圳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双范”定位。
40年前,深圳被委以重任,开启了经济特区的全新探索。
40年后的今天,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
1979年,深圳经济总量仅为1.97亿元,人均GDP 606元,不足香港的1%。2018年,深圳经济总量高达2.42万亿元,而香港为2.4万亿元,深圳首次完成了超越。
深圳不仅发展之快备受瞩目,而且高新制造业有了十足的国际影响力。不说南山区一个最强街道办成了国际博弈最具聚焦力的存在,以华为、中兴、大疆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成为中国制造最佳的代名词。
这座城市从当年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线城市。
深圳名气之大、期待之高,以至于连东南亚和东北的炒房者,都以“下一个深圳”作为宣传口号。“金边是20年前的深圳”“丹东是下一个深圳”之类的说法不绝于耳。可以说,深圳的发展成绩,正是改革开放的体现,也是发展奇迹的最大样板之一。所以,建设“双范城市”,深圳可谓当仁不让。
深圳一开始就含着金钥匙出生,而后的政策惠及度,除了京沪,没有城市能及。今天的深圳,既是经济特区,也是计划单列市。既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未来,既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又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要打造制造业科创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意见提出,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这一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人才竞争,更有着长远的深层意义,未来深港融合将是大势所趋。
既然是示范区,那么深圳经验一定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敢闯敢干”是尝试探索,而示范则需要将这些经验模式化,让更多城市从中受益。这是深圳作为“双范”城市的意义所在。
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落地之前,上海就已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进博会、科创板和长三角一体化。这四件大事,都有一个共同指向:重新定位上海在亚太乃至全球的位置。在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最突出的定位当属“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创中心。
经济中心自不用说,上海不仅是中国经济第一城,同时还是工业第一大城,对于长三角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独一无二。近日,上海提出“改革开放再出发,再造一个新浦东”的口号,提出浦东新区GDP七年再增1万亿,这就是为巩固经济中心地位而来。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对标国际最强自贸区,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金融中心,上海同样当仁不让。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不久前,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这意味着上海建设金融中心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在2019年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五,仅位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之后。这一次,科创板的迅速落地、注册制的雷厉风行,以及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金融贸易自由便利化的全新探索,都是助力国际金融中心的大招。
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这一直以来都是上海的优势所在。2018年,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6.41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5;全年集装箱吞吐量4201.02万国际标准箱,增长4.4%,规模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
加快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则是上海近五年来的努力目标。很多人以为上海只有金融和大国企,却不知道上海是工業第一大城,同时还是国内最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之一。最近,上海“浦东20条”和自贸区新片区,不约而同将视角对准了科创。不用说以上汽和特斯拉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上海还拥有以中芯国际、紫光展锐、新昇半导体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制造业,以C919大飞机发动机为代表的航空制造业,以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为代表的船舶制造业……无一不是国之重器,无一不处于龙头地位。
这是上海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上海未来在国际博弈中最具竞争力的筹码。用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话来说:“上海肩负国家使命与时代担当,引领区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如今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上海这些使命,同样有了与众不同的含义。
上海和深圳,先后被赋予重任,向外界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号——没有任何城市的地位永久不变,也没有任何优惠政策能够一劳永逸,上海和深圳的发展崛起,正在重塑亚太乃至世界城市格局。上海的金融、航运和贸易,深圳的科创,都已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如果未来能在资本流动、人才流动和贸易自由化上做出更多探索,那么城市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因此,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将会在自由贸易方面做出更具突破性的探索,而深圳也将在经济、法治、城市文明、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迈出更大的脚步,深港双城融合将会迈出更多实质性步伐。
“双前锋”再出发
事实上,无论对临港,对上海,还是对深圳而言,最需要的不是比较,而是参照——在大格局中相互参照,找到彼此的位置和方向,并通过一条共同的路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就一个更“高阶”的自己。
而这个更“高阶”的自己,要在不同的层面带动起一个更强大的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下中国最需要释放的战略声音。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战术体系”里,上海和深圳从一个后卫、一个前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双前锋”。
这两个“前锋”,各有特色,也各有风格。当然,它们本身的禀赋并不一样,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笼统地说,深圳的“无中生有”,首先依靠的是改革,是以具有突破性的特殊政策,催生出高度竞争的、富于活力的市场化机制;上海的“重振辉煌”,首先仰仗的则是开放,是通过对全球资金、技术、人才乃至规则体系的接轨和运用,来构建出一个前沿而高端的开放体系,以之倒逼深层次改革,并以此成为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代表。
这样的区分肯定不够全面,但大致能道出两者的特色和差异。而放到国家战略的视野下,需要的恰恰是两者的相得益彰、各展其长,而不是谁“变成”谁、谁“取代”谁。
改革开放初期如此,到其进入“不惑”之年,亟待一次“再出发”时,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所要扮演的仍是“双前锋”的角色。
深圳背靠香港,而上海直面太平洋,这种先天的区位,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两者各自承担的特殊功能。作为一个更为年轻的城市,深圳需要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去塑造新兴城市的样板,并以此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越性。
在城市发展上更具底蕴的上海,则更需要在当下继承百多年来的开放传统,以一种直面全球、融入全球、配置全球乃至参与制定全球游戏规则的勇气,成为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全球合作竞争的“得分手”。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和深圳所在的大湾区,两者之间,区位优势不同,所负具体目标不同,但在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大棋局中,则皆担重责,各自发力,比学赶帮,互补共进,正是更具活力的发展正道。细到眼前,就是尽一切办法形成合力,让政策措施尽快落地,向全球市场释放扩大开放的信号和红利。(资料来源:国民经略、上海观察、澎湃新闻)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战术体系”里,上海和深圳从一个后卫、一个前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双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