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意义
2019-09-05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黄承梁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联合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当今世界,全球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共同挑战。应对挑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文化的软实力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饱含着系统丰富的生态智慧,今天依然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深远的启发和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面对“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这一突出难题,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老子是享誉世界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在古老中国情感本位意识背景下开创了中国“道”的哲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先贤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人生、关于社会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客观存在的大智慧、大哲学。老子之道的哲学,首先是整体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哲学,然又首推“道可道,非常道”的本体道、“道生万物”的母体道、“道法自然”的宇宙存在与运行的规则道。也就是说,老子之道不仅是一种宇宙生成论,更是一种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方法论和伦理思想体系。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人类道德实践的终极依据。可以说,老子之道奠定了轴心时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取向尤其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老子之道的“三重境界”
一是“本体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张岱年说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第一个本体概念。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天地》中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道”与“无”是绝对统一的,“道”至大无外,在“道”之外别无他物。就名而言,“名”由“无名”而来。人类产生之前的整个世界就是处于“无名”的状态。人类思维、语言的产生及其所衍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万象,都是按照自然社会的本来规律演变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当然无法摆脱自然而独立存在。而在人类产生之后,就是“有名”了。人类产生之前的状态,谓之“天地之始”,就是大自然的本来状态。人类通过语言、思维等对客观世界形成的认识,可以谓之“名”。与有名无名相对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二是“母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道”在老子那里,本来就被设定为宇宙生成的本原和万物的创生者。当老子用“一”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根源和统一性时,“一”原本所代表的“数之始”的意义,转而就具有了“万物之始”的内涵。“一”本身不仅是“道”的名称,而且又是“道”本身,具有与“道”一样能够成为万物存在与活动的基础与根据的超越本性和无限力量。故而,《老子》说“载营魄抱一”(第十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庄子也说 :“人地一,万事毕。信斯言也。道果生于一矣,果能此道矣。”“二”指阴气、阳气。“道”本身就包含着阴阳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涵育而成的一个统一体即为“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三”是由相互对立着的双方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第三者。天地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的统一体。但把阴阳二性中和、调和在一起的力量,老子称为“冲气”,也可以称之为“中气”“和气”。冯友兰先生解释说:“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
三是“规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所认识到的世界是无限多样的,概而言之,无非就是天、地、人。但效法、学习、遵循很重要。第一,在老子这里,首先是人要法地。因为大地负载万物,替人类承担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体生命的存续,全靠大地来维持。人想要活得好,做事情就必须合乎“地理”。可以说,这与古代的堪舆术思想和方法有着根源上的一致性。第二,地和地上的万物受制于天,因为天时之风雷涌动、日月盈亏、光亮明晦,时刻制约着大地,若天不降下雨雪,地就会干裂;若降下雨雪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则大地丰盈,万物繁茂。所以,即便是地大物博,也要合乎“天时”,故要“地法天”。第三,“天”向来被看成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存在,然而老子的“天”摆脱了神的存在,指向天时、天体运行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是天本身具有的能量。故要“天法道”。由此,天、地、人这三才,作为客观的存在,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规律而不能逾越,打破这个规律是要受到惩罚的。
老子之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价值
局部在整体作用的激发下才能够焕发勃勃生机,人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从本体论和母体论的视角看,“道”就是“母”“,母”就是“道”,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都有其发端,此发端即为天下万物之根——“母”。得到万物之根,便可探究万物;守住万物之根,就能把握万物的规律性,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老子把“道”比喻为“母”,赋予其“母”的特性,认为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生养万物而生生不息,它超然独立而永不衰竭。正是具有了“母”的特性,“道”才是永远不变的,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化能力,且万物各得其位、各得其养、互相促进、共存共荣。总之,整体一旦构成,就会激活它所包含着的每一个局部。由此反观当代的生态问题,工业文明总以为能够以一物降一物、以一种技术去克服另一种技术难题的征服者姿态去解决。整个工业生产就像一台紧绷着弦的大机器,无视自然的生态承载力,令人生畏、无以复加地用一部分设备进行产品生产,一部分设备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理,没有任何停歇的迹象。然而,其结果是制造出了更加积重难返、耗尽资源、生态系统破坏的更大难题。可以说,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近三百年间的工业文明及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的一系列人类社会精神、政治和社会存在领域的痛疾,目前仍然是在击鼓传花,也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是因为,工业文明和与之相伴的所谓现代科学,“以一种传统机械论方式展示宇宙”,一是强调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思维与物质分离和对立;二是把世界看成一台机器,由许多可以分割的构件组成,以为由这些构件的性质和作用,就可以决定自然整体;三是遵循简化论方法,强调分析性思维,使科学沿着不断分化的方向发展,忽视各种现象和过程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使我们的认识远离真实世界,远离万事万物运行的宇宙整体观及其“天道”的运行规则。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要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从规则论的视角看,当代社会物质文明成果的取得,主要是“资源—产品—消费—废物”为流程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的恶果。人类的社会物质生产主要有两个行动:一是“巧取豪夺”,随心而取,把外界自然作为可供人无度索取资源的大型仓库,且人类对自然索取的能力随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强,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二是将人类所有剩余物排放到大自然,大自然被当作可以任意排污的垃圾桶,且排放的数量越来越大、物质成分越来越复杂、有毒有害难以分解的物质越来越多。因而,它是“反自然”的。当然,自然也在增大报复人类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起一堆东西,最后一看都是一些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老子之道强调道法自然,尊崇自然,强调“反(返)者,道之动”,注重维护生态平衡,因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指出: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是说“自然”高于“道”而存在,要让“道”来效法“自然”,而是说道效法它自己本来的样子。“自然”的真实含义是指“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与工业文明人定胜天的“霸道”张扬气势不同,中国“道”之智慧,从来不以万物之主自居,“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深厚的中华文化生态基因。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易贯儒释道。在那里,“天地人和”“元亨利贞”是《周易》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和合观。 《易·序卦传》说 :“三才者,天地人。”《周易·乾卦》说 :“乾,元亨利贞。”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说天之道,在于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君子要像天道一样自强不息,求知进取。“天人合一”“与天地参”是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思想。汉儒董仲舒说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至高目标。“众生平等”“大慈大悲”的佛教思想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至高道德。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大乘玄论》说:“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这种“放生”的精神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物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缔约国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还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关切事项。”20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因比说:“将来这个世界会统一,……我相信是文化,是文化的统一,也就是大乘佛法跟孔孟学说。”
道统天地人。正是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智慧。他们有以下最为显著的共同特征:第一,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可以通过自身德性修养、践履而上契天道,进而实现“上下与天地合流”或“与天地合其德”;第二,人类群体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它指天是人类生命的最终根源和最后归宿,人要顺天、应天、法天、效天、最终参天。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的外族入侵、内部动荡和苦难,世所罕见。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基此而形成的历史断裂与时代阵痛,要求我们增强战略定力,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固然离历史性的转折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断然不必妄自菲薄,相反,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能够重构当代生态文明给予必要的历史敬重和时代自信。这其中,老子之道,道常无为,结果有为,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尤为独特的传统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