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助餐送餐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幸福西宁建设
2019-09-04
近年来,西宁市高度重视关心老年人生活问题,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全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重点做好老年人的服务工作,把党和政府对广大老年人的关心、关爱和关怀落到实处。今年,为推动省委“一优两高”和“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决策落地见效,西宁市将老年助餐服务作为解决城市养老难的关键举措,从构建送餐助餐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参与运营、加强老年人食品安全等方面入手,不断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元化、大众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自今年6月份开展试点以来,西宁市已建成“中央厨房”4个,“爱老幸福食堂”33个,助餐点11个,每天为近千名高龄和困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有效地解决老年人最实际、最迫切的用餐问题,全面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领导点题,高位推进。西宁市委主要领导围绕“幸福西宁建设”,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四度点题开展老年人助餐送餐工作,并就工作开展情况多次进行调研,组织召开市委深改会议,听取讨论《“西宁市深化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推进爱老幸福食堂”建设实施方案》,高位推進爱老幸福食堂建设。市政府将“爱老幸福食堂”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月督查工作进展。民政、发改、财政、市场监督管理按照各自职责,明确分工,共同推进,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健全网络,夯实基础。利用两年时间,通过“个十百千”工程,即建设1个市级及四个区级指导中心,对助餐送餐配餐服务工作进行考核、监管;建设30个以上街道(乡镇)级中央厨房,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幸福食堂”、小区“助餐点”及有需求的老年人进行送餐配餐服务;建设100个以上社区级“幸福食堂”,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服务;在居民小区设立“助餐点”,解决老年人就近用餐,力争实现全市“幸福餐桌”1000张,形成上下贯通的五级助餐送餐配餐网络体系,打造“15分钟”助餐送餐配餐服务圈。在具体的实施中,西宁市采取分步实施的步骤,在条件成熟的城西区先行先试后全面推开。
制定措施,多方参与。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助餐送餐服务,引入专业化、连锁化餐饮企业承接“爱老幸福食堂”。在运营方面,西宁市制定了《西宁市“爱老幸福食堂”收费指导意见》和《西宁市“爱老幸福食堂”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原则,按照每餐不高于10元的标准只向老人收取必要的成本费,并分别为60周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每天补助3元和2元,用低廉的价格、适老化的设施及适合老年人口味的饭菜吸引老年人群。在补人头的同时,西宁市还给予承接企业最高30万元的建设补贴和每年最高10万元的运营补贴,极大地激发了社会企业的参与热情。
狠抓质量,提升服务。将老年人满意不满意作为关键点,狠扣细节不放松,发现问题不放过,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组建微信工作群,暗访听取老年人意见等方式,不断发现研究解决幸福食堂存在的问题。如发现个别菜品不软,老年人咬不动及主食单调,一般以米饭为主的问题后,相关地区第一时间约谈企业负责人,要求按照本地的饮食习惯,增加面食供应,多供应软硬适度、低糖低油的菜品。为方便老年人结算,西宁市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市区两级信息平台,制作了爱老幸福卡,老年人每次用餐刷卡即可解决支付问题。
加强监管,确保安全。为确保老年人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西宁市民政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爱老组餐工程食品安全的实施意见》《西宁市爱老助餐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统一了助餐点标识,上墙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收费标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诺书、投诉电话等,建立了覆盖食品生产、送餐用餐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机制。西宁市强化日常监管,在中央厨房和幸福食堂安装了监控设施,对生产、制作、用餐、支付等环节实时监控。建立饭菜每日留样制度,在个别中央厨房内设置了检测区,每周由市场监管部门对菜品进行检验,守住了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城乡统筹,共同发展。西宁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聚焦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处理好“管脑子先管肚子”的关系,秉承“只有管好肚子才能管好脑子”的理念,自筹资金1.59亿元建设了300个农村“老年之家”,设置了用餐室、文娱室、保健室等“一场七室”,打造了农村老年人用餐平台。在运营上,实行“年轻的照顾年老的、会做饭的当厨师、腿脚好的当保洁员、一日一餐齐动手”的互帮互动互娱模式,由村老年协会组织留守妇女或年龄相对轻老人在“老年之家”内为高龄、留守、失独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解决了脱贫攻坚中农村老人吃饭不愁的问题、解决了农村“三留守”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孝老敬亲等传统文化弘扬的问题。
(西宁市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