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非字典,乃经学

2019-09-04徐英瑾

南风窗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守卫者说文许慎

徐英瑾

说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一本古代字典,工具书罢了。其实许慎同志本行不是做字典编纂学的。按照范晔的《后汉书》对于他生平的简要介绍,他是汝南召陵(现河南省郾城县)人,经学家贾逵的学生,而贾逵的主要专长是注释《左传》《国语》《尚书》等古籍,可惜其注释成果大多没流传下来。许慎也跟着老师的思路写过《五经异议》,也是类似的经典注释书,但可惜也没有传下来。

这里可能有读者要问:到底啥叫“经学”呢?从表面上看来,所谓“经学”,就是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问嘛,经过始皇帝的“焚书坑儒”,那么多儒家经典都散落于野,不解释怎么能够读懂呢?但仔细一想,这问题似乎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解答。我们知道,在胡适、顾颉刚之后,科学实证的方法已经渗入了今天的古籍研究的血脉,所以今天的学者要注释一段古书,那可是要下大功夫搜集证据的,不能跳大神,不能玩神秘。但在许慎生活的东汉,阴阳五行可是官方学术的支柱性意识形态,你不玩神秘,人家就不带你玩。换言之,按照此思路去注释类似像《左传》这样的史书,学者的根本任务就不是去澄清事实,而是去裁减事实以便符合儒家的教义。而许慎的《说文解字》,其实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写出来的。表面上看这是本词典,但实际上许慎是借着给字做注释的机会,去把经学的道理往条目里面掺和。以他对于“武”的解释为例。他对此字的解释是“止戈为武”,也就是说,武力的真正含义是阻止兵戈,促成和平。不得不承认,这一解释非常具有辩证意味,也非常理想主义,但在学术上是缺乏根据的。根据对于甲骨文与金文的研究,现在的文字学家一般认为“武”所包含的那个“止”是脚趾头的意思,故而,“武”恰恰是图示了一个扛着戈用脚跑路的武士,简直是满满的杀气。笔者并不知道当时的许慎是否意识到了这种对于“武”的别样解释的存在。但是,我猜测,他即使知道这个解释,恐怕还是会因为该解释太血腥而予以忽略吧,因为他的底色是一个“经学家”。

由于笔者对逻辑史比较有兴趣,因此,笔者还特别考察了作为经学家许慎是如何解释今天的汉语所可能遇到的一些重要的逻辑联接词的。就拿“或”字来说罢,也就是“或是张三是凶手,或是李四是凶手”里的“或”。而“或”字在许慎笔下的含义是:“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说的“域”乃是“或”变来的,原始的“或”有土地之领域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但这怎么可能呢?“或”怎么会与土地有关呢?清代的段玉裁的意见是:“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现在笔者就结合他的见解,将“或”的意义的演变过程重构如下:(1)从“口”与“戈”出发,“或”继承了“防御”的意思,由此有了“专守一方”的意思;(2)各个守卫者得到的这块防御土地,就是“或”;(3)各块防御土地之间的疏远,导致了守卫者之间的彼此怀疑;(4)所以,“怀疑”的含义,就从“或”所具有的“土地”“领域”或者“邦国”的意思里衍生了出来;(5)“怀疑”的含义本身还很容易催生出“怀疑是甲还是乙”的意思,而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甲或乙”的意思。很明显,这种解读路线是非常曲折与牵强的,无论是许慎,还是段玉裁,都没有给出对于此解释路线的实证证据。但是,这种解释却透露了周政时代各个分封诸侯之间彼此相疑的历史事实,也反映了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华民族对于小块土地之外的别样土地的不安全心理,因此,多少还是有一点文化价值的。至于今天的文字学家是否需要采纳这种解释,就需要加以反复之核定了。

猜你喜欢

守卫者说文许慎
战斗!PK守卫者们!
许慎文化园简介
江豚守卫者
许慎德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执其管钥 示以津梁
“网疆”守卫者——访众人科技集团董事长、总裁谈剑峰
游许慎文化园
坚守“红线”创新进取当好安全守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