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当前香港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回到法治轨道
2019-09-04
林景升,香港警务处沙田警区行动主任总督察,同时也是一名谈判专家。最近,他的一段温柔喊话示威者的视频被广大网友纷纷点赞。
当时,香港马鞍山警署被示威者围堵。示威者情绪很激动,不停叫嚣,不停有示威者往警署内投掷玻璃瓶,用激光笔照射警员眼睛。情况很危险。警区指挥官衡量了警署外围情况后,发现大多数示威者是年轻人,就决定采取隔空喊话的远程方式,劝谕他们离开。
劝谕很成功,在警车到达前,人群已经散开了。林静升的心得是,劝谕年轻人,要有父母关心子女的心態,但要用他们可以接受的词汇,目的就是打动年轻人的心扉,让其回归平静,理性思考当下的行动。
道理说出来谁都懂,关键在实践。如果看看林景升的履历和过往社会活动的基本情况,就能发现,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平日他就经常做青年工作,直白点说,就是经常和青年“混”在一起。功夫在平时。没有平时的聆听青少年声音的功夫,关键时刻也很难做好劝谕。
这个例子,让人很感慨。
香港警察的职业尊严感和社会的敬畏感,历来为人称道,得来也非常不容易。人们当还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警察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廉政公署成立后,矛头对准了警察,后来竟然发生了四分之一的警察上街请愿并捣毁廉署的事件,震惊世界。时任港督麦理浩做了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即对贪腐警察实行了局部特赦,这才化解了危机,保证了廉署的继续前行。
如今,香港警察的业务水准堪称国际一流。在法治被视为核心价值的香港,警察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是香港法治的典型标志之一。在现在的香港风波当中,香港警察可以说处在了守护法治的压力最大的第一线。
需要警惕的是,香港警察的职业尊严感和社会的敬畏感,已经受到了冲击。黄大仙纪律部队宿舍被冲击、警察子女被毒咒等,虽然只是个别事件,但也预示了一种危险的情绪在滋长。正如一位香港警察的女儿说的:“香港警察是人,并且是有血有肉,为社会的安全及稳定不断付出的香港人。但亦因为警察是人,我知道爸爸和他的部分同袍也会感到疲累,也有灰心的时候,亦会有孤军作战的疑惑。”
要消除这种疑惑,显然需要更多的法治力量站出来。从中央政府各个场合的宣示来看,回到法治是解决风波的唯一途径。了解香港的人们,不用多少信息也都会赞同,香港有充足的法治资源来化解危机。即使是反修例事件以来涉及警方处理公众活动的投诉,监警会也已经开始运作。监警会也是香港很有特色的一个制度。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邀请来答记者问的专家学者的看法,香港的法律是非常健全的,有很多法律资源可以在严格执法的情况下解决当前的乱局。比如,当社会出现一些严重危害秩序的行为时,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可以宣布命令或者规定,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公众聚集、划定禁区、颁布宵禁令等等。
由于香港的特殊制度,这些法治资源,不是一声令下,就可以整齐划一地都动起来,各方根据法治精神也会有自己的权衡,但形势一定会逼迫各方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事实上,香港机场管理局在获得法庭临时禁制令之后,那里的局势立马好转。8月23日,港铁公司也已经获得法庭的临时禁制令,有效期直至8月30日。这些都证明了,香港有恢复秩序的充足的法治资源和能力。
当然,面对不同的社会诉求,除了维护社会不能失序的法治底线,如何进一步理性对话,凝聚共识,挑战更大。
与守护法治底线相对比,在香港街头政治中,有一个理论叫“违法达义”。这个理论值得重视,因为它有影响力,并且会直接消解法治底线。目前来看,暴力行为显然受到了这个理论的激励。但为暴力打开了大门,不管理论如何撇清与自己的关系,这本身就否定了“违法达义”的正当性,因为“违法达义”的要件之一是只能以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进行。
这客观上也要求加快理性对话的步伐。堵暗门、关偏门和开正门并行不悖。
8月24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主持了第一次“对话平台”筹备会议,就建构“对话平台”、处理《逃犯条例》修订引发的风波进行讨论,包括平台如何运作以及对话对象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