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居民金融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9-04陈姿刘晓晴

商业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农村

陈姿 刘晓晴

[摘 要] 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市场参与的情况可以看出居民的总体金融参与积极性偏低、金融素养不高,且在农村金融大发展的背景下,民间仍普遍依赖传统方式及非正规渠道进行基础的金融交易。根据调查分析,居民收入、教育程度、金融素养及生活保障程度是影响农村居民金融参与的重要因素。为提升农村居民金融参与积极性,促进普惠金融等政策的顺利进行,提出政府帮扶农村提升收入水平;重视农村居民的教育投资,特别要注重金融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程度等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参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7-0098-02

近几年来普惠金融政策的推行带动了农村金融的巨大发展,随之出现了许多农村金融机构,让更好的金融服务走进农村,让金融不再是农村遥不可及的领域。但要彻底让金融服务完全覆盖农村也并不简单,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村居民是否愿意参与金融市场。通过从影响我国农村居民金融参与积极性的因素展开分析,同时就该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农村整体金融参与积极性,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努力方向。

一、农村居民金融参与现状

(一)农村整体金融参与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来,政府大力推行普惠金融,其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及农民。在掀起农村金融热后,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大大提高,具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乡镇银行业网点覆盖率已达95.99%。但由于居民自身金融意识淡薄,教育程度不高,难以一下从传统服务对象转变成“高大上”的金融服务对象,也无法迅速顺利地参与到金融市场去,且本身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未完善,金融环境也相对较差,故农村整体金融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二)普遍偏好非正规渠道或传统方式进行金融交易

以农村借贷为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14年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中国家庭追中调查问卷中,有关于居民首选借款对象的问题,将8167户农村家庭的借款渠道偏好情况整理如表1所示,有77%的农户家庭都是选择向非正规机构借款,而只有22%左右会去向正规机构借款,且只有0.17%的家庭会找银行以外的正规机构进行借贷。这反映了农村地区普遍借贷非正规化现象,同时也说明只有极少部分农村家庭懂得向除银行这一传统正规机构以外的正规机构借款。

(三)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偏低

据《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金融素养平均分仅有64分,金融素养水平较低,这与目前许多研究调查的结论一致。这就意味着居民对金融知识的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一方面不利于金融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会使金融政策不落地。受制于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情况更加不乐观。

二、影响农村居民金融参与的因素分析

(一)收入水平

收入是影响农村金融参与的第一因素。若收入水平太低或者不稳定,则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可能都无法被满足,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大可能享受金融服务或者参与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交易。而从表2可看出,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逐年上涨,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较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这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的金融参与能力。

(二)金融素养

金融素养是影响农村居民金融参与的直接因素。由于农村的整体金融素养不高,居民们金融知识缺乏且几乎不具备金融技能,这会对他们在金融市场的活动造成极大的理解和操作障碍,同时金融自我排斥心理也会伴之而生,使得农村居民不太可能参与到金融市场。

(三)教育程度

教育可提升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同时培养学习能力,也可拓宽人们的知识面。首先,在具备一定教育程度的基础上才可开展金融教育,如此便间接通过影响居民金融素养从而影响其金融参与情况;另一方面,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的职场优势等会越大,他们找到稳定高薪资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则越可能达到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而从表3所反映的农村居民人均支出情况可看出,农户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支出较少,农村教育匮乏。

(四)生活保障程度不够

从表3可看出农村居民在食品消费和居住的支出是占消费总支出比例最大部分,这说明农村主要支出依然停留在衣食住行这一层面,基础生活开支仍是其最重要的支出。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扶贫的背景下,农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依然不高。在此情况下,居民不太可能拥有多余閑置资本投放于金融市场,也缺少开展金融活动的基础条件。

三、提高农村金融参与积极性的建议

(一)政府帮扶农村提升收入水平

一方面是直接投资,政府可在农村建立基础设施工程,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让农户不用离家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降低工作搜寻成本;同时也可将劳动力留在农村,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是给予补贴,但并非是单纯的政府转移,而是通过奖励等激励方式来提高和稳定农村居民收入,也可带动农村居民的工作积极性,如将家庭总工资区间作为参考指标实行激励机制。

(二)要重视农村居民的教育投资,特别要注重金融教育

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兴办专门的金融教育机构,为农村学子提供低成本的受教育机会,且要注意提供方式,最好保证强制性,如直接规定农村孩子上学可免缴学费、资料费等,代替直接以现金方式发放教育资金,防止有农户将教育资金另作他用。同时将基础的金融知识纳入初高中教材,因为此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思维活跃,并且此时他们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接触金融教育的最好时机。让农村的教育跟上来,也打好金融基础。此外,也要重视学校以外的农村居民金融教育,由于这类群体一般都没有在校学生那样有大量时间去接受系统教育,故政府可利用电视机、收音机或者是手机等目前已较为普及的传播媒介在非工作时间开设专门的农村金融教育频道,加大金融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村居民都可以享受金融教育,提升农村整体金融素养,方便农村普惠金融等政策的实行。

(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程度

农村本来就属于弱势地区,单单靠其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脱离贫困、保障基本生活的。故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推行有效的惠农政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程度,为金融全面渗透农村地区打好坚实基础。这主要是指针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出台相关政策。如可从住房、交通、医疗保健等方面入手:给低收入农户发放住房补贴、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加大农村居民的医保报销力度和广度,让农户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样他们才更有条件去享受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云娥,文博.金融行为与劳动参与决策——基于CHARLS 2011年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8(11):74-81.

[2]鲍锐,王睿,刘文娟.金融知识与农村居民消费金融行为——基于江苏省昆山市陆杨镇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0):386-390.

[3]谢平,李敏,曹铁军,余坤莲.欠发达地区居民金融素养、金融福祉与普惠金融发展关系研究:以贵港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8(9):55-60.

[4]刘营军,张龙耀,赵阳.金融知识对农户金融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522个农户调查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3):288-293.

[责任编辑:赵磊]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