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民间歌舞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研究

2019-09-04张倩相宁

艺术评鉴 2019年15期

张倩 相宁

摘要:左权小花戏作为山西黄土高原所独有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山西民间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索引资料,以小花戏的艺术特征、近现当代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和研究了其现存的问题,并根据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笔者的看法及解决方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左权小花戏是丰富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的素质、促进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左权小花戏   传承现状   传承问题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136-02

左权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太行山主脉中段南侧,临近中华民族发源地黄河流域。其地势为黄土高原,四面环山,交通阻塞,地方娱乐十分有限。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左权人民为了自身的娱乐生活,开始编创各类民间小调,因此闹社火的习俗就应景而生了。在人们长期的祀神活动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相互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歌舞剧“文社火”。清末民初,“文社火”盛行,开始出现有故事情节的小歌舞剧。在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后,“文社火”于1937年左右被民间百姓开始将称为“小花戏”,至此“小花戏”的名字开始流传,并于2014年11月,“小花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左权小花戏的风格特色

山西左权小花戏作为左权民间舞蹈,其之所以形成并发展为风格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这与古山西地处偏僻、民间活动频繁的风气密不可分。在其发展的同时还与各种戏剧的影响、国家的文艺政策有较大的联系,故而小花戏形成了与其他民间舞蹈不同的风格特色。

(一)左权小花戏的舞蹈风格

舞蹈动作是左权小花戏与其他民间歌舞戏的表演手段和核心艺术有区别的地方。其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舞步、道具、舞姿三方面:

小花戏的舞步活泼热烈是经过其多年发展所形成的。颠颤是小花戏舞蹈动作的关键点,舞蹈动作时要做到颤中有扭,颠中有跳,最终形成身体协调、足下有弹性、身躯有起伏的颠颤形象。

小花戏的表演中典型代表道具是扇子,故而也被人称之为“扇子舞”。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蝴蝶扇”,扇子传递了整个舞蹈的喜怒哀乐,将舞者与观众都带入其中,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传递方式。

小花戏的舞姿舒展灵活多变,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使其特点更为鲜明,基本特点包括:颠簸、拧转、晃首、手臂划圆、转肩扭、三道弯等。

(二)左权小花戏的音乐特征

1.曲调

小花戏的歌曲大多都采用历史悠久,且具有山西风格特色的左权民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小调”“大腔”。小调以曲调短小而得名,是左权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花戏的唱曲大部分从其中选取,如《放风筝》《打秋千》等。大腔的曲调较为复杂,其在演唱时声音宽阔洪亮、婉转动听,如《落梅花》《打樱桃》等。

2.伴奏乐器

小花戏表演的乐器以传统民族乐器为主,如:唢呐、竹笛、笙等。打击乐器有小鼓、大鼓、木鱼等。其中唢呐是小花戏重要的伴奏乐器,唢呐在小花戏的伴奏中根据其剧情需要的不同,运用手段也不同,其主要用来丰满人物的情绪,引导观众进入剧情。笙作为和声乐器,在小花戏中主要用来表现剧情的进度与人物的内心活动。鼓在小花戏表演乐器中处于领袖地位,在演出中配合人物情感的转变,并且严格的管理表演者的演唱节奏。

二、左权小花戏的传承现状

左权小花戏由古至今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清朝末年,由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娱乐需要小花戏开始出现;二是在近现代抗战时期,由于政治宣传被人为的改动;三是在当代,尤其是建国以后文艺方针的指导及改革开放的促进下,小花戏的发展速度加快,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一)近现代小花戏的传承

1840年后中国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由于小花戏所处的地区较为偏僻,故而受到的影响较小。但在五四以及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思想开始解放,“文社火”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内容上开始出现反对封建思想,要求解放的作品,如《闹五更》《妓女告状》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晋中一带成为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在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文社火”之称,逐渐被“小花戏”所替代。

解放战争时期,小花戏为更好服务革命而开始改革,这次改革使小花戏有了重大突破。内容上,主要表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所做的一系列减租减息、妇女解放等政策;舞蹈动作上,加大动作幅度,将小花戏简单的手上扇子动作发展为“蝴蝶扇”等。这些改革都使小花戏的表现力得到提高,并且加强了政治宣传力度。

(二)当代小花戏的传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县级积极组织比赛及演出活动来促进小花戏的发展。并且中央这一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指引全国各个地区的专业与业余工作者到达左权学习小花戏,使得小花戏的演员有了专业辅导,提高了演员的素质。在各方的运作下于1958年组建了左权县红旗歌舞剧团,这是左权第一个专业的小花戏舞蹈剧团。

改革开放后,小花戏的音乐与舞蹈也逐渐分离。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大众所熟悉的小花戏形式。90年代,小花戏的发展进入辉煌时期。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左权民歌花戏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成立了“小花戏、民歌研讨协会”,组建了“左权县开花调艺术团”,建立了“左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左权县保护、传承、振兴、发展民歌小花戏的规划》。

21世纪以来,每年正月十五的闹元宵是小花戏最为重要的民间传承形式,现代流传的社火表演形式为变为串火盘,这是小花戏群众表演活动最为关键的部分,该活动全面、完整的记录了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文化。由于串火盘表演的群众参与性极强,且人数众多,于是活动的队伍按照年龄划分,使各个年龄段都可参加。

三、左权小花戏的传承问题与保护方法

(一)左权小花戏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小花戏的传承保护在县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下不断的提高,但还是面临着许多问题。

第一,虽然左权县政府在一直宣传小花戏,但是并没有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致许多民众对非遗并不了解,这使得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仅在政府和传承人中。第二,民间优秀艺人都较为年长,而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小花戏新一代的传承人不断减少。第三,虽然小花戏的传承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县政府也设立了保护机构,但是现有的传承机制不能胜任当今传承保护的新要求。

(二)左权小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小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提供有效的保护方法才可更好的传承。为此左权县政府采取和计划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小花戏的传承。第一,政府实施小花戏进入校园计划,与文化部和教育部联手制定了相关教学方案。第二,把老传承人、专家和在职人员联合,共同进行左权小花戏的研究工作,在把握小花戏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明确研究任务,总结结果以培养艺术骨干。第三,建立相关的左权小花戏网站,通过网络传播,方便社会各界人士查询,使公众对小花戏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并且还可采取其他有效方法。第一,政府完善小花戏的保护政策,使保护工作进行的更加合理、合法。第二,在保留小花戏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寻找小花戏新的发展路线,从音乐、舞蹈、表现形式等多方面進行创新,从而推动小花戏的传承发展。

综上所述,左权小花戏是黄土高原所独有的特色,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现今存在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左权小花戏传承、保护的研究,发现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发展趋势还是比较缓慢。为了小花戏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要努力使小花戏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其有新的生命力,这是传统的民间歌舞在当代社会传承发展的新要求,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促进小花戏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时珍,刘瑞琪.山西民间舞蹈左权小花戏[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2]李玉琴.关于左权小花戏发展与传承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4,(03).

[3]刘莎莎.浅谈左权小花戏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文艺家,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