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之美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2019-09-04王靖雯
王靖雯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而且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人们也在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中追求创新突破,尝试从书画艺术中寻找创作的共通点,以此为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在舞蹈创作中常用“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营造作品意境和韵味。
关键词:“留白” 少数民族舞蹈 创作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66-02
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往往在歌舞升平中传达并宣泄他们的情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这些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沃土之中有着独特的舞蹈语汇,以及鲜明的风格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总是以它旺盛的生命力,热烈奔放的激情,传神动感的雄姿,传递着祖国改革开放、人民奋发图强、城乡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展示出浓郁而深厚的民族魅力。各民族人民舞动着以此来宣泄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表达美好的生活愿望。
少数民族舞蹈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但是近些年创作的舞蹈作品在形式以及素材上进行堆积叠加,使舞蹈在视觉效果上极为丰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这些动作及素材“太多”“太满”的舞蹈作品已然形成一种大众式的审美疲劳,人们开始寻求的不再是繁复的形式和动作,而是回归简单,回归能够给予观众心灵震撼与共鸣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作品。
一、“留白”在少数民族舞蹈中的写意性表达
“留白”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起初是表现中国山水画中着墨疏淡的一种手法,以“白”营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南宋马远创作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画中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寥寥数笔勾勒出水纹,四周皆为空白,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以此可见艺术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运用暗含着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令人思之不尽。这种以无胜有的艺术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这样的艺术手法与审美品味在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编创中同样适用,正所谓“此处无舞胜有舞”。
改革开放初期的少数民族舞蹈丰富了中国舞蹈的民族性内涵、风格性语言与神话式叙事,但是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舞蹈则以诗化叙事营造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诗歌意象,摆脱了舞蹈主流叙事的羁绊,获得了主体生命的自由表达。宗白华说过,“‘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众所周知,“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因此不少实践者尝试通过“留白”这样艺术形式来达到重神而轻形,重抒情而轻叙事,重表现而轻再现,重主观性、而轻客观性,像朝鲜族独舞《乡关何处》便是通过写意的舞台表现,展现一名女子思念家乡的惆怅心情,编导有意的借留白去铺垫和渲染情感,使其在意境上趋向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舞蹈中大半篇幅的留白设计更是在形式与内容上凸显对比与反差的魅力,这一点在编排上处理的恰到好处。
二、“留白”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一)可视性留白
艺术创作在编导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不断追求完美,以此来达到观众对艺术作品感性的认识,每一次尝试都是为了创作出观众可以产生共鸣并有所感悟的藝术作品,这使“留白”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它的存在打破了少数民族舞蹈在形式和编创手法上的同质化,通过“留白”在舞蹈作品中的不同处理方式,来避免产生视觉疲劳。
朝鲜族舞蹈《追昔》开场运用大篇幅的“留白”进行铺垫,营造出一种“美人如兰,空谷吐幽,风雨催之,逝者随波”的意境,那种恍惚间不觉忆起昔日时光;回首间,渐渐慢下脚下的步……其情感隐于内心的切实感受,回望那时的路,犹如身后那束光一样温暖而直照我心,哪怕前路蹒跚坎坷,满是荆棘,也依然执着地寻找前方的美好,走出桎梏她的鸟笼,追逐属于她自己的自由。这种内在的期盼在舞蹈的表演中是有放大描绘的必要的。编导通过对舞蹈动作、舞蹈调度、舞蹈环境(舞美)的留白式处理,反而使舞蹈作品的构思与设计更为精,使作品的呈现既精简明了,又能紧扣并升华主题。编导的思想借助“留白”反而更容易表露,而观众也更容易读懂,并感受到“留白”所带来的别致与表达。
(二)不可视性留白
“不可视性留白”简单说是舞蹈作品中对于节奏的处理与把控,虽然不容易被观众发现,但是通过编导与舞者对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节奏处理方法,可以使观众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作品的内在诉说。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真正意义上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生活趣味的、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是人民最真切、真实情感的传达。舞蹈编导通过采风、田野等实地考察,将那些最淳朴、最具有乡土人情的民间原生态素材通过遴选、加工、整合、细化等来编创出可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审美享受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编排都是来自于真实的中国人情感的外化。而这些有起伏、有张力、有间隙的情感表达与节奏处理也体现出创作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时编导及演员自身赋予作品中人性的“留白”,使作品脱离骨感的形式躯壳而变得丰满、立体,使舞蹈艺术作品给予观者别样的审美气质。
三、“留白”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美”的体现
少数民族舞蹈因扎根人民群众,所以在舞蹈的呈现上容易写实,但是“留白”这一手法可以很好地进行补救。编导可以通过“留白”表现朦胧中的内心世界,烘托和表达一种人文情怀,以此创作出若即若离“虚实结合”的丰富意境。回顾王羲之《快雪时晴贴》一纸之上,轻重浓淡,疏密有致,于黑白辉映间顿生美感,营造出无即是有,空即是色,留白不空,留白不白,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这便是留白的真正意境所在,大篇幅的空白,浓淡得宜,令人回味无穷,让人仿佛处于无限的空间中。
(一)空间调度
从艺术形式来看,舞蹈作品在立体舞台空间中队形调度的变换与处理,高低的对比呈现,以及身体朝向在舞台区域中占有时而流动,时而逼仄,时而离去的空间位置感官效应,使得观众的情感透过舞蹈作品的空间调度变化被一次次带动,并在观赏中感受到作品空间调度的强大魅力。舞蹈作品中的空间感的营造以及情感的处理在“留白”的形式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朝鲜族群舞《阿里路》中通过队形上的流动变化来对比突出舞蹈中“妈妈”的内心情绪变化,虚与实在舞蹈中的完美结合将舞蹈在舞台在空间以及整体呈现效果上留下了空白,以供观者进行思考与联想。
(二)艺术表现
从艺术表现力上说,单一的“实”把舞蹈所想表达的东西呈现的太满太多,反而缺少画面以外的余味。而舞蹈构图利用空白形成的画面之虚,为舞蹈实的部分扩展了看不见的空间和意蕴,更重要的是于空寂中注人流荡的生气,使画面不再是一个孤寂、冷漠的自然复印品,而自成一个有呼吸有感应的情意世界。以此将领舞与群舞部分在空间感上有了很明显的区分,队形一次次的流动变化盘活了整个舞蹈画面。“虚”往往隐约、含蓄,导巧妙的借助真实的人物实体来把握心中变动不居的虚,因为实体有形有色便于把握。这样美感不仅表现在形式上震撼双眸,还在内心中有所冲击,令人回味。
四、结语
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手法之留白,产生于书画又发展于舞蹈创作中,它通过音乐来衬托,通过身体语汇来传达,通过空间调度来营造意境。在舞台呈现中留白将空间概念转化成物理成像,丰富了回旋中的神游意境,使观众在时空中阅读人文情怀,虽然是编导的刻意所為,但营造出的意境,让观众神游在理想的审美国度。不得不说“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在这种“智慧”的衬托下少数民族舞蹈成为呈现美的艺术载体,与此同时我们要做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此推进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卫佳.民间舞创作探索——舞蹈剧场中的“留白”创作运用[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8年.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李鸣曦,于璐.少数民族舞蹈大众传播中的民族审美及人性美结合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06):100-103.
[4]杨静薇,许黎明.艺术视角舞蹈创作中的“留白”[J].艺术教育,2018,(02):103-104.
[5]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陈旭光.艺术之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7]朱雅姝.舞蹈创作手法之留白探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