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以南宁市武鸣区为例

2019-09-04张瑞娟

中国发展观察 2019年16期
关键词:武鸣特色农业

张瑞娟 董 莹 何 翔

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大与维护成本高的矛盾突出,交通不便、人才、技术、资金流失等问题,给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的全面振兴带来了严峻挑战。那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如何破题?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哪些优势可以推动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南宁市武鸣区的个案实践进行针对性研究。南宁市武鸣区壮族聚居,北、东、南三面环山,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且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国家“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具有较高的个案研究价值。

南宁市武鸣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品牌化融合化大力发展

近年来,武鸣区建立了多个优势农产品基地,并建设了多个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品牌与地理标志。其中,武鸣区柑橘类水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生产基地,砂糖桔、沃柑等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推进与升级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94个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借此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并增强了职工与农民培训力度,提高了农民的职业素养。此外,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产业融合型的可持续“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模式,如起凤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种+养+加、猪+沼+果”清洁环保循环模式、农作物间套种模式等三产融合、有机绿色的循环种养方式。

(二)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武鸣区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高度重视具有壮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是传承壮族文化,将骆垌舞、壮语歌曲、小品、童谣等壮族特色文化元素与传统学科教学相结合,打造校园壮民族文化品牌。二是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并通过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建立基层群众的壮族文化自信。三是发扬壮民族特色文化,挖掘文化价值,举办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元旦、春节期间系列迎春文化活动以及壮族罗波庙会、壮族四月四、“两英”庙会等民俗节庆活动;并整合骆越文化、龙母文化、农业产业与旅游资源打造了伊岭壮乡文化休闲游精品线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改善

武鸣区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推进中心村建设,通过撤村并点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土地集约高效的新型农村社区;二是推动近郊村社区化,全面提升村容村貌;三是结合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资源状况,打造多类型适度集聚、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在开展“清洁田园”活动与新型养殖模型创新,改善农田与养殖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整治污染河段、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延伸乡镇供水管网等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供给,以建立与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体制明确产权归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四)多维度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从自治维度看,提出“四议两公开”的决策管理方式,做到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同时构建了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开展政务服务工作,并由乡贤、族长、退休村干部、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的村民以“分片自治、以民管民”思路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社会氛围。从法治维度看,采取法律赶集、普法宣传车、律师下乡“说法”等形式,广泛宣传与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并通过推进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和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机制。从德治维度看,依托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等评选、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以及“好儿女”“好婆婆”等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形成明“五耻”、知“五礼”的社会风尚。

图/新华社

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约性因素

(一)人才匮乏

第一,从乡村治理的角度看,村干部整体年龄偏大,个别干部不能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乡村谋取福利,“等靠要”思想严重,行政管理效率与治理理念有待改进;由于在编村干部职位较少,且上升空间较小、待遇较低,经常出现人才不来,来了留不住的现象。第二,从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看,一方面,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对新技术的认知与掌握能力较差,当地技术管理人员的短缺使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普及率较低,距科学化管理、集约型经营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素质较低。由于缺少示范带头人,经常出现农产品同质性高、销售渠道单一或后劲不足等问题,缺乏积极主动的产业理念,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稳定性。第三,从特色乡村生态文旅产业看,目前武鸣区大部分项目的经营者素质不高,缺少对壮乡文化园区与旅游项目管理和运营方面的长远规划与经验,使因经营不善而导致失败的概率大大增加。此外,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中专毕业生返乡的优惠政策较少,难以吸引年轻人回村,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难以在村庄内传播应用。

(二)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一方面,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主要源于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与整合程度不高以及建设用地指标不够等。尽管在“小块并大块”的作用下,土地细碎化问题有所缓解,但受小富即安理念与客观地形地势的影响,当地农户家庭整体仍以小规模种养为主。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难以进行有效衔接,小规模生产经营不但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更制约了农户采纳新技术的能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也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流转与整合程度不高,无法盘活集体经济与激活农户的积极性,提高了社会资本的进入成本,降低了土地投资的吸引力与利用效率。此外,目前建设用地指标向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与重大工程严重倾斜,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建设用地无法得到保障,制约了当地乡村项目的开发建设,进一步阻碍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三)融资能力不足

目前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融资渠道单一、造血功能薄弱。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下,村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乡村建设只能挤压村级资金。尽管武鸣能有效利用民间资金进行“一事一议”项目的集成建设,但民间资本并不足以支撑产业园区、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等大型工程建设,而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倾斜与服务力度也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整治程度较低,集体经济资源闲置和利用不充分,导致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的引进机制缺失,造血功能薄弱。且农村土地的增值收益被部分调拨,削弱了通过资源交易取得建设资金的能力。另外,由于分散化资金投入的目标不一,未能实现统筹,难以形成合力,融资效率并不理想。

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优化

基于以上分析,以武鸣区为代表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在于特色文化与自然风貌,同时也贯穿着要素上的发展制约问题。因此,应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力量有机结合,通过强化基层治理,明确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以产业振兴为基础,把少数民族文化注入乡村休闲农旅中,再将特色文化农旅融入“三生空间”,鼓励引进人才整合优化资源,促进三产融合与生态文明互相驱动的内涵式发展。

(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落实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必须结合村民自治来加强基层服务的效率,并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的平台体系。一是加强村民自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动农村居民全面有序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二是通过公开解读回应与网上办事业务工作整合,提供“整建制进驻、一门式办理”的高效率综合服务能力。三是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市场引导机制。加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平台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让农民感受合作之惠、提升合作之愿、增进合作之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吸纳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发展。

(二)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通过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整合乡村产业资源,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思想指导下,夯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综合生产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培育多元竞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推广“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农校对接”等营销模式,着力打造武鸣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园区、示范基地、大型企业等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以产学研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整合优化资源,建立共享机制,搭建特色农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二是着力推动融合农业多功能性、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方式,连接农户与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探索以“集群+智库+平台+资本+服务”的模式,充分发挥基地孵化、提升、集聚、创新四大功能,吸引优秀企业入驻发展,推动本地旅游资源与外来企业、资金、项目相结合,鼓励旅游产业向“特、精、专、新”的方向发展,以乡村旅游带动体育、信息、城建、商贸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引导旅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提高少数民族特色农旅的附加值。

(三)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建设

为服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需要保护、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一是深入开展壮族特色骆越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工作,推进国家级骆越文化保护区与古都文化园,保障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加强文化宣传公共平台建设,以“互联网+”建立文化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特色文化交流,加大对外特色文化宣传,提高本土文化知名度与附加值,同时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使文化在群众中实现资源共享,共惠民生,提升文化自信。三是提升文化整合资源与创新的能力,建设一批“文创+农创+旅创”的示范乡村和新型复合型示范园区,打造一批集农业文化创意、生态饮食体验、特色食材交易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将农旅资源作为骆越文化的有效传播载体,通过“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农旅文化活动大力宣传骆越文化,打造精品的骆越文化旅游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大力提升文化产业技术结构,培育和拓展“文化+互联网”“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科技”等新业态和新领域。

(四)推进三产融合与生态文明互促发展

以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三产融合,并将三产融合发展融入“三生空间”,有效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一是以三产融合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在进一步挖掘特色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同时,提升各类示范村屯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农村集中安全供水、充分消化养殖和种植污染、提升能源资源与清洁能源利用效能,鼓励传统村落和民俗民居示范村屯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二是以三产融合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认识喀斯特等地形地貌就是“金山银山”,开展采石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防护林和风景林质量,建设树种配置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首府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技术、税收等优惠,鼓励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模式创新,并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推进河湖、湿地的维护与修复,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相对富集区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高的森林小区域内自然保护小区,构建生态保护屏障。三是以三产融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生态农业发展与生态休闲旅游相融合,与农耕文化相融合,提升区域生态农业的精品化程度。依托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综合示范区、星级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旅游带来的发展红利,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积极打造名镇创建活动,促进多主体自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

(五)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支撑

一是整合社会人才资源为乡村“引智”。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特设岗位教师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推进城镇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社会工作者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下乡支农。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深入开展“能人工程”,要把带富能力强的能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吸引支持退休退养人员、专家学者、医生、教师、律师、技能人才等返乡下乡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围绕重点特色农业产业,借助周边科研单位资源,引进一批高水平农业技术创新团队。二是结合本土特色做好多维度“育智”。以增强基层治理为目标,组织各类培训、经验交流与外出学习考察途径,积极为党员干部“补脑”“充电”,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农业技能为核心,发掘一批本地“土秀才”“农状元”,保存传播农民在生产中积累的智慧经验,并利用农业高等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等渠道,培养一批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形成职业院校、农广校、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紧密联系的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一批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三是完善选拔上升机制保证“留智”。从优秀村干部中推荐选拔公务员,推进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培养与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有机结合,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农业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人才有平台、有希望。推动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猜你喜欢

武鸣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渝水区下保村:打造生态美丽宜居新家园
南宁市市郊铁路武鸣线工程高架站造型地域化设计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那一年
打招呼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