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2019-09-04李佳李娜胡彬李艳红李妍徐丽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7期
关键词:盆底肌力脊髓

李佳 李娜 胡彬 李艳红 李妍 徐丽娟

(1河北省中医院康复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2丰宁满族自治县中医院;3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脊髓损伤多由外界间接、直接因素所致,导致患者出现各种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影响较大〔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脊髓损伤多以控制早期损伤、修复治疗及再生治疗为主,以促进机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概率〔2〕。近年来中医传统疗法针刺在脊髓损伤治疗中逐渐推广,针刺治疗损伤小,且可针对脊髓损伤上下节段治疗为主,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但针对中医传统疗法针刺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却缺乏确切研究报道〔3,4〕。本研究拟观察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伴有明确外伤史,且经核磁共振、临床症状检查确诊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T1~L2脊髓损伤;无严重造血系统或心、肝、肾等严重原发病者。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神经损伤、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或四肢骨折者;存在意识障碍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伴有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炎所致的脊髓出血,或其他疾病如椎管内肿瘤所致的脊髓损伤者;存在植入医疗器械者;治疗期间发生严重疾病者,或无法积极遵医嘱治疗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中医院治疗的5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女11例,男14例;平均年龄(62.62±4.72)岁;病程2~19〔平均(10.52±2.13)〕w;损伤类型:运动性损伤8例、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11例;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ASIA)分级C级10例、D级15例。对照组女10例,男15例;平均年龄(62.46±4.35)岁;病程3~20〔平均(10.55±2.10)〕w;损伤类型:运动性损伤8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9例;ASIA分级C级12例、D级1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ASIA分级、损伤类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依据《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5〕执行,主要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站立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1次/d,5 d/w。观察组则加用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治疗,针灸主穴:照海、交信、申脉、跗阳、太溪、长强、命门、肾俞、颈胸腰夹脊穴、大椎、风府、风池、百会、神庭;配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市、丘墟、阴陵泉、阳陵泉、承山、委中。操作方法:主穴依据上述顺序施针,夹脊穴取正中棘突旁开1.67 cm(0.5寸),棘突下水平线,针尖朝内,进针0.5寸;照海、交信、申脉、跗阳根据跷脉阴阳失调情况施以补泻手法;太溪、命门、肾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施以补法;余穴平补平泻;1次/d,留针30 min,5次/w,4 w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功能及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等。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简易尿动力学测定40 mmH2O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并记录两组日排尿次数。盆底肌肌力评估方法:依据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系统实施手法检测,依据两组舒张能力、收缩力量将盆底肌肌力分为0~Ⅴ级,0级:毫无收缩;Ⅰ级:微有抽动;Ⅱ级:无压迫、内缩上提感觉,但存在微弱收缩;Ⅲ级:伴有轻微内缩上提及压迫感觉,普通收缩;Ⅳ级:可抗阻力,收缩正常,手指下压时伴有收缩力;Ⅴ级:强力收缩,手指下压时收缩力较强。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运动功能采用ASIA运动评分(MS)评估,主要对肱二头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腓肠肌等进行测定,左侧、右侧各50分,得分高则运动功能强;感觉功能采用ASIA感觉指数评分(SIS)评定,对人体两侧触觉、痛觉进行评估,共224分,得分高则感觉功能良好;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日常进食、个人卫生、洗澡、穿衣等方面,共100分,得分高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膀胱功能 治疗前两组残余尿量、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显著减少(P<0.001),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显著增高(P<0.001)。见表1。

2.2MS、SIS、MBI评分 治疗前两组MS、SIS、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S、SIS、MBI评分显著增高(P<0.001)。见表2。

2.3盆底肌肌力 治疗前两组盆底肌肌力等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2,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盆底肌肌力等级较高(Z=2.518,P<0.05)。见表3。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膀胱功能各指标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1)P<0.05;表2同

表2 治疗前、后两组MS、SIS、MBI评分对比分)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对比〔n(%),n=25〕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 论

脊髓损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致残、致死率较高,而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机械化的普及,脊髓损伤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7〕。脊髓为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位,是外周神经及大脑的连接桥梁,而脊髓损伤患者多伴有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及神经源性膀胱等并发症,且出现病理反射、肌张力异常等改变〔8〕。

目前如何有效预防脊髓损伤、治疗及康复是现今医学界研究的重点所在,早期脊髓神经减压、后期神经生长因子的应用、各种物理辅助疗法及中医疗法等为脊髓治疗中常用手段,其中中医疗法已成为治疗脊髓的重要方法之一〔9〕。针刺、中药、艾灸等为中医中常用治疗手段,其中针刺疗法在脊髓损伤治疗中无副作用且疗效显著,已被多数患者、医师认可,陈荣良等〔10〕研究证实,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接受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利于改善红核神经元细胞,修复损伤截断神经通路,进而可促使患者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程瑞动等〔11〕针对不同时期针刺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其研究结果得出,针刺治疗利于促进盆底肌肌力恢复,改善排尿功能,同时早期实施针刺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效。中医学认为,脊髓损伤归属于“体惰”范畴,病位在髓,瘀血阻络为其重要病机,而传统针灸多从十二经脉、脏腑论治〔12〕。调跷通督益髓法重在调整调跷阴阳,主治下肢迟缓、拘急运动功能障碍,针灸穴位采用阴跷脉穴位,并结合阴阳失调,选穴补泻〔13〕。而通督益髓法则基于督脉走行脊柱正中,脊髓损伤则督脉、髓受损,经气不通,故应以通督益髓为主治,同时肾主骨生髓,而肾与阴跷脉联系紧密,故阴跷脉功能障碍将导致肾精上充髓海异常,故通督应填精益髓、补益肝肾,利于督脉经气畅通,而针刺则重在调肝肾、通督脉〔14〕。经研究发现,针刺利于缓解局部压迫症状与受损组织水肿,提升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受损部位微循环及组织新陈代谢,修复损伤神经通路,恢复神经功能,进而利于改善膀胱功能及运动、感觉功能〔15,16〕。本研究显示,相对于常规综合康复训练而言,辅以调跷通督益髓法针刺利于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概率,减少残余尿量与排尿次数,增强盆底肌肌力,改善排尿功能与膀胱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