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扶贫历程、特点与展望

2019-09-04何倩倩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职业

何倩倩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经管学院, 天津 300222)

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1978年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1979—1985年)、大规模开放式扶贫(1986—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1994—2000年)、综合扶贫(2001—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2011—2020年)四个阶段[1]。总体由宏观到微观、由笼统到具体、由面到点,取得一系列成果。扶贫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贫困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方面,更多的体现在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教育扶贫是我国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贫富差距就难以缩小,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要想真正的脱离贫困,关键在于智力扶贫、教育脱贫。职业教育扶贫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一线生产和技术人才,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教育类型。因此,进一步精准确立职业教育扶贫的对象,利用各种帮扶措施,加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力度,促进扶贫工作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扶贫的演变历程

教育既是贫困的原因,也是扶贫的内容;既是脱贫的目标,也是扶贫的手段。职业教育扶贫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40年日新月异,中国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经历了制度化扶贫阶段、规模化扶贫阶段、全面化扶贫阶段,正在向精准化扶贫阶段迈进。

(一)1978—1983年:制度化扶贫阶段

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出台了大量制度化政策增加职业院校数量,扩大招生人数。197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办法》,提出人民助学金制度,中等师范、护士等专业的学生100%享受人民助学金,其他专业的按75%享受。1983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的覆盖比下降。但是,同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提出奖学金制度,人民奖学金与助学金并行,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为此中等职业院校在校人数发生了量的变化,1978年,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88万人,到198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已经达到了495.8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大好形势。

(二)1984—1993年:规模化扶贫阶段

教育在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也慢慢显现,为帮助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通过提高智力水平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1985—1988年,实行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在农村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将职业教育在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发展到农村贫困地区,并且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导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对当地农业、畜牧业等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在田间地头为贫困人员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农业发展。1993年,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失业员工,建立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成立职业介绍所1.3万个,为12.8万失业职工提供生活救济,我国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徐徐向前开展。

(三)1994—2012年:全面化扶贫阶段

1994年大力推行高等教育,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政策向高等教育倾斜,职业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加剧了职业院校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为提高农村和低收入家庭教育可承受能力,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发布《职业教育法》,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残疾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减免部分学费。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免收部分家庭贫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把国家资助的资金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2009年,全部免收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以及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2010年,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纳入其中,增加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学生的比例。2012年,进一步扩大免学费范围,建立起“奖、贷、助、补、减”的综合化职业教育扶贫体系。

不仅减免职业学校学生学费,国家为贫困地区其他劳动力的职业发展也提供了各种帮助。2003年,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针对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农民、退伍士兵、贫困子女,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帮助青壮年贫困农民、退伍士兵就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电商培训、月嫂培训等),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使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增加就业机会。这个阶段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已是人心所向。

(四)2013至今:精准化扶贫阶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同年《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强调发挥职业教育脱贫的力量,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职业教育领域,从此,我国职业教育扶贫进入新的阶段[2]。通过区域合作,共同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生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后优先推荐在东部就业。同时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强调加强东西区域间的职业教育合作、招生合作、劳务合作,东西区域结对帮扶,东部地区不断给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在职业教育精准化扶贫的扶持下,2013—2017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见图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扶贫演变的特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扶贫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蜕变,扶贫主体由单一扶贫转向多元扶贫,扶贫形式由经济帮扶向扶贫扶智延伸,扶贫对象由学生转向妇女、老人、残疾人士,扶贫措施由面到点一步步细化。

(一)扶贫主体:单一扶贫到多元扶贫

真正的扶贫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吸纳社会力量,最大限度整合有用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扶贫精准化,促进教育公平[3]。以1996年为分界点,1996年之前,社会各方自身发展不足,缺乏参与职业教育扶贫的能力,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由政府来执行,政府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出台一系列以脱贫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扶贫政策;职业教育扶贫的资金由政府出资。但是,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这种单一的扶贫主体存在明显弊端,需要其他的扶贫主体参与,使扶贫体系更加合理。

1996年,《职业教育法》鼓励社会人员、企业、个体参与到职业教育扶贫队伍之中,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帮助。从此,扶贫主体从政府逐渐过渡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人士,形成多元主体扶贫的局面,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压力,也加强政府和社会各方之间的联系,为我国职业教育扶贫贡献力量。2015年,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再次强调在政府的领导下,动员社会其他各方力量发展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现今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及公民个人可以按国家规定以及自身的需求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贷学金。著名慈善家唐仲英先生设立了“薪火乡村教育援助计划”,关注贫困地区的职业培训问题,帮助贫困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扶贫形式:从经济帮扶到扶智扶技术

改革开放之初,贫困人口在教育方面资金短缺,国家采取直接划拨资金的方式。人民助学金、奖学金等都是国家无偿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的帮助,纯物质的扶持容易产生依赖现象,不劳而获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方法,一旦失去国家资助,返贫现象会大量涌现。1994年,扶贫进入综合化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将扶智摆在首位。职业教育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贫困地区,加大力度为农村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14年,人社部发布“春潮行动”,希望到2020年,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让农村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且稳定就业。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141家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机构,通过技术培训,促进贫困人口提高知识技能,实现可持续脱贫。

(三)扶贫对象:从以学生为主到妇女、老人、残障人士

在一系列捐资助学行为的帮助下,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困难的家庭子女得以完成学业。同时,《职业教育法》提出为妇女、失业人员、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确保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这一政策实现了从扶学生到扶社会各类贫困人口的转变。《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1998—2000)》提出对残障人士开展专项扶贫、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障人士通过自己的双手生产劳动,解决温饱问题,创造财富。截至2018年年底,陕西陇县共举办213期扶贫培训班,为县里的妇女、老人、残障人士实现家门口挣钱,零距离就业,成功帮助3851名贫困人口进行职业培训[4]。

(四)扶贫措施:由面到点细化

扶贫初期国家的扶贫政策以大局为主,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更加精细,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扶贫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成果显著。广西百色市积极响应建档立卡政策,成立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班,将职业教育扶贫工作落实到建档立卡的贫困生个人,优先招收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优先提供岗位信息。此项措施帮助百色市6000多名贫困学生实现就业,带动其家庭脱贫,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展望

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自然因素、区域因素、人文因素等,扶贫的措施也有多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财政通过“输血”直接式扶贫,财政部门给贫困地区划拨经费,通过经济帮扶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地方教育通过“造血”发展式扶贫[5],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地区个人自身就业能力,从而提升家庭的经济实力,进而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直接式扶贫在我国前期工作中下足功夫,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扶贫工作还是要发展式扶贫,精准确立职业教育扶持对象、精准对接职业教育扶贫主体、精准确定职业教育扶贫项目以及精准把握职业教育扶贫内容,实现区域脱贫、家庭脱贫、个人脱贫。

(一)精准确立职业教育扶持对象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针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运用科学有效的帮扶措施,建立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扶贫体系,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有学可上、有技可学、有技傍身,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今后,我国仍需加大职业教育扶贫力度,精准识别贫困人群。扶贫对象继续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及其子女延伸。不仅要扶贫,而且要有效扶贫,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一是在对贫困家庭学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家庭意愿,为其推荐适合的专业。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降低录取分数线、提供奖助学金等增加其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二是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培训,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对务农、务工人员等开展不同的培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扩大贫困地区人口就业率,达到一人稳定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6]。三是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将扩招100万人的目标,鼓励下岗职工、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参加职业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技能,利用精准培训实现精准就业[7]。

(二)精准对接职业教育扶贫主体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难度大,涉及的主体多。首先,政府在职业教育扶贫中起主导作用,今后仍保持不变,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协调机制,担任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严管资金使用情况,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8]。其次,企业真正融入职业教育扶贫行列,选派行业教师参与实际教学,为学生提供各种技术支撑,为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习得工作技能,作为劳动者有一技之长。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的贫困治理模式,集齐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促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职业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一批职业院校教师的后备军,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完成。最后,在制订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时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契合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推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精准确定职业教育扶贫项目

对职业学校来说,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是采取何种措施留住贫困地区职业教师。针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落后、教育资源短缺、留不住教师等问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两点措施:一是进行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职业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二是政府设专项资金,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师工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制订优惠措施吸引并留住贫困地区职业教师。未来,仍需加大贫困地区教师“三支一扶”和“特岗计划”等实施力度,拓展职业教师补充渠道,鼓励有志向的、热爱教育事业的有为青年投入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鼓励学者专家、离退休技术人员深入祖国贫困地区,到贫困地区职业学校服务。同时,每年选派教师到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和企业进修,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师的素质,从而让职业教师在贫困地区留得住、教得好。

(四)精准把握职业教育扶贫内容

一是扶持网络建设。时代瞬息万变,科技不断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至关重要。要利用网络技术,共享网络优质教育资源,推动线上线下学习,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9]。二是扶持技能培训。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可将多种技术技能相结合,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培训效果。 2019年,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及从2019年开始,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10]。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主动考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可以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各种技能考试培训的帮扶工作,帮助毕业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证书,促进学生就业。

四、结语

扶贫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为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现状,帮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最根本的是进行教育扶贫。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11],从职业教育扶贫角度入手,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学可上;强调“愚人富不久、智者穷不长”,从文化扶贫角度入手,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智力水平;强调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从技术扶贫角度入手,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一线生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贫困地区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重大意义。对整个社会而言,良好的职业教育能够提高贫困人群的人力资源素质,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对某个家庭而言,职业教育能够使劳动者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获得稳定工作。为此,要大力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措施,深入探讨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法,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强民、技术富民、就业安民[12],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13]。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精准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职业写作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