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俯首前行
——记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春举
2019-09-04李明丽
□ 李明丽
李春举
“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春去秋来多少载,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春举扎根在教学及科研岗位中,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在教学上,他丹心励耘,栽遍桃李,是勤勉、认真、负责的典范,更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在科研上,他埋首超分子化学研究,深情躬耕、更上一层楼,用他对科学研究的无限热爱及无悔付出,默默贡献着自己的研究力量。
为丰富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内容埋头耕耘
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对Cram、Pederson和Lehn的表彰使得超分子化学蜚声世界,由原来居于“象牙塔”一隅的科学研究,逐步走向了公众世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超分子化学已成为当前世界科学研究前沿之一。超分子自组装吸引了化学家、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和生物学家等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渗透到包括材料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多个领域之中。
“超分子化学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生物医药、材料学等,是一个比较有生命力的学科。”超分子化学本身的魅力加上自身对化学的兴趣,使李春举选择放弃药物研发公司的职位,进入高校专心从事化学研究。
2008年,李春举来到上海大学化学系,这一年他29岁。对超分子化学研究怀有一腔热情的他,开始借助上海大学这个平台在超分子化学结构中书写新的科研故事。2018年,他调动到天津师范大学工作,并准备借助该校的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继续砥砺前行。
李春举说,不同于基于共价键的传统化学,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分子间非共价键作用(或可逆共价键)的化学。冠(穴)醚、环糊精、杯芳烃、葫芦脲等经典大环合成受体作为超分子化学领域的明星主体分子,在超分子化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已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开发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大环主体分子是超分子化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主题,许多超分子化学工作者都有强烈的大环情怀。我也希望通过自己对新型大环主体的设计合成,识别和组装性质以及功能性应用的相关研究工作,能够丰富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内容,从而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尽微薄之力。”李春举如是说。
探寻联苯[n]芳烃之谜
联苯[n]芳烃有望继基于苯酚(醚)的杯芳烃、间苯二酚(醚)的雷锁酚杯芳烃、邻苯二酚(醚)的环三藜芦烃以及对苯二酚(醚)的柱芳烃之后,成为杯芳烃家族中又一个具有结构和性质特色的明星主体分子。对其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对富有挑战精神的李春举来说,对联苯[n]芳烃的研究是一场既漫长又紧张的马拉松比赛,他很享受前进的过程,他希望在比赛结束时能取得个好成绩。
大环芳烃类主体分子是超分子化学和大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有杯芳烃、雷锁酚杯芳烃、柱芳烃、杯吡咯、冠芳烃及螺芳烃等。这些新型主体可为理论和功能研究提供新的平台,丰富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内容,推动学科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但是,由于单体的改变或桥联杂原子的引入导致这些主体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各不相同。学术界对不同的主体分子进行了研究。李春举课题组将大环芳烃家族由苯(或杂环)拓展到了联苯,设计合成了由4,4’-联苯二酚(醚)通过亚甲基在3,3’-位相连接而形成的一类超分子主体,并将其命名为4,4’-联苯[n]芳烃(biphen[n]arene)。这类新型主体具有合成简单、衍生化方便、拓扑结构独特和主客体性质优良等优点。研究结果发表后被美国化学会的Noteworthy Chemistry、英国皇家化学会的Chemistry World和Chemical Science Blog等学术媒介宣传报道。Chemistry World的亮点介绍更提到李春举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拓展超分子化学的工具箱”。
在这基础上,李春举小组进一步合成了2,2’-联苯[n]芳烃、2,2’,4,4’-联苯[n]芳烃、三联苯[n]芳烃和四联苯[n]芳烃等联苯[n]芳烃家族成员,进而构筑了具有碘捕获和烯烃顺反异构体分离性能的功能材料。
心中怀揣梦想的人,不会停下往前走的步伐,就如李春举一般,立志探求大环主体分子——联苯[n]芳烃,他前进的脚步坚定而执着。目前,李春举把兴趣和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基于联苯[n]芳烃的生物医药和发光材料应用上面,他希望对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能为人类做更多贡献。
言传身教,育人为先
也许你不会想到,面带肃容的李春举在学生眼中是一位温暖人生的好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李春举看来,陶行知这句话在教育生涯中赐予他无穷的动力。
执教以来,生活上李春举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一次,一位学生在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时,不小心摔倒,造成髋关节骨折,李春举第一时间将其送到医院,为其递交医疗费。在得知该学生家属都在外地工作,不能前来照顾时,他坚持陪护学生完成前期治疗,并安排其他学生进行悉心照料。
与学生进行实验研讨
如果说生活上给予学生的是家人般的关爱,那么在科研工作中,李春举广博深厚的知识和实事求是的严谨科研态度,则深深吸引着学生。他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为学生制订学习和研究计划,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同等机会,充分发展自我。
“在进入高校工作的前几年,我实验室的主力基本上都是本科生,我们一些同学和老师调侃我,在我这里本科生当研究生用,硕士生就当博士生用。”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有适合的舞台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李春举为自己的学生搭建舞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在李春举的引导下都能画下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
2014年,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春举指导的“柱芳烃超分子化学研究创新团队”获得了全国百个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累累硕果桃李醉。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第七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发明创新奖三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奖学金、宝钢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今井嘉夫奖学金等,这些加之在李春举学生身上的奖励不胜枚举。“身为老师,我希望在我的陪伴指导下,我的学生能用青春和智慧为自己的科研创新梦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身为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如今,正处于人生黄金岁月的李春举还将继续带着自己的学生共战超分子化学,他相信,只要脚踏实地,潜心研究,他会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做得更好,就如曾经的南非总统曼德拉所说:只要有心,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