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泉沟:产文旅相融合 旧乡貌焕新颜
2019-09-03杨洋邬婷
杨洋 邬婷
颠簸在蜿蜒盘旋的公路上,6月25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运城市平陆县坡底乡马泉沟村。沿途公路虽已硬化,但是路窄坡陡弯急。汽车沿山脊崖边而行,犹如穿云履峰惊心动魄,这是坡底乡最偏远的山村之一。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到金秋十月,山上的柿子树硕果累累,马泉沟呈现出一派‘层林尽染,五彩斑斓之景,一簇簇、一坡坡漫山红叶,苍林尽染,美不胜收。一串串、一排排水化柿子,红得耀眼,晶莹剔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今天的马泉沟村人,在党的带领下,秉承“天道酬勤”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让炫彩斑斓的马泉沟村焕发出朝阳气息。
变迁见证历史
“这条路我们设置了栏杆,让它成为健步道,不通行车辆,因为道路比较陡峭,开车比较危险。行走在这山路上,向沟里看去,葱葱郁郁的植被和柿子树漫山遍野,到了金秋十月红绿相间,美极了!”平陆县后窑村支书葛元龙说。
跟随葛元龙的脚步,记者走进马泉沟村几户农民家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写着销售柿子的信息。据葛元龙介绍,“马泉沟的水化柿种植历史约有1350多年,该柿种无核,所加工成的柿饼能速溶于水,所以称其为‘水化柿,并且以马泉沟为最多,人们也叫马泉沟水化柿,这是平陆县所独有的国内柿种珍品。”
“正房和东房是祖上的百年老宅,因为战火的原因南房和西房被燒掉了,这是后来补建的。”86岁的杨明山老人拄着拐杖向记者介绍道。这是一个微型四合院,因为当时经济条件有限,所以面积并不大,正房一层住人,二层是储藏室。院子里新老建筑的对比,显示出古时匠人的巧夺天工,也体现出现代建筑的简洁大气。
杨明山做梦都不曾想到生活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当年他和爱人结婚的时候,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而现在,家里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杨明山有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他深知外面的世界无比精彩,感叹中国力量的日渐强大。他教了一辈子书,前几年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回村看他,他特别地激动,作为一名教师,学生们能成为有用之材是他最大的心愿。
新老宅的变迁,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面,更是中国乡村历史发展的见证。对于杨明山来说,它见证了老宅的历史变迁,也传承着老宅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外面的世界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太多新生事物跨越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我只盼着祖国日益强大。”杨明山不禁感慨道。
产业引领脱贫
“老人是一位两袖清风的模范教师,前几十年家里穷,只靠他教书的微薄收入和几亩薄田支撑着家里的生活。可如今好了,依托党的好政策,村里现在有了新产业,家家户户变了样,日子如今也过得舒心多了。”杨明山的子女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精心打造水化柿品牌,马泉沟村委会成立平陆县马泉沟水化柿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长命河”商标。对马泉沟水化柿品牌碎片化进行整合,在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销售上着力提升水化柿品牌影响力。“为了更好地开展农家乐活动,我们邀请了利丰职业学校到马泉沟村举办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农民专题培训班,组织群众参加免费烹调专业学习,并且依托企村帮扶,在老黄商贸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协调县餐饮协会现场手把手指导农户开办农家乐。”平陆县马泉沟水化柿专业合作社葛明兰对记者介绍。
在平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马泉沟村党委、村委会瞄准“产旅融合”的脱贫模式,因势利导,围绕“美食留人”,着力开展农家乐,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特色”的山区新农村。
特色促进发展
“霜染秋山万叶红,百里祥云醉心中”。每年9月的马泉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摇曳,一场震撼人心的红叶画卷扑面而来。
2016年以来,马泉沟村围绕脱贫攻坚,依托万亩红叶资源,立足水化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马泉沟村党委、村委会认真按照“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和“五个一批”的要求,结合村里实际,充分利用马泉沟村“万亩红叶”和“特产水化柿”的优势资源,明确了“红叶旅游+”的脱贫方向,连续举办了三届以“赏条山红叶、品水化柿子、游美丽乡村”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绿色生态作为马泉沟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生态为旗、以红叶为媒、以“柿”业为本、以文化为魂,开发了红叶景区、做大了水化柿品牌,走出了旅游脱贫新路,唱响了产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坡底模式,为乡村振兴激活了产业潜力,打造出了一张马泉沟亮丽瞩目的乡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