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业增进社会福祉的逻辑诠释

2019-09-03梁学成

旅游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福祉旅游业旅游

梁学成

旅游业是一项公认的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也是一种人们参与度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现代人文活动。它以探求新知和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为驱动,使游客从领略自然风光、观瞻历史胜迹、体验文化魅力等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身心和感知世界的美好经历,并享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作为一种显性的精神消费,旅游业的幸福效应已成为社会共识。在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旅游业已被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结合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繁荣文化、惠及民生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因而,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旅游业还是一项有助于增进社会福祉的现代新兴产业。

近年来,关于旅游社会福祉(wellbeing)包括社会福利(wellfare)、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总体来看,社会福祉更多是从全社会成员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种改善和提高,是反映一种较为稳定存在的.感到好的、健康的、幸福的及满足的生活状态。2009年国务院发文《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此,这里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和利益相关者受益4个维度来诠释旅游产业增进社会福祉的逻辑表现。

第一,经济发展的维度。(1)在宏观层面上,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根据官方统计:2014-2018年中国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总量均超过10%,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另外,学术界不少学者依据乘数效应、旅游增加值、旅游总收入等统计指标,利用CGE、TSAs等方法来测量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从总体结论上来看对当地经济发展都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2)在区域层面上,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显著,包括促进省市自治区以及跨区域的经济发展,如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湾区等,正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区,有力地促进區域经济发展。(3)在产业层面上,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02年国家旅游局颁发《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有效地促进了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大发展,其中,农家乐、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等作用明显。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出现了包括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类型,其产业融合及带动作用的效果明显。正如Mayer所指出:旅游产业发展对工农业、服务业都会产生较大的“直接效应”与“诱导效应”。当然,这些效应不仅体现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还体现在增加劳动力就业以及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收入水平上,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社会福祉水平。

不可否认,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可能会出现“公地悲剧”“荷兰病”效应及“漏损效应”等问题,还会因价格体系、统计体系的不完善等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福利。然而从总体来看,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是显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旅游产业增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福祉的一种重要体现。

第二,社会进步的维度。(1)旅游产业让更多人参与旅游活动而获得幸福感。从2008年开始,国家多次调整和完善休假制度的实施办法,让“黄金周”、传统佳节等成为法定假期,使更多的国民能够有时间参与旅游,不断扩大旅游福利的受益群体;另外,加大对特殊消费群体的关注。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旅游业要能够促进社会福利,以保障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如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享受.旅游福利,如采取减免门票、组织“薄利团”等措施。(2)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开阔人们视野。一方面,更多的中华优秀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进入旅游活动,形成多种新兴文旅业态产品,如遗产旅游、博物馆旅游、红色旅游、绿色主题旅游等,使游客能够体验中华文明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持续开放国际旅游市场,截至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达151个国家和地区,国民能够到更多的地方旅游去体验异域风情和开阔视野。(3)大量科技不断进入旅游产业实现价值和创造财富。近年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AR、VR等技术涌入,出现了客服机器人、物联智慧、电子门票、智能解说等先进设施,让人们旅游出行的选择、交易和实现等活动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与智慧,更多人享受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福利。

当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会出现过度集中消费、文化保护缺失以及服务规范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福利。从总体趋势来看,旅游福利、文化交流、高科技利用等方面都是旅游产业增进社会福祉的具体体现。

第三,环境改善的维度。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全面改善。(1)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有效保护。许多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日益重视生态环保、降低污染、减少人工设施,实现“景区内游、景区外住”,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包括各级各类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动植物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等,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让旅游产业与自然环境更好地均衡及协调发展。(2)人文社会环境更加优美和谐。国家旅游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先后推动了一系列创建、评审活动,给旅游目的地的人居环境都带来巨大变化,包括1998年以来多批次创建的300多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6年两批次创建的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认定的126个中国特色小镇,还有2017年认定的100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等。这些活动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及乡村的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人文景观得以改善和提升,弘扬了社会优良风尚,有效地保护与发展了更多的传统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进一步带动了旅游目的地社会人居、社会心理及治安环境不断改善,有助于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产生活空间。当然,旅游产业发展中也会因旅游目的地产权制度不完善而出现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等现象,进而影响和降低一定的社会福祉。从总体上来说,旅游产业促进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改善的效果是明显的,对增进社会福祉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四是利益相关者受益的维度。(1)游客的受益群体规模不断增大,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高达55.39亿人次,中国出境旅游人数约1.5亿人次,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同时,旅游产业发展使不同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让年轻人增长知识、磨练意志和理解生命,让中年人品味文化、休闲度假、感悟人生,让老年人祛病延年、增添乐趣、享受人生。(2)当地居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获益者。一是通过就业、经营农家乐、售卖土特产或房屋租赁等方式增加收入和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当地文化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包括传统小吃、民间杂耍等非遗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爱家乡的自豪感。(3)旅游从业者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2018年全国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间接就业5165万人,共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一是就业门槛低,受益群体大,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可以通过服务技能培训而实现自身价值;二是旅游自主创业的平台多,如做门市、电商或开客栈、餐馆等;三是旅游业人员是快乐和幸福的创造者和传递者。通过微笑、热情和爱心的传递,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素养,还可贏得社会尊重,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感。

总之,无论从宏观的经济、社会与环境,还是微观的利益相关群体等维度来看,旅游产业已成为改善民生、满足社会成员精神需要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有效推进器。当然“幸福不是毛毛雨”,所带来的社会福祉也不会从天而降。作为一项涉及多领域、多产业、多业态和多群体的幸福产业,旅游业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绿色、协调、共享等发展理念,继续发挥产业融合和带动优势。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包容、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福祉的持续增进与发展。

猜你喜欢

福祉旅游业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旅游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