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梨密植栽培常见共性问题及对策
2019-09-03曹茂林谢礼
曹茂林 谢礼
梨是一种蔷薇科苹果亚科梨属植物的果实,植株通常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果实可鲜食,甜中带酸、味美多汁,含有多种维生素,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水果。梨还具有一些医疗功效,在通便、利消化、止咳等方面效果比较显著。梨是分布广泛的一种果树,喜光、喜温、需水量较大,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红壤地、盐碱地都能够适应,山地、丘陵、洼地都可以种植。我国是梨属植物的发源地之一,种植栽培面积、产量仅次于苹果,安徽、河北、山西、甘肃、山东、辽宁、四川等地都是梨的主产区,其中四川省苍溪县的苍溪梨种植面积15万亩,已有近2000年的种植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苍溪县也被誉为“中国雪梨之乡”。
1、梨密植栽培存在的共性問题
梨树适应性强,在多种土壤、地形中都能栽培种植,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新推出的一些优良品种,产量高、销路好、种植收益高。密植栽培是梨树早产、丰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因其结果早,见效快,亩收益高,而深受业主及种植户喜爱,种植面积及规模发展迅猛。据统计,我县2013年至2018年期间,全县采用密植栽培的面积就达3万多亩,年产优质商品梨超5万吨。受此影响,全县梨密植栽培正以非常规速度规模发展。然而,由于密植栽培技术、管理的推广普及工作相对较慢,部分梨园管理跟不上,出现密植建园,稀植管理,导致密植园郁闭,病虫害严重,果园产量、品质严重下降,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据笔者调查,密植梨园有以下几种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1)品种选择不当。部分业主及种植户选择了不宜密植栽培的品种如:苍溪雪梨、中梨一号、红梨等。这些品种适宜大冠稀植,方能高产优质,采取矮密栽培后,常出现枝条徒长冒条,成型难、成花难,导致果园郁闭,枝条交叉,产量及果品质量低。
(2)栽植密度过大。部分业主不讲科学,不了解梨树生物习性,盲目追求密度,曾有一业主,密度达到近600株/亩,结果是适得其反。
(3)整形修剪不到位。梨园密植栽培,必须要配套相应的整形修剪技术手段,部分业主密植栽树,稀植整形,或整形技术执行不坚决,一年采取中心干型,下一年又采丫字型,再下一年又转变为矮密型,结果造成不成型,也未达到早结丰产的目的。
(4)植保工作重治不重防。梨树为喜光、喜干凉植物,密植栽培后,常会出现光照不足,果园湿度增大,利于病虫滋生。部分业主不懂综合防控技术,常常是在病虫大发生时才用药扑杀,事倍功半。
(5)单位面积上留果量不科学。合理留果一是为了避免果实过少而影响产量。二是避免果实过多而影响果树正常生长。部分种植户一味追求产量,留果过多,结果导致产量虽高,但质量下降,树体因营养过度消耗,形成小老树,梨园经济寿命缩短。
2、梨树密植栽培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1)选择适栽对路品种。在我县,我们推荐品种为黄金、翠冠,苏翠一号等新优品种,对于新建梨园,可直接栽植上述品种的优质嫁接苗,对于品种选择不当的密植园,一是可以适度间伐,变密植为稀植。二是可以采用多头交接换种技术,改换适宜密植栽培的品种。
(2)合理密植。梨密植栽培,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稀植大冠栽植,不是越密越好。笔者走访调查了相当数量的生产效益较高的密植梨园,发现不是密度越大越好,而是要合理密植。即既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品种优势,又要充分考虑,梨树本身对光温气热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生产管理技术的简便化和可操作性。建立新植园采用1.5m-20m×4m的株行距定植,即株距1.5m-2m,行距4m。建议栽植密度过大的梨园,可以采取间伐和移栽方式,适度降低密度,使之达到合理密植要求。
(3)培育良好的树形。生产上较多使用的主干性树冠、丫字形树冠、矮化型树冠三种。主干型树冠的优点是采光好、修剪方法简单,果实商品率高,缺点是易形成头重脚轻,上强下弱的低产树形。丫字型树冠优点是树体健壮,产量负载量大,方便管理,缺点是容易左右失衡,一边强一边弱的。矮化型树冠优点是成型易、结果早、产量高。缺点是管理不便,易郁闭,病虫害发生严重。鉴于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紧缺,老人居多,建议采用丫字(双臂)型或主干型。
不论选用哪种树形,一旦决定了,就应严格按技术要求坚决执行,贯彻到每个生产环节,该拉的枝一定要拉,该剪的枝,坚决剪掉,确保早成型早丰产,切忌今年一个树形,明年一个树形。
(4)平衡施肥,综合防控。梨密植园在肥水管理方面:一定要走平衡施肥的路子,要全营养要素供给,不能偏施氮肥,确保树体健壮。在病虫防治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冬季休眠季节,应彻底做好清洁梨园工作。一是要清除病枝、病果、病叶集中烧毁。二是要全园普喷石硫合剂,树上地上全面喷药,铲除病虫害,压低越冬病虫基数。在易发生病害的各生长季,要勤观察,先预防,再治早,把病虫危害降到最低。
(5)合理负载产量。一是疏枝,二是疏花,三是疏果。在生产中,应注意疏果工作,可在幼果期先疏除过多果,再二次定果,疏去病虫、畸形果,要生产优质商品梨,叶果比应保持在25-30:1,亩留果量保持在2万个左右为宜。
(作者单位:628400四川省苍溪县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