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建文:没有厚积哪有薄发
2019-09-03陈影
文/陈影
莫建文
1952 年生于广西柳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82 年本科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 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第二工作室;1993 年从广西艺术学院调到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馆,曾任创作部主任、深圳市宝安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宝安画院院长、文化艺术馆专干等职。
在入大学前,莫建文进行过大量的素描写生、速写训练。1970 年,莫建文进入广西农药厂工作,除了正常的生产工作,他还兼顾着厂里面的绘画、唱歌、跳舞、墙报等艺术创作工作。这是他的一份爱好,在无形中他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同时无论环境多么简陋,他也一直坚持着画画与创作。“《芳华》这部电影,让我们这些老同志感触颇深,里面说的故事,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真实再现,看完几乎泪流满面,感动不已。”莫建文笑着说,一部电影勾起了他边工作边创作的回忆,让他感动万分。
1977 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他心里激动万分,燃起了心中对艺术的追求,他还想继续回到校园里深造。事不宜迟,他立即拿到了复习提纲备战高考。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如愿考入了广西艺术学院。“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大学的艺术生,都是从各地顶尖水平的人员中筛选出来的,很不容易。直至今日,那一批考生在各个岗位上都是小有名气的,成了艺术界的领头羊。”莫建文说,当时能够考上大学是莫大的荣誉,那些人也是最初实打实地进行创作的一批佼佼者。
他的四年本科在广西艺术学院学习,前两年素描包括速写、色彩(主要以水粉、水彩写生)的写生训练,后两年学习中国画,学习传统绘画技法及写生、创作训练。毕业后,画技优秀的他留校任教十多年,根据教学需要,他又对传统绘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从白描到重彩、写意,从人物到山水、花鸟,都曾有过深入学习与研究,还临摹过《八十七神仙卷》《游春图》《簪花仕女图》《水浒叶子》以及永乐宫壁画、明清人物肖像、任伯年白描人物等,从当代人物画大家如叶浅予、黄胄、王子武、姚有多、周思聪等人作品中获益匪浅。对于南宋四家刘、李、马、夏和清初四王、四僧、龚贤以及现代的黄宾虹等人的山水画,他都曾有过深入学习、研究。这些作品对莫建文后来的风格图式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莫建文一直认为艺术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必须通过对传统的深入学习、研究与探索和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训练,以及脚踏实地遵循“传统——生活——创造” 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
春
1993 年,是莫建文人生中迎来重要转折的一年。那时候宝安刚刚建区,声名鹊起的他慢慢地被宝安区文体旅游局的领导熟知。为了让宝安区的文体生活得到发展,一封电报从宝安发到了莫建文手里,原来他被邀请来到宝安就职,是希望他能够为宝安的艺术创作做出贡献,组织群众进行美术创作、办展览,把优秀作品往全国省市层层报送。当初看到刚起步的宝安百废待兴,道路尘土飞扬,建筑也相对落后稀少,莫建文还有点犹豫,但看到宝安的发展前景,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来。在最初的筛选人员工作中,文化旅游局要求每个人画20 幅画,莫建文把作品递上去以后,立即被局长相中,当时每个人都有三个月试用期,莫建文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通过突出表现办理了调动手续,在宝安真正地待了下来。
这一待,就是26 年。在这期间,莫建文为宝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崛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积极组织各学校美术老师进修学习,带领群众参加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组织各种各样的美术展览,极大地扩大了宝安艺术的名声,同时还挖掘出了一批美术人才,将宝安的美术艺术发扬光大。在此期间,他一刻都没有闲着,潜心创作,拿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最重要的两幅画,也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的荣誉:2002 年9 月,工笔人物画《春》获深圳市美术作品“金奖”,同年获广东省大地彩虹美术作品“金奖”;2004 年12 月,《春》又获第12 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2009 年,水墨人物《消防兵速写》获广东省第九届美术作品“金奖”,并于2014 年入选第12 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作品展。
消防兵速写
2017 年9 月,莫建文还在桂林美术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展览活动。此次展览共展出莫建文自20 世纪70 年代至今的人物、山水、花鸟作品,260 余件多为水墨画创作、习作、素描、速写。这次展览活动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桂林市政府、政协、书协等各界重要人士到场参观,就连广西美术画院的很多老画家都来捧场。大家一致认为,莫建文个人风格十分突出,对传统工艺钻研很深,画作的水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由于现代化城市发展和西方艺术的冲击,中国的水墨画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于这样的情况,莫建文是如何看待笔墨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呢?莫建文表示,学习中国画,急功近利不会有好作品,浅尝辄止也不会有作为,只有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师自然、师造化,才会有新的出路。他表示,中国历代画家共同创造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水墨画,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几千年积累的绘画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民族性,在世界艺林中可谓独树一帜,这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文化遗产。学习中国绘画,首先得向传统学习,经过长期的学习研究,眼观、心想、手摹,吸收消化、日积月累才能掌握优秀的民族传统绘画的精髓。中国画创作的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厚积才能薄发,创新自然水到渠成。
莫建文还表示,即使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仍然要为中国的艺术而努力创作,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余热,带出更多有用的美术人才。他希望把中国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和爱好中国传统艺术,并把它发扬光大。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系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姚有多教授曾经提到,莫建文气质不凡,才具深邃,又极刻苦用功,是画者中的佼佼者,在艺术上不赶时髦,不走捷径,不追奇取巧,而能遵循传统、生活、创造三结合的原则,走一条艰难的“寂寞”之道,能领悟到传统艺术之灵魂、笔墨技巧之三昧。其作品主要特色是笔墨俱见,并非有墨无笔之混溷轻薄,抑或有笔无墨之干涩孱弱。深入生活底层吸收到的泥土香味,新时期万象复苏的现代感,共同铸造了莫建文的艺术语言,作品于平实中见开阔,深厚中见空灵,在沉着痛苦中抒情。
焦墨山水
对歌 102cm× 106cm
欣赏莫建文的绘画,深深地被他作品的率真质朴、宁静内敛、恬淡隽永、优雅温润的艺术魅力所感染。欣赏他的山水画如读古诗,俊秀温婉、天人合一的绝境山峦是他不争自洁、孤芳独赏的情怀;干练洒落、恣肆贲张的丰富笔法是他内心获得绝对自由的表白。莫建文的艺术魅力在于他植根于传统的泥土又不囿于成法,发自内在的现代人的个性突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修养积淀,便谈不上艺术创造。叹赏莫建文绘画,会发现他立意上对自然造化的敬畏、清泉晚秋的气象、对月抒怀的情调无一不是传统情怀。莫建文作品的神奇魅力就在于那条蜿蜒的小溪中孜孜以求的宁静,那条溪流如雪水一般清冽甘甜,还有那高迈却不陡峭的大山就是心灵安放的所在——这简直就是一顿精神大餐,简单却震撼,单调而清甜,运用传统题材去表现现代人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的思考、困惑和追求。画面的静止与现代人内在的浮躁相照应,以山水折射世态,以山水化育心灵,不唯山水不唯笔墨,这就是莫建文对传统山水画范式的突围。
毫无疑问,莫建文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对儒家精神和老庄哲学理解深透,每一幅作品的形神构思、皴法墨法、主题表达都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但他决然不是抱残守缺、一味因循的卫道士,他以追求“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后的觉悟和对这些觉悟的现代表达元素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大胆探索不懈尝试,在沉渣泛滥、投门逐利的画坛酱缸面前“两山排闼送青来”,吹拂过一缕清香,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