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旋转皮瓣在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切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2019-09-02许海波徐美玲许振跃翁慧洁

中外医疗 2019年16期

许海波 徐美玲 许振跃 翁慧洁

[摘要] 目的 主要研究旋转皮瓣在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32例接受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对患者实施旋转皮瓣治疗干预,评估该疗法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 在该组的32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旋转皮瓣均成活,无坏死现象;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肿瘤复发患者病例,且患者对创面修复结果满意,总满意率达到了96.88%(31/32)。 结论 旋转皮瓣在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切除创面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还能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值得推广。

[关键词] 旋转皮瓣;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创面修复

[中图分类号] R73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6(a)-009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rotating skin flaps in the wound repair after resection of head and face malignant tumors.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skin tumors on the head and fac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nd treated with rotating skin flap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is therapy in wound repair. Results All the 32 patients survived without necrosis. During the follow-up, no recurrence cases were found, and the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s of wound repair, with a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96.88% (31/32). Conclusion Rotary skin fla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pairing the wounds after excision of malignant skin tumors on the head and face. They can not only satisfy the aesthetic needs of patients, but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Rotating skin flap; Resection of head and face; Wound repair

在当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会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影响了患者美观,所以如何对创面进行修复,已经成为相关人员关注的重点内容。在该次研究中,为了满足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需求,将旋转皮瓣疗法应用到临床上,方便选取该院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32例接受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32例接受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包括男21例,女12例,年龄(52.3±6.1)岁。该组所选患者中,头面部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基底细胞癌18例,鳞状细胞癌7例,淋巴上皮癌4例,其他3例。该次研究中,32例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该组32例患者均接受旋转皮瓣治疗干预,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①切除病变组织。对患者实施常规麻醉,在麻醉效果满意之后,根据病变组织的形状设计切口线,切口线与病变组织边缘的距离为0.5~0.8 cm,之后根据病变组织形状特征切除病变皮肤,一般切开深度达到深筋膜层即可;对于严重浸润者,可以切开至骨膜层。切开患者皮肤后,对创面止血,并用5-氟尿嘧啶生理盐水纱布湿敷。该组患者,均经切缘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提示未见癌。②设计皮瓣。根据头面部旋转皮瓣的设计原则,根据患者创面情况设计皮瓣,并标示切口线与皮瓣范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确定麻醉满意后,沿着辅助切开线切开皮肤,正常面部组织切开至皮下脂肪层;而对于头皮创面患者,需要切开至帽状筋膜层;切开后,于该层次实施锐性分离,电凝止血,切开皮瓣;沿着切口方向旋转推进至覆盖创面,并分层缝合。对于供瓣区,对继发创面采用直接拉拢缝合的方法,在形成猫耳局部上做三角形皮肤切开。最后,根据患者手术创面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留置皮片或者負压引流管,必要的情况下采用局部加压包扎的方法,加快手术创面的修复。③在手术治疗结束之后,对32例患者实施相同的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及时为患者创面换药,根据患者创面修复情况,及时拆线。

1.3  观察指标

对该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创面恢复与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复发情况,根据患者主诉,判断患者对旋转皮瓣治疗方法的满意度[1]。

2  结果

通过对该组32例患者进行长达12个月的随访之后,发现该组患者中所有旋转皮瓣成活情况理想,无坏死情况;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满意率达到了96.88%(31/32),且根据患者主诉,无明显的器官牵拉变形、局部凹陷等问题;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病例,见表1。

3  讨论

皮瓣移植是临床上修复体表损伤的常见手段,其中局部皮瓣因具有色泽、厚度、柔软度与需要修复的受区相似,且手术操作简单,具有理想的修复效果,因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头面部是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临床上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普遍面临着创面修复的问题,不仅要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还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肿瘤复发,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2]。因此,对于接受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而言,选择有效的修复方法已经成为相关人员关注的重点内容。

根据当前临床工作经验,有学者研究认为,与其他身体部位相比,头面部皮肤具有特性,尤其是头皮组织,存在移动性差、组织厚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难度[3]。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游离植皮、皮肤软组织扩张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例如植皮外观塌陷、色泽差、不耐磨等;而皮肤软组织扩张虽然具有相对理想的疗效,但是存在治疗周期长的问题,无法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4]。因此,在当前临床治疗中,针对直径<8 cm的轻度头面部缺损,采用局部皮瓣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常见的局部皮瓣主要分为菱形皮瓣、旋转皮瓣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①直接拉拢缝合,该方法可以直接对皮肤创口部位等进行缝合,但是考虑到面部缺损组织铭感,且较大的缺损或者相邻口、眼、鼻部位的,受拉力的影响,术后可能出现器官牵拉变形、术后瘢痕等问题,因此患者对这种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差。②皮片移植。当患者接受皮片移植治疗后,若皮片移植后的存活情况理想,也有可能出现色素沉着、局部凹陷等问题,严重者出现了皮肤回缩,最终引发器官变形等问题;也有研究发现,皮片移植后皮肤的毛发生长功能受影响,所以无法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

旋转皮瓣是局部皮瓣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与其他类型的局部皮瓣相比,旋转皮瓣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可以借助距离创口较远的部位来修复创面,尤其是对于没有足够松弛皮肤来做推进或者易位的皮瓣时,旋转皮瓣往往会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5]。例如对于头皮创面修复中,采用旋转皮瓣治疗方法,可以针对患者头皮弹性小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修复,有助于加快患者创面愈合。同时,旋转修复后的皮肤、弹性、毛发生长等与周围皮肤基本相同,能够避免因为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所引发的软组织缺失问题,具有良好的外观效果[6]。最后,旋转皮瓣可以实现灵活设计,医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发际线、表情线、皱纹线等,将皮瓣辅助切口隐藏其中[7],所以可以有效地处理术后瘢痕问题,因此可以满足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在应用旋转皮瓣治疗方法时,早期的清创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对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部位进行有效清理,可以保证创面部位的细胞活性,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8]。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旋转皮瓣被广泛的应用在鼻部、颧颊部均等皮纹呈斜型的部位上,通过让辅助切口的走形与皮纹之间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和率,所以可以让切口被顺利引长,满足了患者对美观的需求。

在旋转皮瓣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患者的术后美观需要,还需要分析肿瘤的复发问题,所以在该次临床治疗中,需要在完成去除患者病变组织的基础上,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修复,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9]。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医师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根据创面部位与大小设计合适的皮瓣是保证皮瓣移植后成活率的关键,因此在手术治疗阶段,应该避免因为头面部旋转点位置不确定或者定位准确而造成的手术失败。②考虑到人体头面部的血管组织数量大,且分布广泛,因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患者头面部血管分布特征,尽可能地保留各种血管蒂部分,避免皮肤各层相互分离而影响愈合,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头面部血管结构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皮瓣成活率。根据这种要求,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将多普勒超声等技术应用到手术中,根据多普勒彩超技术来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探测,能够掌握手术部位的血管分布情况,为强化手术部位的血流能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奠定基础。也有研究认为,在旋转皮瓣治疗中,整个治疗的重点就是对皮瓣的设计,正常的方法,就是根据皮瓣的缺损区域、局部皮肤的弹性等来确定皮瓣形状。

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在将旋转皮瓣治疗方法应用到头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创面修复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先从旋转皮瓣的成活率来看,该次研究中32例患者的旋转皮瓣均成活,并且在经过12个月的随访之后,随访结果显示皮瓣生长情况理想,没有出现组织塌陷等问题,且毛发正常生长。这一结果證明,旋转皮瓣治疗方法有效改善了肿瘤切除创面的皮肤组织活性,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患者对美观的满意度情况来看,该次研究中患者对治疗后的美观满意率达到了96.88%,仅有1例患者出现不满意,考虑出现不满意的原因可能为:患者对于自己术后恢复容貌的预期过高,而旋转皮瓣治疗方法没有取得患者预期的美容效果。最后,从肿瘤复发情况来看,经过12个月的随访,该组32例患者手术创面在经过旋转皮瓣治疗后,尚未发现复发情况,但是针对这一结果,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①虽然术中切缘冰冻病理未提示癌,但术后常规病理可能出现切缘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报告,与术中切缘取材局限,或者病理报告偏差有关,这种情况需要密切随访,注意肿瘤复发的可能。同时,术后的病理检查中只选取了一部分,因此检查结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患者体内依然存在癌细胞的可能。②头面部肿瘤多数分化较好,但也要注意排查远处转移可能;目前随访12个月,无复发迹象,远期效果情况,还要进一步继续随访观察。如有复发,也可考虑再次手术。这样才能更精准地确定手术治疗范围,也提高治疗效果。也有学者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选取了78例面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旋转皮瓣与改良菱形皮瓣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发现旋转皮瓣的皮瓣成活率、优良率分别为 100.00%、88.33%;在经过长达3年的随访过程中,经过旋转皮瓣术干预的患者尚未发现复发情况,修复区头发生长良好,患者对外形较满意,这两种皮瓣技术在改善患者面部缺损中均发挥着作用,尤其是在颧颊部皮肤缺损的修复上应以旋转皮瓣为首选,这与该次研究结果是相同的[10]。

旋转皮瓣方法头面部恶性皮肤肿瘤切除创面修复中的效果显著,可以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且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因此应该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Hofer SO, Posch NA, Smit X. The fac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forreconstruction of perioral defects[J].Plast Reconstr Surg, 2018,115(4): 996-1005.

[2]  Wong CH, Cui F, Tan BK, et 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to elucidate the determinants of perforator patency in propeller flaps[J].Ann Plast Surg, 2017, 59(6): 672-678.

[3]  姚远镇,唐修俊,王达利,等.面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上唇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32(2):210-214.

[4]  刘堂鑫.皮耐克和转位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D].十堰:湖北医药学院,2017.

[5]  吴丹丹,赵军磊,轩俊丽.鼻唇沟皮瓣的分类及其在鼻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2):89-90.

[6]  金威.乳癌根治术后胸壁复发扩大切除后转移皮瓣创面修复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5):169-170.

[7]  Innocenti M, Menichini G, Baldrighi C, et al. Are there risk factorsfor complications of perforator-based propeller flaps for lower-extremity reconstruc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7, 472(7):2276-2286.

[8]  吕建刚,吕梦葛.鼻唇沟皮瓣在面部急诊外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美容,2016,6(1):13-14.

[9]  张驰,唐修俊,王达利,等.风筝皮瓣在眉弓部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亚单位的美学修复[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7,33(1):12-15.

[10]  蒋丽媛,蒋立钊,肖厚安.旋转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修復面部缺损的效果比较[J].安徽医学,2017,38(1):51-53.

(收稿日期:201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