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盛哲学,为什么会红遍中国?

2019-09-02庄文静

中外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稻盛企业家哲学

庄文静

对于管理哲学的传播,《中外管理》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

2009年这一年,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个传播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专栏。“敬天爱人”、“利他”、“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些稻盛哲学的的基本观点和思考出发点,迅速被中国企业熟知,并目.真正成为了一门“显学”。

为什么,在看起来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时,我们要致力于传播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学习和借鉴他山之石,近而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中国人敬畏和遵从圣贤的教诲,却鲜有将圣贤之道总结为企业经营哲学的习惯,“道”与“术”并未形成很好的默契与交融。而稻盛哲学,恰恰是将二者融合,并且以“道”育“术”,真正形成了生产力——正所谓哲学体现在算盘上。

稻盛和夫不仅是一位企业家,还是一位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一生空前地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一家是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另外一家是日本第二大通讯公司KDDI。特别是2010年,他临危受命接手了陷入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并在一年内不仅使企业起死回生,还扭亏为盈,成为奇迹。

如果说,一次成功是偶然,两次成功是奇迹,那么三次成功一定是掌握了成功的方法。尽管2005年,稻盛和夫所著的《活法》就在中国出版发行,并目.本刊创始人杨沛霆教授当年就已独具慧眼地在卷首语上加以介绍,但在中国企业界并未引起广泛重视。

直至2009年,《中外管理》基于责任感决心创办稻盛哲学系列专栏、并在率先报道世界盛和塾大会之后,将稻盛和夫本人邀请至中国北京,与中国企业界的思想家张瑞敏同台对话,这才使得稻盛哲学在中国迅速发酵、传播,进而真正意义上推动了稻盛哲学在中国的落地。

次年,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成立,越来越多的学员(塾生)开始了学习和借鉴,稻盛哲学以其从哲学到“算盘”“以道驭术”特点,让更多中国企业进入了学习、效仿的热潮。

稻盛哲学,是信仰缺失年代的治愈良方

回溯2009年前的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在一路高歌猛进之后,开始面临应对“后世界工厂”时代的巨大挑战——WTO保护期到限,成本优势在逐渐递减,低成本带来的人口红利在日渐微薄。从国际视野上看,“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环保问题”“企业伦理”“行业标准”等市场准入壁垒越来越高……而企业也在力图实现产业升级,却困难重重。

但是,速度思维的惯性依然在继续发酵。许多中国企业的“使命”成了跑步上市、做独角兽、谋取暴利等等。在这些思潮之下,许多中国企业踏上了理直气壮的急功近利、蒙眼狂奔之路。在当时,谁再提信仰、价值观、愿景这些经营企业的根本意义,谁就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就在这时,全球金融风暴又从天而降,瞬间哀鸿遍野。又旋即,四万亿也如大学倾盆,良莠不齐雨露均沾,究竟前景如何?方向如何?谁都说不清。这是一个让中国企业集体谎乱的时期。

这就是稻盛经营哲学在中国成为显学前后的社会氛围。

“安分在今日社会像在沙漠里洒水那样的虚无,又像急流中打桩一样的困难!我们稍加深究,就会发现人们的思想深处都深切地怀有危机感和浮躁的心情。”这是2005年《中外管理》首次报道稻盛和夫时,在开篇中引用的稻盛和夫的话。可以说正符合当时中国企业家的状态。

这时,中国企业家开始了深深的反思:在风云诡谲之下,什么才是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力量?我们九死一生地创办企业,目的究竟是为什么?

“作为人,何谓正确?”“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些稻盛经营哲学的核心问题,稻盛先生原点性的思考,正戳中了彼时中国企业家的痛点。直到这时,我们才开始听得进去了。

而这样的哲学思考,与西方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精典的“杜拉克五问”异曲同工。而任何思想的发展与被接受,都与其文化源头密不可分,稻盛哲学正因为其蕴含的东方智慧而更容易被国人接受。

于是,《中外管理》在2009年第9月,空前地将“信仰”两个字作为了当期的封面专题,与中国企业家们进行了一场心灵与精神的对话。“企业家可以不做企业家,但他无法选择不做人。因而,也无法摆脱人最终的精神追求。”当时,经济学家赵晓对本刊慨然地说道。

而那一年,《中外管理》就开始酝酿一件必须要做,也一定要做好的事情。这就是稻盛先生的中国传道之旅。

稻盛哲学的中国渗透之旅

2009年9月,《中外管理》第一次率领30多位中国企业家的代表团以非盛和塾书生的特约观察员身份,亲临日本横滨的“全球盛和塾大会”,第一次现场聆听了稻盛和夫的现场演讲,和体会到了稻盛哲学无以伦比地现场感染力。

2009年11月,在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的现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受《中外管理》之邀亲临现场,与中国企业界的思想家张瑞敏,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中日思想家现场对话。而这一历史l生对话,立刻在国内引起轰动。

那時,正值初冬的北京,大雪刚至,天气清冷。已87岁的稻盛先生—下飞机,见到迎候在酒店大堂的88岁本刊创始人杨沛霆教授时,立刻谦卑地自称是“小弟弟”。简单寒暄随后,稻盛先生不顾旅途疲惫,立即在酒店房间召集了京瓷中国高层的业务研讨会。而次日在会上茶歇时,《中外管理》工作人员为稻盛先生专门准备了贵宾室休息。而刚刚走下讲台的稻盛和夫,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既不是去洗手间,也不是去休息室,而是径直走向会场外的京瓷公司展台,并向坚守在那里的中国基层员工一一鞠躬、表示感谢。众目睽睽,无人不服。稻盛和夫始终在以“敬天爱人的哲学思想,身体力行地率先垂范在每一个本可以不经意的瞬间。

从2009年开始,《中外管理》与稻盛和夫真正结下了地不解之缘。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外管理》与稻盛哲学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与追求。

随后,在2010年,以及最近的2017年和2018年,《中外管理》又多次组织中国企业家参加了盛和塾全球大会,多次现场玲听了稻盛和夫不同主体的经营哲学讲解。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17-18日,本刊带着复杂的心情又率领25位中国企業家们参加了最后一届的盛和塾全球大会。作为一本创刊28年的管理杂志,我们始终在思考,也在希望引领企业去思考:生为人、生为企业的“活法”,该为其赋予何种意义。

如今,在《中外管理》10年间的不断推广传播稻盛哲学,特别是对于中国企业的学习和实践,以及针对本土化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与经验总结,进行了大量的传播和报道。任何管理哲学和方法论,都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而我们更倡导对于稻盛哲学的中国式实践与改良,而绝非照搬。

任何哲学或工具都需要和特定的文化土壤环境相融合。稻盛哲学同样需要“中国化”。而将阿米巴与人单合一相结合,其实就是稻盛哲学实现中国本土化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稻盛哲学的文化精髓从哪里来?

其实,稻盛哲学虽然出自日本,但其实现中国化的底气来自哪里?这就要弄清,稻盛哲学的文化精髓从何而来?

稻盛先生曾给出过答案,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学习了中国圣人们的教导,这才造就了今天的我”。事实上,当我们学习稻盛哲学时,不难发现其文化精髓受到了中国儒家圣贤思想、佛教、日本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而接触这些思想的人很多,稻盛先生的独到之处,则是深信不疑地身体力行。例如,稻盛先生曾说:“我的哲学是在研究精密陶瓷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稻盛大学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由于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仅一年时间就发明了一种精密陶瓷的新材料,并用它研制了电视机显像管中必须的绝缘体,因此当时所服务的公司获得了松下电器的大量订单。

“只有心灵纯粹的人,才能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排除杂念和偏见,发挥他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而这也就是稻盛和夫所说的“心纯见真”理念的由来。

1959年,稻盛和夫辞职创办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公司起步之初,既无资金也无设备,只有7个小伙伴的创始团队,稻盛作为经营者面临着巨大压力。他就—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经营应该依靠什么?”他的结论是:“人心”最重要。人心易变,然而—旦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人心也会变得无比牢固,且值得信赖。

于是,京瓷的出发点就是“心与心之间的纽带”。而后的经营过程中,稻盛哲学逐渐积累总结,形成了系统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而这,恰恰是一种我们中国企业能够迅速理解而西方人往往不解其意的地方。基于儒学与佛学的结合,基于阳明心学的滋养,基于工业现代化的拷问,稻盛哲学与中国双双相见恨晚。

为什么稻盛哲学更受中国人喜爱?

北京盛和塾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对全国24个省、25个行业、3000多人、95%以上的企业高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80%的中国企业家更喜欢稻盛哲学中“道”的内容,其中‘作为人,何为正确?”“敬天爱人”和“致良知”的经营思想最受追捧。

其中,有96.2%的受访者认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利他”思想理念出于同源,因此也更有认同的文化基础。

而稻盛哲学则进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有系统的重视心灵的管理哲学思想,而且有“知行合一”的管理方法论与经营实践,并将理论和企业实践集于一体。

在1980年代,以彼得·杜拉克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思想便进入中国,《中外管理》也是最早传播杜拉克思想的管理媒体。然而,西方的科学管理、绩效主义依托于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其价值才得以充分发挥。而缺少文化、价值观和信仰支撑的中国企业,便一度陷入“唯绩效论”、重“术”轻“道”的状态中。而稻盛哲学的优势正是在于,将“道”与“术”充分地结合起来,并_且追求以“道”驭“术”。因此,有65%的被访谈者认为,杜拉克的理念更重视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估,而稻盛经营哲学更重视人心、精神、领导力,而绩效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调研显示,有72.7%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认为,稻盛思想对中国企业有更大影响力的原因有几点:稻盛和夫哲学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兼具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企业文化。其中,敬天爱人、利他经营、人生成功模式、做人何为正确、率先垂范等理想,都是中国企业家十分喜欢的哲学理念。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稻盛和夫哲学思想对中国企业家来讲,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在此,《中外管理》希望借与稻盛和夫结缘10年,真正推动稻盛哲学在中国落地并成为“显学”的契机,全面展现稻盛哲学在中国的落地与发展,以及优秀的企业实践,进而引发引发读者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考。

我们相信,任何哲学思想的本源都具有普适的价值,而最终将殊途同归,就是将提升整个人类社会的幸福感、价值感和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稻盛企业家哲学
稻盛和夫以德报怨
稻盛和夫以德报怨
获取幸福之法
菱的哲学
《稻盛和夫:活力》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