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高地温隧道施工爆破及降温措施的探讨
2019-09-02苗永旺陈佐林彭学军李传书
苗永旺 陈佐林 彭学军 李传书
(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长沙 410007)
拉林铁路桑珠岭隧道地处高原,施工揭示最高地温达89.9℃,已达到本地区水的沸点,而国内暂无高原缺氧耦合超高地温隧道施工的经验,因此对高原缺氧环境下高地温隧道施工措施的研究尤为必要。
1 工程概况
拉林铁路3标段桑珠岭隧道全长16.449 km,位于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南高山河谷区,线路沿雅鲁藏布江傍山而行,隧址区地面标高 3 300~5 100 m,线位标高3 540 m左右,隧道最大埋深 1 347 m,谷岭相间、地势起伏跌宕,属高原山区,气候极端恶劣。隧道穿越岩层以闪长岩、花岗岩为主,区域板块构造活跃、地下热源丰富(断裂带附近有76℃的温泉出露)。开挖揭示最高地温达89.9℃,洞爆破后环境温度达60℃。
2 高地温段爆破技术措施
2.1 高温爆破
现行GB 6722-2014《爆破安全规程》[1]只对超过60 ℃的高温高硫矿井爆破做了专项规定,汪旭光编著的《爆破手册》[2]也只对高温硫化矿爆破和高温凝结物解体爆破做出相应规定,两者均未对高温隧道爆破做明确规定。根据多座高温隧道的施工经验,本文将隧道炮孔底温度高于60 ℃情况下的爆破作业,称为高温爆破。
2.2 爆破方案
现场选择热感度较好又能抗水的2号岩石乳化炸药,导爆管雷管实现各孔间隔起爆。当环境温度达到60℃时,普通导爆管出现软化,性能不稳定(现场多次出现拒爆),采用高强度导爆管雷管(最高能耐80℃)和耐高温导爆索(最高能耐120℃)等爆破器材。结合高原特别的气候条件,增大安全储备,对高温段炮眼温度分:50℃<炮孔内温度≤70℃、70℃<炮孔内温度≤120℃,进行爆破方案设计。
以Ⅲ级围岩为例,岩石坚固性系数f=8~12,采用光面爆破,炮孔直径42 mm,深度3.0 m,循环进尺达2.8 m。本文主要以炮孔温度大于70℃进行说明(参数不做详细计算)。
2.2.1 50℃<炮孔内温度≤70℃
采用耐80℃高温的高强度导爆管雷管代替普通导爆管雷管孔内起爆。因高温对爆破器材性能的影响,在施工现场经常出现掏槽效果不理想、瞎炮等现象,在实际施工中,对掏槽眼和第一圈辅助眼采用双雷管激发,同时加大辅助眼装药量(增加10%左右)。装药结构以周边眼示例,如图1所示。
图1 50℃<炮孔温度≤70℃时周边眼装药结构示意图
2.2.2 70℃<炮孔内温度≤120℃
当孔温超过80℃时,必须对爆破器材采取隔热防护措施(装药前将药卷用沥青牛皮纸包装完好),装药时不应与孔壁接触,耐高温导爆索应捆于起爆药包外,不得直接插入药包,从孔内装药至起爆的相隔时间不应超过1 h。
炮孔数目及炸药单耗量:隧道开挖断面约71 m2,根据理论计算,并结合施工经验,炮孔数目约150个,炸药单耗约1.5 kg/m3。周边孔采用孔内耐120℃高温的导爆索孔底反向起爆炸药,非电毫秒雷管孔外延时的起爆方案。本方案孔间距取0.5 m,最小抵抗线W取0.6 m,不耦合系数D取1.31,线装药密度q取0.15 kg/m。周边眼装药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70℃<炮孔温度≤120℃时周边眼装药结构示意图
掏槽孔、底板眼、辅助眼的爆破参数,除孔内起爆材料与常温爆破不同外,其他参数无大差别。掏槽眼、底板眼及辅助眼装药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70℃<炮孔温度≤120℃时掏槽眼、底板眼、辅助眼装药结构示意图
2.2.3 起爆网络
采用并簇连法。连接顺序为:孔内耐高温导爆索(捆扎药包)→孔外同段(需同时起爆孔)簇连双发导爆管雷管起爆(或直接导爆管雷管连接,再同段簇连)→再簇连接至爆导爆雷管(双发)→接导爆管激发器起爆。起爆网络连接示意如图4所示。
图4 起爆网络连接示意图
3 高原、高地温隧道降温措施
隧道洞内环境降温的措施以通风、放置冰块为主,同时采取喷雾洒凉水、高温水抽排、机械制冷、局部风扇等综合辅助措施。
结合以往高温隧道施工经验,根据热交换原理,以减少热量传递进入洞内为原则,桑珠岭隧道采用了以下降温措施。
3.1 通风降温
根据蒙河铁路毛坡良隧道高地温施工经验,通风是降低高温隧道施工环境温度的主要措施。结合高原缺氧环境,洞内风速必须确保在0.5 m/s以上[3],才能使人感觉舒适。采用增加通风机、增设射流风机、24 h通风等措施,加大洞内送风量和新、旧风的循环。风口段风管采用可收缩的软管,尽量将出风口接近掌子面。
以桑珠岭隧道1号横洞工区为例,设置4组(2×132) kW轴流风机压入式通风(单个掌子面2组),每 1 000 m设置(2×132) kW接力风机,三角区设置1组(2×110) kW轴流风机向洞外抽风,正洞每间隔150 m设置1个(2×11) kW射流风机加速洞内空气向洞外排放,如图5所示。
图5 桑珠岭隧道施工通风布置示意图
隧道围岩与风流间的传热是一个复杂的不稳定传热过程。隧道开掘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岩被冷却的范围逐渐扩大,其向风流传递的热量逐渐减少。根据经验,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隧道洞内施工条件明显恶化,参考《高地温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研究报告》[4],隧道围岩与风流间的传热量按壁面与流体间的对流换热量公式计算,建立通风计算模型(隧道热源仅考虑高温岩体散热)。
(1)
式中:V——通风流量,m3/s;
Cpm——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
Cpm=1.00 KJ/(kg·℃);
Kτ——围岩与风流间的不稳定换热系数,kW/(m2·℃);可由岩石的导热、导温系数、开挖断面尺寸、通风时间求出;
U——断面周长(隧道)(m);
L1——距开挖面长度(m);
t0——初始风温,大于风管出口风温1~3℃,现场实测23℃;
tr——围岩温度,现场实测;
t——距工作面L1处的平均风温,可视为洞内环境温度。
取独头掘进 1 100 m,岩温73℃的典型断面进行验算,对隧道通风效果进行分析。现场采用型号为SDF(c)-No13的通风机2台进行通风,风机其额定风量30.9 m3/s,全压 4 180 Pa,功率(132×2) kW。
2台风机送至出口的额定风量:
(2)
式中:β——百米漏风率,β=1%;
L——通风管长度,L=1 100 m;
ξ1——高原折减,取0.8。
岩温为73℃情况下,通风0.5 h,求解距开挖面75 m处环境温度,t=42.6℃。
连续求解方程,得出洞内环境温度随通风时间变化的理论曲线,如图6所示。
图6 通风环境温度变化曲线
由图6得知,随着通风时间的延长,环境降温效率急速衰减,总体向出风口温度接近。山南地区全年平均气温为5.8℃,最热7、8月平均气温为13℃,受益于高原地区洞外低温环境,通风降温效果较好,但风经过长距离风管后,出风口温度会进一步升高。实际施工时设备运行散热、混凝土水化热等会提升洞内温度。
3.2 冰块降温
现场建立制冰厂、储冰室,成立制、运冰班组,专职负责制冰、存储、运输。在隧道开挖台车、防水板台车、衬砌台车等作业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段设置冰架,每处冰架放置60块冰,其余地段则每150 m设置冰架,不间断补充冰块。冰块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温度,同时显著改善作业人员体感舒适度,改善作业条件。
一般工业制冰机制作的冰块温度为-10 ℃,根据简单热交换原理,计算出1 m3冰块融化成水,可以使多少立方空气降低1 ℃:
C冰m冰Δt冰=Cpmm空气Δt空气
(3)
式中:C冰——冰的比热容,2.1 kJ/(kg·℃);
Cpm——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
Cmp=1.00 kJ/(kg·℃);
Δt——温度变化。
m空气=2.1×900×10=18 900 kg
标准条件下空气密度为1.297 kg/m3,在高原海拔 3 540 m左右,空气密度约为标准空气密度的60%~70%,取65%,换算成体积为 22 418 m3,换算成隧道长度为234 m。即在理想状态下,1 m3冰块融化成水可以使234 m隧道温度降低1 ℃。
现场1处冰架60块冰(约0.83 m3),完全融化需7 h(融化时间与冰块多少密切相关,30块冰融化仅需3 h)。经实测,距冰架1 m处,环境温度降低2 ℃~3 ℃。
3.3 洒水降温
拉林铁路地处高原,空气干燥,洞外水温较低,可利用冷水喷洒降温。铺设专用降温水管,24 h洒水作业。喷头每隔20 m设置1处,靠近掌子面地段和衬砌作业面加密设置。利用洒水车对爆破后的裸露岩面、炮碴及未衬砌段进行洒水降温,以洞壁湿润、炮碴淋透为原则,减少热源。洞内设保温蓄水池收集各类热水,并及时抽排出洞,减少热水洞内漫流。
3.4 高温热水抽排
为减少热水在隧道内流动散热,影响环境温度,须进行热水处理。
(1)散状热水渗滴采用注浆封堵。
(2)股状渗水采用引排方式汇入设置的临时蓄水池。
(3)洞内临时排水沟须采用混凝土构成,采用盖板保温等措施。按200 m间距设置蓄水池,对蓄水池采用遮盖保温,同时通过保温水管,将热水抽排至洞外,减少散热。
4 其他综合措施
(1)受高原缺氧与高地温恶劣因素的耦合影响,隧道内作业效率较低,为保证施工进度,同时减少作业人员暴露在高温、缺氧环境下的时间,现场采取增加人员轮流作业、减少每班作业时间等措施。
(2)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做好现场医疗保障工作;制定高温施工应急预案,设置工地医院,配备足够防暑药品、设备及医务人员,并与地方三甲医院建立应急联系;洞内设置移动休息室,安装空调,配置防暑降温应急救援箱;保证作业人员在高温环境下,能得到相应的休息,及时恢复体力,以确保正常工作效率。
(3)发放劳保用品。给施工人员穿戴内置冰块的冰冻衣服;对高温作业人员发放高温津贴。
(4)受高原缺氧和高温影响,机械设备故障率高、作业效率低,现场采取增加机械配置(配双班),增加机械维修、保障人员的方式解决。
5 结束语
高温隧道施工作业空间狭窄,给隧道掘进方式、通风降温、施工组织、后勤保障都带来了难题。随着基础建设向高原复杂山区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遇到高地温隧道(如川藏铁路可能遇到超过100℃高地温)。缺氧及高地温因素的耦合影响,给隧道施工设备选型、爆破器材与爆破方案、施工降温措施、施工组织、医疗保障等提出新的课题。本文为解决高原、高温隧道施工难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措施以供参考。但各类热源对隧道内温度场的影响、隧道内“热力”交换[5]、机械制冷降温、隧道隔热、高地温对混凝土、防水板等结构材料的影响,以及地热在运营阶段对设备和人员的影响程度等课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