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种子线虫检测及分析
2019-09-02宋振君李志勇王永芳全建章马继芳董志平
宋振君,李志勇,王永芳,全建章,马继芳,白 辉,董志平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重点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谷子(Setariaitalica)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谷子是一种抗旱耐瘠、粮草兼用、富含营养的特色杂粮作物,可用于提升干旱地区粮食产量、发展畜牧业和改善人们膳食结构[1-2]。谷子线虫病是华北谷子产区的重要病害,在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等夏谷区普遍发生,严重地块可减产50%~80%,是当前谷子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3]。由于谷子种子调运频繁、抗病品种培育困难、主要栽培品种均为感病品种等因素影响,在我国谷子产区谷子线虫病蔓延的趋势日益加剧[4]。谷子线虫病又称紫穗病或者倒青,病原菌为贝西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besseyiChristie, 1942),是一种迁移性植物寄生线虫[5]。谷子线虫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带病种子,线虫会伴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由植株的地下部分转移到地上部分,主要为害花器、子房,影响穗的发育,造成谷子大量减产[3, 6]。
谷子线虫为种传病害,应从选种初期进行筛选与防控,切断传播病害的源头,因此对种子进行带线虫检测尤为重要。崔丽丽等[7]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板法和纸培养法,检测到吉林省北五味子种子携带有青霉属、曲霉属和根霉属病菌;赵芝等[8]对采自云南省的15份三七种子样品,采用PDA平板法检测到种子表面和内部携带多种真菌;胡晓芬等[9]采用盆栽幼苗症状观察法和PDA培养基法,对7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种子表面带菌检测,结果检测到供试种子表面携带有4种真菌;高苇等[10]用洗涤法和PDA平板法,对12个黄瓜栽培品种进行种子外部和内部带菌检测,结果显示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高于种子内部寄藏真菌;金柳艳等[11]对黄淮海夏玉米区720个玉米籽粒样品带菌量进行检测,采用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检测法,发现表面无症状的玉米籽粒在成熟期均携带大量病原菌。目前,关于种子带菌检测的报道中很多试验者都采用PDA平板法[12]对籽粒的带菌率与分离到菌属的分离频率进行统计,且对分离得到的菌属进行分类鉴定。此检测方法在平板培养过程中易受杂菌的干扰,且鉴定结果还需要进行再接种的生物学试验进一步确定,如有大量的样品需要检测时,耗时费力[13]。
由于滑刃属线虫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复杂多变,且与其近似种十分相似,利用传统方法对贝西滑刃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需要扎实的分类鉴定功底,因此,传统检测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的发展,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检测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快速、简捷且鉴定结果准确等优势,已被用于种子中植物病原菌的检测[13-21]。宋顺华等[13]通过优化PCR模板的方法,利用传统的PCR技术,检测出西瓜种子带有细菌性果腐病菌;任毓忠等[22]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技术检测出8个市售哈密瓜品种的种子携带有瓜类果斑病菌;曾丹丹等[23]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对黄淮地区29个大豆主栽品种种子进行带菌检测,检测出多种病原菌;张贵等[24]利用巢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出向日葵种皮中携带有黄萎病菌。在种子带菌检测中PCR的方法呈现出快速、简捷且鉴定结果可靠的优点,因此可用于谷子种子带菌的检测。在谷子中利用PCR技术检测种子携带线虫的报道还极少。因此,本研究以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谷子主产区的99份谷子种子DNA为模板,使用已报道的1对贝西滑刃线虫PCR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21],快速检测谷子种子是否带有贝西滑刃线虫,并分析线虫种群的单倍型数目和变异位点,旨在为谷子种子携带线虫进行快速鉴定提供技术支持,为谷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2018年4-8月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重点实验室完成。
1.1 试验材料
供试的谷子线虫病穗,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植保室保存;99份谷子种子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国家谷子高粱产业体系育种岗位、试验站和种子公司,具体信息详见表1。
表1 99份供试谷子品种编号及来源Tab.1 Numbers and origins of the 99 tested foxtail millet varieties
1.2 试验方法
1.2.1 谷子种子基因组DNA的提取 使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DP321-03)提取谷子种子基因组DNA,试验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分别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Nanodrop方法检测DNA样品的完整性、纯度和浓度,选择合格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
1.2.2 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采用已报道的根据贝西滑刃线虫核糖体28S rRNA-D2/D3片段设计的特异性引物[21]:GU-F(GACACTGCAATCGCTTCGAC)/GU-R(ATCCGCAACCACAACTCACA),以谷子贝西滑刃线虫和其他4种谷子籽粒上常见的病原菌:谷子锈菌(Uromycessetariae-italicae)、谷瘟病菌(Pyriculariasetariae)、白发病菌(Sclerosporagraminicola)和粟粒黑穗病菌(Ustilagocrameri)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检测引物的特异性。PCR反应体系为25 μL,2 × Es Taq Master Mix 12.5 μL(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W0690)、模板DNA 2.0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浓度10 μmol/L)、超纯水补足。PCR扩增程序:94 ℃预变性 2 min;35个循环反应(94 ℃变性30 s,56 ℃退火30 s,72 ℃延伸30 s),72 ℃延伸5 min。PCR产物用1.2%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检测。电泳缓冲液为1×TAE,恒定电压160 V,电泳20 min,用EB染色并在紫外凝胶成像仪上观察电泳条带并且拍照。
1.2.3 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将谷子线虫DNA用灭菌超纯水稀释为初始质量浓度10 ng/μL,按(1,1/10,1/20, 1/40,1/80,1/160)共6个浓度梯度,分别稀释成10.0,1.0,0.5,0.25,0.125,0.062 5 ng/μL。以不同浓度的DNA为模板,采用PCR检测体系进行扩增,检测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
1.2.4 28S核糖体RNA序列PCR扩增和测序 利用贝西滑刃线虫特异性引物GU-F/GU-R对谷子种子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总反应体系为25 μL,反应程序:94 ℃预变性 2 min;35个循环反应(94 ℃变性30 s,56 ℃退火30 s,72 ℃延伸20 s),72 ℃延伸5 min。用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回收目的条带。按照凝胶DNA小量回收试剂盒(美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2111-03)的步骤将切胶回收的目的片段与pMD19-T载体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把经菌落PCR筛选的阳性克隆菌液送至上海生工测序。每个样品测序3次,3次测序结果吻合的样品进行数据分析。利用Sequencher_v4.1.4 软件读取测序的序列,观察峰值进行反复校对,利用DNAMAN_v6、ClustalX1.81[25]软件对测得的序列进行分析,并与从GenBank上下载贝西滑刃线虫28S核糖体RNA序列进行多序列同源比对,分析单倍型数目和变异位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利用谷子贝西滑刃线虫的特异性引物GU-F/GU-R,以谷子贝西滑刃线虫和4种谷子籽粒上常见的病原菌(谷锈菌、谷瘟病菌、白发病菌和粟粒黑穗病菌)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以验证引物的特异性。结果如图1所示,该引物仅能对谷子贝西滑刃线虫DNA扩增出约245 bp的特异性片段,其他病原菌DNA与阴性对照(ddH2O)则无条带出现。将特异性片段进行回收纯化和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中贝西滑刃线虫的28S核糖体RNA序列(登录号:KX622689.1)进行比对分析,可知245 bp特异性片段的序列与贝西滑刃线虫序列完全匹配,说明引物GU-F/GU-R能够特异的检测出谷子贝西滑刃线虫。
M.Marker;AB.谷子贝西滑刃线虫;US.谷锈菌;PS.谷瘟病菌;SG.白发病菌;UC.粟粒黑穗病菌;CK.阴性对照(ddH2O)。
M.Marker;AB.Aphelenchoidesbesseyi;US.Uromycessetariae-italicae;PS.Pyriculariasetariae;SG.Sclerosporagraminicola;UC.Ustilagocrameri;CK.Negative control(ddH2O).
图1 贝西滑刃线虫特异性引物GU-F/R的检测结果
Fig.1 Detection results ofAphelenchoidesbesseyispecific primerGU-F/R
2.2 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利用谷子贝西滑刃线虫的特异性引物,以谷子线虫DNA稀释后不同质量浓度的DNA(10.0, 1.0, 0.5, 0.25, 0.125, 0.0625ng/μL)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以检测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结果如图2,模板浓度为10 ng/μL时,扩增条带清晰且明亮。质量浓度为1 ng/μL(1/10×)和0.5 ng/μL(1/20×)时,扩增条带依然清晰可见。稀释至0.125 ng/μL(1/80×)时,条带亮度下降,但仍可判别。质量浓度为0.062 5 ng/μL(1/160×)时,特异性条带基本消失。表明贝西滑刃线虫特异性引物对线虫DNA检测灵敏度较高,即使DNA浓度较低时,仍保持较高的检测效率。线虫DNA模板量为0.125 ng/μL是引物的最低检测浓度。
M.Marker;1-6.(1×,1/10×,1/20×,1/40×,1/80×,1/160×);CK.阴性对照(ddH2O)。M.Marker;1-6.(1×,1/10×,1/20×,1/40×,1/80×,1/160×);CK. Negative control(ddH2O).
M.Marker;CK+.贝西滑刃线虫;CK-.ddH2O;C1~C99.品种编号。M.Marker;CK+. Aphelenchoides besseyi;CK-.ddH2O;C1-C99.Cultivar numbers.
2.3 谷子种子携带贝西滑刃线虫及其频率的检测
将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和陕西等地的99份谷子种子样本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利用PCR技术,对籽粒上的贝西滑刃线虫进行扩增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99份种子样品中有33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阴性对照(ddH2O)无条带。对扩增条带进行TA克隆并选择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贝西滑刃线虫28S核糖体RNA序列(KX622689.1)进行比对,除C40样品的序列为97%以外,其他所有序列与其相似性为99%及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CR体系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可用于谷子种子中贝西滑刃线虫的检测。
表2 不同地区谷子品种种子带病频率的检测结果Tab.2 Contamination rate of different foxtail millet cultivars detected
为了确定谷子不同品种籽粒携带贝西滑刃线虫的频率,对99份谷子种子的带病率进行了重复检测。结果显示,33份谷子种子带有贝西滑刃线虫,与之前检测结果一致,阳性重复率100%。将33份阳性谷子带贝西滑刃线虫频率进行了统计,其中,C93带病率最高,为100%;C65、C66、C67和C77共4份谷子品种带病率最低,仅为33.3%;其余供试的谷子种子带病率介于二者之间(表2)。33份带贝西滑刃线虫的谷子品种大部分来自春谷区(图4),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张家口这些地区均检测到,而来自海南的5份种子中检测到2份带贝西滑刃线虫。
三角形和圆形表示样本所在地区,圆形表示具有阳性样本的地区;分数表示该地区阳性样本数占样本数的比值。
The triangle and round indicate the location of the sample, and the round indicates positive samples;The score represents the ratio of positive samples to the total samples in the area.
图4 带贝西滑刃线虫的谷子品种地理分布图
Fig.4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ap of foxtail milletvarieties withAphelenchoidesbesseyi
2.4 贝西滑刃线虫28S核糖体RNA序列的分析
对33份阳性种子携带的贝西滑刃线虫28S核糖体RNA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贝西滑刃线虫基因种内多态性位点有29个,其中多变异位点3个,这些突变以A-G/T-C之间的转换为主。贝西滑刃线虫种内变异率为11.8%,基因中的GC含量为56.3%~57.1%,平均为56.7%,无明显的碱基偏向性。
对33份贝西滑刃线虫样本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出22种单倍型,分别命名为AB1-AB22,并进行单倍型的多样性分析,结果如表4。其中单倍型AB1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具有阳性样品的各省份中均可检测到该单倍型。其余的单倍型仅出现过一次,属于稀有单倍型。河北张家口和内蒙古松山区两地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
表3 贝西滑刃线虫样本单倍型的变异位点Tab.3 Variation sites in haplotypes of Aphelenchoides besseyi
注:AB1-AB22.贝西滑刃线虫单倍型(AB1 GenBank 登录号:KX622689.1;AB2-AB22 GenBank 登录号:MK204592-MK204612)。
Note: AB1-AB22.Haplotypes ofAphelenchoidesbesseyi(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of AB1: KX622689.1;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of AB2 to AB22: MK204592-MK204612).
表4 贝西滑刃线虫各地理种群单倍型统计Tab.4 Phenotypic statistic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of Aphelenchoides besseyi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对谷子种子是否携带贝西滑刃线虫进行了检测,这种快速检测方法来自贝西滑刃线虫双重PCR检测体系[21],该方法共设计2对引物:内标引物F194/AB28以及特异性引物GU-F/GU-R,同时进行扩增,能快速准确鉴定出贝西滑刃线虫。本研究中,选择其特异性引物GU-F/GU-R对谷子种子DNA进行检测,可准确扩增出阳性条带,经测序验证与贝西滑刃线虫序列完全匹配;同时也选择内标引物F194/AB28对种子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2条大小不同的条带:其中750 bp条带匹配谷子序列,780 bp条带匹配假单胞菌属序列,测序比对结果均不匹配线虫序列,这一结果与双重PCR检测体系结果并不一致。
传统的PCR技术所使用的PCR模板,是采用CTAB方法从带菌种子上分离的病菌DNA,此方法比较繁琐, 也降低了PCR的灵敏度[13]。本试验初期,曾使用试剂盒和CTAB 2种方法提取种子DNA,经PCR扩增结果比对发现,使用CTAB法提取的种子DNA扩增出的阳性条带数量低于使用试剂盒提取的种子DNA扩增出的阳性条带数量,且结果重复性不稳定,因此,选择使用试剂盒来提取种子DNA。但种子中线虫DNA提取与检测效率容易受到线虫虫口数量和种子中杂质的影响,还需要对带病种子中线虫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
董立等[4]对64份涵盖东北春谷区、西北春谷区和华北夏谷区的谷子品种进行线虫病抗性鉴定,发现大部分品种为感病品种。本试验利用PCR方法检测了99份谷子种子,33份种子检测到携带谷子贝西滑刃线虫,该样品主要来自春谷区,这与其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此外,董立等[4]研究中的晋谷21号是高感品种。在本研究中有来自4个不同地区的晋谷21号(C59、C60、C61、C62),除了C61未检测到贝西滑刃线虫外,其余3个地区的晋谷21检测结果呈阳性;对于晋谷21号的2种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一些研究表明,谷子线虫病是夏谷区重要的病害[4,26-28],本研究结果发现除来自海南的C85(66.7%)和C86(55.6%)2个品种检测到贝西滑刃线虫外,在夏谷区(河北中南部和山东)并未检测到贝西滑刃线虫的存在。分析原因可能是,夏谷区线虫病发生严重的谷穗会呈现紫色,肉眼容易分辨,在收获时会舍弃病穗、留存健康穗的籽粒。这样会导致本试验来自夏谷区的样品大部分是健康籽粒,样品不携带线虫或携带的线虫虫口数量极少,线虫DNA相对于种子DNA浓度太低未检测到。今后要继续对夏谷区主推谷子品种种子进行线虫的检测,以了解夏谷区线虫初侵染来源及发生规律。
本研究初步分析了33份阳性样本的遗传多样性,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28S rRNA片段适合用于研究贝西滑刃线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贝西滑刃线虫AB1出现频率最高,是优势单倍型。其他单倍型仅出现过一次,属于稀有单倍型。河北张家口和内蒙古松山区分别具有7,4种单倍型,说明两地贝西滑刃线虫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
种传病害是一类以种子带菌进行传播和扩散的病害,号称作物的“癌症”,均为系统性侵染病害。被侵染植株携带大量的病原菌,使种子带病为其远距离传播病害提供条件[4]。因此,种子带线虫的检测是防止该病害扩散的重要环节。本试验采用的PCR检测技术方法简单、快捷,只需要简单的PCR仪器即可完成;使用特异性引物GU-F/GU-R对贝西滑刃线虫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该方法的推广可以加快线虫检测的进度,为种子线虫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对谷子线虫病害的发生与传播进行防控,促进谷子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