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鄯善县洋海墓地出土木桶类型及其纹饰特征

2019-09-02帕丽旦沙丁

新疆艺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圆木木桶口径

□ 帕丽旦·沙丁

目前,洋海墓地出土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木器,种类也很多,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件木器有钉、橛、纺轮、梳、钻木取火器、杖、鞭杆、镳、扣、器柄、直角器、俑等,还有弓、箭和弓箭袋撑板、竖琴、旋镖、冠饰。采用了砍削、雕刻、钻孔、粘合、抛光等技艺。所见木容器有盘、盆、豆、臼、杯、桶、勺等。其中,木桶都是深腹器物,所以全部掏成桶状后再安装圆平底,并且不惜功夫在器表雕刻精美的纹样,有成群结队的山区、草原和沙漠动物图形,如北山羊、马、狼、虎、狗、鹿、骆驼、野猪等,雕刻技法相同,而且神似。

木桶是新疆先秦至汉晋时期墓葬中比较多见的木质器皿,2003年3—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对鄯善县洋海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40 余件木桶,这些木桶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多样,用圆木掏挖而成,有的木桶器壁上装饰着动物纹与几何纹,是该墓地最具艺术特点的生活器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秦时期吐鲁番居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

鄯善县洋海墓地位于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滩上,北距鄯善县吐峪沟乡政府约5 公里。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墓葬就不断遭受盗掘,文物大量存在于周边的村民家中,仅在洋海夏村就收缴文物240 余件,其中不乏精美的彩陶器、青铜器、木器和毛织物。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8年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2003年初春,又有40 座墓葬被盗,2003年收缴的器物包括带动物纹图案的木桶、青铜马衔、铜铃、弓箭、彩陶器等珍贵文物。为此,2003年3—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合作,对洋海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一、木桶的形制类型

洋海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三块分别命名为I、Ⅱ、Ⅲ号墓地。洋海I 号墓地共发掘216 座墓葬,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以木器最多,其次是陶器,木器有500 件,初步判定该墓地为青铜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洋海Ⅱ号墓地共清理发掘213 座墓葬,也是出土木器、陶器居多,而铜器、铁器等较少,木器有木盘、木桶等,铁器主要是刀,均长直柄、短刃;洋海Ⅲ号墓地共清理发掘80 座墓葬,木器、陶器出土较多。墓葬布局井然有序。根据分布状况可分Ⅰ、Ⅱ、Ⅲ号台地;时代上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三者的年代紧密相接。

在已发表的《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发掘简报》中,洋海三处墓地的墓葬结构可分成5 种类型,分别为:A 型,椭圆形竖穴墓。B 型,长方形竖穴二层台墓。C 型,竖穴墓,包括口和底大小相当的直壁墓,口大底小的敞口墓和口小底大的袋状墓。D 型,长方形竖穴墓。E 型,竖穴偏室墓。这五种类型的墓是相互混合,而且各型墓在墓地的分布位置也一致。这五种类型的墓分布数量相差较大,Ⅰ号墓地有A 型墓共29 座。Ⅰ号墓地B型墓葬63 座。C 型墓125 座。Ⅱ号墓地C 型墓葬共发掘166 座,Ⅲ号墓地E 型墓占大多数,有52 座。在洋海墓地中,比较完整的木桶总共出土了40 余件,其中Ⅰ号台地出土了20 个,Ⅱ号台地出土了16 个、Ⅲ号墓地出土的不多。这些木桶制造精美、独特,具有时代特征及独特的图案和纹饰。木桶的制作方式一般用圆木截成坯料,再经过砍削、挖、钻孔、雕刻、打磨、抛光、拼接等技术。根据木桶制作方式,形式特征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型:无耳,不带流

1、ⅠM49:5 圆木削挖制成,呈口小底大,平面呈椭圆形,嵌木底,桶体裂缝,用牛筋绳捆束。高19.8 厘米、口径9.5—11.8 厘米、底径12.5—14厘米。

2、ⅠM83:1 圆木掏挖而成(连底),外壁涂成红色圆唇,直口,直壁,平底。口沿处有对称穿孔。口径14.6、底径14、高23.5 厘米。

3、ⅠM129:2 圆木刻挖削制,桶径较小,桶体廋高,镶嵌木底残,口沿处有两个对称的系绳小孔,桶外壁保留红柳树皮。残破严重。高19.6 厘米、口径8.5 厘米。

ⅠM15:1

ⅠM30:1

ⅠM49:5

ⅠM83:1

ⅠM84:1

ⅠM162:1

ⅠM170:3

ⅠM181:2

ⅠM186:4

4、ⅠM84:1 胡杨木掏挖而成,上口沿外先刻出连续的三角形,再用带壳的植物种籽挨个粘贴在三角形内。为薏米口沿处有对称穿孔,底部外表有一周刻槽。桶径16 厘米、高23.4 厘米。

5、ⅠM 15:1- 1 圆木削刻而成,呈口小底大,桶形,底部内存刻槽一周,为装底板用。口径7 厘米、高12.6 厘米。

6、ⅠM30:1 圆木刻挖制作,桶底刻凹槽嵌木底,近上口沿处有对称系绳小孔。高18 厘米、径11.2 厘米、壁厚0.4—0.7 厘米。

7、ⅠM162:1 圆木刻挖削制,朽残严重,桶体微弯曲,木底保存较好。高19 厘米、径12 厘米。

ⅠM187:7

ⅠM218:2

8、ⅠM170:3 挖削而成,直桶形,口沿上有对称小穿孔,口底部有雕刻连续三角纹。残为6块。底部内侧挖刻一周凹槽用于装底,底残失不存。高24 厘米、口径13.5 底径11.6 厘米。

9、ⅠM181:2 圆木削挖制作,桶体残裂,沿钻两个对称的小孔,桶底残佚,器表涂红色。高14 厘米、口径10 厘米。

10、ⅠM186:4 残,圆木刻挖削制,桶壁斜直,口沿钻有系绳小圆孔,底刻有嵌底的凹槽。高20.2 厘米、复原直径10.5 厘米。

11、ⅠM187:7 圆木刻挖削制,桶体呈椭圆状,残破成几块,桶壁钻孔,穿皮绳加固。径8-11.4 厘米、高18 厘米。

12、ⅠM218:2 圆木刻挖削制作,桶形细高,敞口,直腹,嵌木底残,口沿下有一小圆孔,通体素面。高18 厘米、口底径9 厘米、壁厚0.8 厘米。

13、M26:7 圆木刻挖削制,桶体较廋,嵌木底残,口沿下有对称小圆孔。高17.5 厘米、径9.2厘米。

14 、ⅠM87:3 圆木掏挖而成。敞口,斜直腹,小平底。口沿下有对称对孔,裂缝处有加固。器表涂有红色颜料。径14.8厘米、底径11.6、高19.8 厘米。

15、ⅡM58:2 圆木掏挖而成,桶体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沿上无立耳,有对称的穿系小孔。上下沿朱绘连续的大三角纹,又将大三角中部涂黑,将大三角均分成4 个小三角,桶体中部线刻立状山羊,朱绘犬状狗,两动物之间线刻长方形,内填平行折线。高18.2 厘米、桶径13.4 厘米。

ⅡM58.:2

ⅠM2:3

ⅠM60:8

ⅠM158:1

ⅠM163:1

16、Ⅱ110:1 圆木掏挖刻削而成,直口,沿上原有对称立耳,残存一个,为倒梯形,中有穿孔。底部内侧有凹槽,方便装底板用,底已遗失。口径18.2 厘米、桶高26 厘米。

B型:无耳,带流

1、ⅠM2:3:小方唇,直口,桶腹,圆形木板镶嵌桶底,口沿带流,沿下有对称的穿绳小孔,器表线刻菱格网纹。高11.4、口径7、底径8 厘米。

2、ⅠM163:1圆木刻挖削制,口、底呈椭圆形,口部有鎏,敞口,直腹,平底,素面。高26、口径12.6—22.8厘米、底径17.4—20厘米。

3、M158:1 圆木刻挖削制,口略呈椭圆形,桶壁裂缝,钻孔穿绳加固。桶底呈椭圆形,底弧拱,面微凹,似纺轮半成品。高21 厘米、口径15—18 厘米。

4、M60:8 有带流、图案的木桶外壁涂成黑色,带流,桶壁上有一道裂缝,有5 对锯眼穿皮绳加固。外壁线刻6 只动物,3 只羊,还有3 只(匹)似马。桶径13 厘米、高24.3 厘米。

C型:有耳、不带流

1、ⅠM23:4 圆木掏挖而成,壁较薄,沿上有一单立耳,底用木板镶嵌。口沿外用植物种籽粘贴连续三角形纹饰,桶壁一周有9 只奔跑的野山羊。刀法简练,造型生动。桶底用榫卯固定器底。桶高21.1、桶径17 厘米、底板厚1.4 厘米。

2、ⅠM133:2-1 圆木挖制,桶体浑圆,底用木钉固定,底残佚,口沿刻有菱形小耳,耳中部钻一穿系小孔,桶表涂红彩。桶高18.2 厘米、口径15.8 厘米。

3、ⅠM204:1-1 圆木掏挖而成,上口与底部刻出一周连续的三角纹,口沿上有对称倒梯形立耳,耳内有三角形穿孔。底内侧刻槽一周,以装底板,底板不存。口径17.7 厘米、底径18.5 厘米、桶高11.8 厘米。

4、ⅡM42:3 桶身由圆木削刻掏挖而成,直桶形,方唇,底部有镶嵌筒底板的凹槽。沿上对称2 个立耳。上口沿外刻出连续三角形,内有黑彩。底部亦有黑彩涂出连续三角纹的痕迹,其中一三角形内残留有粘贴其上的植物种子径约18.6 厘米、高26.9 厘米。

ⅠM1133:2

ⅠM204:1-1

5、ⅡM257:1 圆木刻挖削制,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立耳,耳中部钻小孔,底用圆木板镶嵌,口沿及下腹外表线刻倒三角纹。高28.6 厘米、口径18.4 厘米。

6、Ⅱ95:2 方唇、直口、直腹,器底部内有一周凹槽。口沿有对称立耳,为倒梯形,上有穿孔。口径9.7 厘米、通高17 厘米。

7、ⅡM136:1 圆木刻挖制作,直筒形,沿上有2 个对称立耳,从下面镶嵌木底,用木铆钉固定,口沿,底分别线刻连续大三角纹,在线刻三角纹内用红彩绘2 个小三角纹。直径22.3 厘米、高24.4 厘米。

8、ⅡM 147:1 用不规则的圆木掏挖而成,桶径略呈椭圆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立耳,通体表面彩绘繁缛的变形涡纹。高19 厘米、桶径12.7厘米。

9、ⅡM 156:5 圆木掏挖而成,用木板微成平底从下面安装。双立耳,耳上有小穿孔。一侧上下沿部饰三角纹(火焰纹),中间彩绘虎一只,昂首站立,长尾微卷,周身虎斑纹,刻画细腻生动(部分彩绘脱落而漫漶不清)。口径16 厘米、通高30.8 厘米。

10、Ⅱ168:1 圆木掏挖而成,口沿有对称的两个立耳,木板镶嵌桶底,桶通体施粉白色,上下沿用褐彩绘大三角纹和变形动物角纹。高26.2厘米、桶径11.6 厘米。

11、ⅡM 169:6 椭圆形圆木掏挖而成,底用木板镶嵌,口沿上有对称的双立耳。上、下沿饰连续大三角纹,大三角又用红、灰、白不同色彩分为4 个小三角。桶高18厘米、桶径14.8-10.2厘米。

12、ⅡM 185:1 由圆木掏挖刻削而成,直口,桶腹,平底。沿上有对称立耳,上有穿孔。底部内有刻槽,以放底板。(另有底板两块)口径14.3厘米、高15.7 厘米。

13、ⅡM 204:1-1 圆木掏挖而成,直桶形沿上有对称的两个立耳,底用木板镶嵌。桶体表面线刻相随的山羊和麋鹿各一只。野山羊大角短尾曲腿肥臀,一副急停状。麋鹿呈卧姿,短尾,大角,作引颈长鸣状。桶高21.2 厘米、口径15.7、底径16.5 厘米。

14、ⅢM 20:3 2 片,为同一桶的残片,桶口沿上有穿孔立耳,桶片表面线刻动物和其它繁缛的图案,残片上可见老虎,马等,但均不完整。桶高19.6 厘米。

15、ⅡM73:4 圆木掏挖削制成,木板嵌底,用木钉固定,桶沿有两个对的立耳,耳面钻小孔,通体饰彩,上下口沿饰连续三角纹,中间线刻两排动物,并涂黑彩上面一排为2 只狼和1 只野山羊,下排为3 只野山羊。高16.4 厘米、桶径13 厘米。

ⅠM42:3

ⅠM73:4

ⅡM95:2

ⅠM110:1

ⅠM136:1

ⅠM147:1

ⅠM156:5

ⅠM168:1

ⅠM169:6

ⅠM185:1

从以上列出的三种类型木桶中可以看出,无耳不带流的A 型木桶,大多出土于洋海一号墓地,无耳带流B 型木筒也出土于洋海一号墓地,而有耳、不带流C 型木桶,在一、二、三号墓地均有出土,说明C 型木桶与前两者相比,使用及流行时间更长。A 型与B 型木桶,都无耳,但口沿下有对称对孔,可系绳带,这样携带方便。

二、木筒的纹饰特征

从木桶上雕刻的图案看,洋海人的雕刻工艺已很成熟,当时木器的加工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木桶通体饰红彩、有几件木桶饰白色染料,还有用蓝色、咖啡色等矿物染料和植物染料。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外壁上的纹饰,分为有动物纹和几何纹(三角纹、菱格纹)涡纹、变形涡纹等等,各种技法结合起来雕刻复杂的动物和装饰图案,雕刻图案的技法有:线刻、阴刻、浅浮雕刻成纹样。有些和陶器上的纹饰一样,大部分木桶的口沿处绘上连续的三角纹,有些桶口沿处粘接芝麻粒来显示三角纹,在桶壁雕刻的动物纹,种类有野山羊、鹿、虎、狼、狗、野猪、马、鸟等。

1、栩栩如生的动物纹

狼羊纹

狼和羊是新疆古代草原游牧狩猎文化遗址中比较多见的动物,而且两种动物时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而且刻画得十分生动。如M2040 出土的一件木桶,已变形呈椭圆形,上沿下有对应的两个细绳的小孔。上下沿饰连续的三角纹。中间阴刻出动物纹,并施以红、黄色彩。寓意为二狼因强夺两只野山羊而相斗。两狼匍匐于地,呲牙咧嘴,露出锋利的一排牙齿,面目狰狞,充满杀气,将动物的野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一旁站立的两只野山羊,羊角向后弯曲,默默站立,与凶残的野狼形成鲜明对比。这件木桶上的狼羊纹与1985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出土骨梳上的狼羊纹十分相似,有同工异曲之处。

山羊纹

除了山羊与狼同时出现在一件木桶之外,山羊纹还单独出现在一件木桶上。M23 号墓出土的木桶出土的一件木桶口沿上立双耳(一耳缺),沿外用植物种子粘接的连续的三角纹,桶壁一周刻有10 只奔跑的山羊(其中一只残),这些山羊纹经历了2500 多年的历史,图案漶漫不清,但文物工作者将其复原在文案上,使它们跃然纸上,将草原上的羊群刻画出来,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羊鹿纹

M2204 墓出土的一件木桶,围绕木桶外壁一周线刻着相随的两只动物:野山羊和麋鹿。野山羊大角短尾,曲腿肥臀,一副急停状。麋鹿短尾,大角如同枝杈繁茂的树木,正匍匐于地,正引颈长鸣,似乎呼唤着鹿群。

ⅠM204:1-1

ⅠM20:3

虎纹

M2056 号墓出土的一件双耳木桶,外壁彩绘着一只老虎,虎尾曲卷成“S”形,虎头上扬,裂开大嘴,露出凶残的牙齿,虎身的斑斑纹饰清晰可见,寥寥数笔老虎的威严凶残的一面刻画的栩栩如生。

马纹

与山羊纹、麋鹿纹和虎纹相比,木桶上的马纹处于静止站立的状态。如M160 号墓出土的一件木桶,带流,外壁涂成漆黑,线刻着3 只山羊和3 匹马,马身较长,马腿直立,呈站立状。

鹰纹

M2068 号墓出土的一件木桶,只剩四分之一,上下部位饰以阴阳相间的小三角纹组成的大三角纹,中间装饰有一只鹰纹,鹰嘴弯曲下勾,虽然只剩下头部,但将猛禽独特弯曲的嘴部,显露无疑。动物纹是洋海出土木桶中最引人注目的图案,野山羊、狼、鹿、虎、马、鸟等纹饰给普通的木桶增添了几分野性的美感,特别是野山羊纹和狼纹,是草原和山林里常见的动物。当时人们将这些动物刻画在木桶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思想意识。羊是古人的衣食之源,狼则是草原游牧民族崇拜的一种动物。狼之所以被人崇拜,据专家们分析,狼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狼很少单独出没,总是团队作战,所以才有“猛虎还怕群狼”之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类社会,团队精神的威力越来越受重视。其次狼具有不轻言放弃的执着精神,富于进取心和攻击性,一旦认准目标,就穷追不舍,一拼到底,这种进取精神为人类所赞赏。历史上匈奴、高车、回鹘、蒙古等民族都有崇拜狼的现象。

2、神秘莫测的三角纹

纵观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桶壁上最为多见的几何纹饰是三角纹,其次是涡纹和网格纹。木桶上的三角纹多见于桶壁的上沿和下沿。三角形呈连续状,尖部朝下,或尖部朝上。这种连续的三角纹也可以称之为齿纹,大多用刀阴刻而成,也有用颜料画在沿上的。令人惊奇的是,有的木桶上的三角纹,由粘贴的白色植物果实组合而成,M81 号墓出土的木桶,用胡杨木制,上沿外先刻出连续的三角形,再用带壳的植物种子,挨个粘贴在三角形内。将那么多比葵花籽还小的种子粘贴成规则的倒三角形,费工耗力,没有极大的耐心恐怕难以完成。小花紫草果实的装饰作用也可能早已为吐鲁番的土著先民独立发现,并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

从洋海墓地的木桶上用植物种子镶嵌、粘着的小三角来看,三角纹是洋海墓地出土文物中典型的几何纹图案。这些神秘的三角纹一定具有某种特殊寓意。三角纹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我国学者将甲骨文中一些字中的三角解释为女阴。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一般用来盛装粮食、食物等,只是在作为随葬品随墓主人下葬时,才特地在桶的器壁上刻出三角等图案,可见在随葬时更突出它的祭祀意义。三角纹在新疆先秦时期墓葬出土文物中十分多见,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的木器,哈密五堡墓地出土的三角纹毛绣品,拜城县克孜尔河流域墓地出土的三角纹大陶罐,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三角纹木雕盒……举不胜举。人类学家们认为,正三角纹则为男性生殖符号,倒三角纹为女性生殖符号。在古代岩画中,发现一些正、倒三角组合在一起的图案,研究者认为有的表示男女之合。洋海墓地M2040 号墓出土的狼羊纹,上下沿刻着连续的三角纹,有可能表示男女之合。

综上列举鄯善洋海墓地的木桶及其对木桶形制、纹饰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

(1)木桶是先秦时期鄯善洋海人重要的饮食器皿

从鄯善洋海出土情况看,除了木质器皿之外,这里还发现了很多陶器和角器,特别是陶器器形多样保存较好,是当时洋海人重要的生活器皿。相对于陶器,这里的木桶等器皿,长期埋藏于地下,易于朽烂,所以完整者不多,但这些木桶也是洋海人重要的生活器皿。这些木桶可能多用于汲水。另外,木桶还有可能装一些食品。

(2)木桶反映了新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无论从形制还是纹饰上看,与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木桶有一定的相似,如1996年扎滚鲁克墓地发掘出土的一件木桶,形制为立耳直壁,1996年考古人员还在扎滚鲁克墓地发掘出土了狼羊纹木雕盒、动物纹木桶等文物,表现出浓郁的游牧狩猎文化特色。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扎滚鲁克墓地发现的木桶,与鄯善洋海墓地出土木桶形制也相同,说明在距今2500年左右,吐鲁番鄯善与且末有一定的区域文化交流。

(3)木桶反映了鄯善洋海人木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它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木桶的制作方式一般用圆木截成坯料,再经过砍削、挖、钻孔、雕刻、打磨、抛光、拼接等技术。出土的40 余件木桶中39 件以胡杨木为原料,仅有一件是以红柳木为原料制作的,没有其它原料。胡杨是新疆古老的珍奇树之一,胡杨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树高一般15 米以上,最高30 多米,胸径可达2 米,足可数人合抱。一千二百万年前(上新世)已遍及中亚、新疆和我国西北。木桶上的动物纹、三角纹等纹饰,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身边自然环境的认识。木桶中出现的狼、羊、鹿、马、鹰等动物纹样,是洋海人游牧狩猎时时常遇到的动物,他们把这些动物刻在木桶上,是他们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例证。与此同时,反映了了洋海人的某种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圆木木桶口径
前8 个月财政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7%
步枪口径之争(下)
步枪口径之争(上)
弹回的圆木
弹回的圆木
木桶兄弟
木桶和篮子
木桶兄弟
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解放圆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