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63年的 “人民功臣”
2019-09-02利璇
文/利璇
他曾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在解放战争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和平年代,他脱下戎装,将荣誉悄然封存,扎根山区为民造福,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
在他88岁时,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他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如今,95岁的他,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
所有这些,只因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就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
张弓于疆场
如果不是2018年11月3日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张富清拿出了泛黄的“报功书”,还有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的奖章,几乎没人知道,这位95岁的老人,是一位特等功臣。他的子女只知道父亲当过兵,亲朋邻里只知道老人是县银行离休的副行长。
1924年,张富清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1948年3月参加西北野战军,在二纵队359旅718团2营6连当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战斗异常残酷的永丰战役中,作为突击小组成员,张富清和两个战友一起,在深夜里开始行动。拂晓时分,他第一个带头跳下4米多高的城墙,和敌人展开激战……
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天亮,他炸毁了敌军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突击组的另外两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张富清获得军“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在之后的战斗中,只要有突击任务,张富清就报名参加。
突击队就是敢死队。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越是艰险,他越要勇往直前,舍生忘死。
永丰战役后,张富清一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和师战斗英雄称号。
富足于精神
1955年,张富清已是359旅的正连职军官,他所在部队面临调整,要去地方支援经济建设。多次立功、身体有伤的张富清,原本可以选择回到老家陕西。当他听说湖北西部恩施条件艰苦,急需干部时,他立即向组织提出,要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区为党工作,为人民做事情。听说来凤县又是恩施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张富清没有丝毫犹豫,他一口答应:“那我就去来凤。”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从武汉动身,一路向西,再向西。恩施地处湖北西部边陲,来凤更是边陲的边陲,怀着对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憧憬,张富清来了。这里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山连着山,村民需要的物资送不上去,山货运不下来,不仅吃饭成问题,连日常出行都充满危险。
要致富,先修路。他四处奔走、申请报批、借钱筹款、规划勘测。白天拿着锄头一起修路,晚上就住在社员家的柴房里,铺点干草席地而睡。一条长约5公里的路,有至少3公里在悬崖上,只能炸开打通。谁都没有修路的经验,炸药用不好还可能出人命。年过半百的张富清,拿出了当年突击队员的劲头,又是第一个冲在前面。肩挑手凿,硬是在那绝壁上修出一条路。路通了,乡亲们需要的物资运到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20世纪60年代,张富清任三胡区副区长,妻子孙玉兰在供销社上班。当时,粮管所、供销社与食品站都是最让人羡慕的工作单位。然而,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分管这项工作的张富清首先动员的竟然是自己的妻子。孙玉兰理解丈夫,便主动辞去工作。下岗后,她当保姆、喂猪、捡柴火、做衣服……这个副区长的妻子只能靠打零工来贴补一家六口人的生活。
右图:张富清 左上图:张富清当年的报功书 左下图:张富清年轻时的照片
之后,张富清还先后在当地粮食局、银行等单位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张富清心里始终装着党和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战争年代,勇敢冲锋;和平时期,甘于奉献,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树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在张富清身上,奉献就是底色,奉献就是追求,奉献就是梦想。
60多年来,张富清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坚守奉献、不懈奋斗,无论顺境逆境,从不提自己的战斗功绩。证书和军功章被他藏在一个随身几十年的皮箱里,连儿女也不知情。
清廉于物质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5层楼里唯一还用旧木窗的就是他家。很难想象,一位离休干部的家是这样的,用了30多年的竹椅、木桌,陪了他60多年早已掉瓷的搪瓷缸……他把生活需求压缩到极限。家中整洁如军营,衣物用打背包的方法整齐捆着,好像随时准备出发。
在建行来凤县支行,许多人只知道张富清是位离休副行长,都没听说过他的英雄事迹。但33岁的年轻行长李甘霖却对张富清钦佩有加。
去年11月,李甘霖得知老人要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他嘱咐张老:“您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部报销,可以选好一点的眼球晶体,保证效果。”然而,老人做完手术回来报销时,李甘霖发现他只选了3000多元那种最便宜的晶体。后来他得知,考虑到眼球晶体质量和身体适应情况,医生原本给张富清推荐的是7000多元至2万元的眼球晶体。
“当时和我住一个病房的一个农民也做白内障手术,他选了3000多元的晶体,我就跟医生说跟他选一样的吧。”说起这事,老人很坦然。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90多岁的老党员,如今不能再为党、为国家作什么贡献,就更不能向党和国家提“过分”的要求。
这既是一种淡泊名利的人生选择,更是一种崇高信仰的价值追求。他的亲人、同事、朋友,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的感动,一面是背负的赫赫战功,一面是最平凡的生活,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东西。说到底,还是信念、信仰的力量,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本色,一种率性、一份至诚。
多为党作贡献,少给组织添麻烦,经历过生死考验、战火洗礼的张富清坚守初心、理想信念从未改变。2012年,张富清的左膝患原发性脓肿危及生命安全,医生为他做了左腿高位截肢手术,表明老人的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手术康复后,他没有放弃,坚持天天锻炼,依靠辅助工具练习走路,最终重新站了起来。在张富清看来,自己年纪大了,不能为家人、为党做事情,但要确保生活能自理,不给家里和组织添麻烦。
“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许多都牺牲了,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我有什么资格把战功拿出来显摆呢?又有什么资格向组织提要求?”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张富清老人深藏功名63载的缘由,道出了一名老兵最朴素的内心独白,也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最纯粹的理想信念。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地方,张富清始终保持着一个英雄的本色,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不存一点个人私欲,这样的本色淳朴而洁白、伟大又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