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的六堡镇 世界的六堡茶
2019-09-02梁香闻
● 梁香闻
热爱喝茶的人,对茶叶的产地都特别的注重。
于是,就有了因地而名的名茶,也有了因茶而名的名地。
因地而名的名茶,那一片土地必定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人间热土,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喝那里的茶,可以纪游、可以壮游、可以神游。
因茶而名的名地,那一片土地即使景观不甚出色,但必定是内蕴优异,山水之间必定还有一个与之极度匹配的小气候环境。
六堡茶因地而名,但六堡不是一个风景殊胜之地,它只是一个交通闭塞的普通小山乡,以之命名名不出众。六堡因茶而名,但却至今籍籍无名,世人多知道有六堡茶,却多不知六堡是一个山区小乡镇,地理位置位于广西苍梧县西北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循着那一缕醉人的茶香,走进山区,走进六堡……
苍梧的六堡镇
传说,旧时的苍梧是岭南最早建立的古国,与中原尧舜古国同时并存,并与之有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交锋。舜帝时期多次南巡,最终到达苍梧,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据说其中就有炎帝神农氏发现并推广种植的茶叶。
上古的传说虽然没有确证,但六堡镇塘坪村现在还保留有“古舜口”的地名,来纪念舜帝南巡的伟大历程,可见舜帝对古代苍梧特别是六堡的影响是极其广泛且显见的。唐代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对苍梧多有吟咏,亦可证明苍梧在中原主流社会的视野之中其实很不陌生。
苍梧地处西江和桂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河川秀丽,山林丰美,森林覆盖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是一个始终保持着优良生态环境的美好绿洲。好山好水出好茶,产地决定茶叶的品质,这是茶叶界一致公认的事实。苍梧是六堡茶的故乡,苍梧六堡镇及其周边的狮寨镇(古称五堡)、梨埠镇、贺州的小水等毗邻六堡镇的局部地区,都是盛产高品质六堡茶的茶区,其中尤以六堡上水(指六堡河上游)茶区的出品为优,所以当地古谚语有云:“六堡溪山生瑞草,黑石村里有仙茶。”
六堡茶区是大瑶山余脉以及大桂山余脉的扭结点,那里山脉穿插、岗峦起伏、冷热干湿气流交汇碰撞,形成了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日照时间较短、全年气温不高、昼夜温差较大等气候特点,植被丰厚、林木茂盛、地面松散堆积物以及腐殖质层深厚,给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气候和营养环境。特别是六堡镇以及梨埠娄底皇殿山一带,是全县的多雨中心,年均降雨1648.6毫米,年均气温20.6℃,多霜雪,春有冰雹,但秋天又明显干旱。雨量的充足保证了茶树旺盛生长的水分和无机盐需要;年平均气温不高,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秋旱和多霜,造就了六堡茶与众不同的霜降茶特色和独特槟榔味底蕴的产生。
“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好茶叶特别适宜于朝早有晨阳照射,午后又有高山为它遮荫的优良环境中生长。六堡茶区正符合于这种特殊的光照要求。因为那里海拔较高,山坡面接受阳光很早,而且山高谷深,山与山之间的间距很小,午后两点以后,相邻高山的阴影又升起来了。日照短、云雾多,各种有利的条件使得生于其中的六堡茶树苗芽茁壮,叶张肥厚,氨基酸总量3.12%,咖啡碱3.77%,儿茶素143.99毫克/克,茶多酚含量高达28%以上,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也高达42%以上,给六堡茶的品质以及越陈越香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物质基础。
茶是山之魂,茶是水之魄。六堡境内,有瞟山顶、冲源顶、三高顶、三座顶、墨殿顶、黄笋顶、利筛顶、槽对顶、肇庆顶、饭包顶、更鼓顶、尖峰顶、猪头顶、狮子顶、白马顶、三坎顶、贵石顶、天洪顶、双髻顶等“十九峰”矗立并绵延伸展,群山重叠、冲沟纵横。山与山之间冲谷深邃,流泉高远,冰凉清纯的山泉水从黝黑的石头间穿插奔涌,时而飞鸣激湍,时而幽林暗通,涓涓细流汇合成的小溪不计其数,最后形成六堡的不倚河、梧桐河、九城河、六堡河,这些美丽的小河湾,景色清幽,汩汩的溪水从杂木树根中穿涌冲刷而出,连年累月,水流底下已无一粒泥沙,只有磨光了的磐石,上面长着淡淡的青苔,阳光从林木间透射进来,一切都像童话中的布景,一切都像童话中的氛围,令你不觉迷恋其中,忘却外面喧嚣的纷扰俗世。六堡茶区置身于这深秀的林荫之间,岩泉碧水,淡月松风,天地清气养育着紫芽碧蕊,造就出独具韵味的六堡茗茶。
世界的六堡茶
六堡茶是苍梧六堡的原生茶种。苍梧种茶产茶的历史久远。东汉时期,因为它茶性暖胃并且特别浓厚提神,饮了既不伤胃又可以彻夜不眠通宵劳作,而成为远销给外地煮盐人的商品茶了。乃至清代,六堡茶更是一种高品质的品赏茶。清嘉庆年间,由于它独具一格的甘活醇厚和槟榔香味,被列为全国24种名茶之一,并进贡朝廷。
到了近现代,六堡茶暖胃并能抗疲劳、抗水土不服的特性再次得到海外矿场的大量应用,其销售市场也由原来的内销茶转变为出口侨销,供不应求。六堡茶的名声,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六堡茶也就从此由六堡镇的茶,变成了茶中名品“六堡茶”,成为了世界的六堡茶。
从“六堡的”茶一路发展为世界的“六堡茶”,应合了六堡茶丰富的特性和丰厚的底蕴,可以应对任何一个时代的不同市场需求,这是它适应市场的结果。
今天,六堡茶已经成为苍梧县农业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种茶收益,制茶获利,卖茶赚钱,与茶相关的产业正在延伸,带动着整个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在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的同时,也在茶文化市场以及品牌营销方面加大了力度。从传统的无包装散茶、砖茶、竹篓散茶、纸袋散茶,发展到纸盒、纸罐、铁罐、锡罐、精装、礼盒装等,注重色彩装潢、突出品牌标志,迅速提高了品牌的影响力。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茶叶合作社,茶叶营销网络不断扩展,新建立的六堡茶生产基地开始投入使用,六堡名镇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政府组织举办的各项茶文化活动更是把六堡茶业的发展推进到一个个高潮之中。
六堡茶香飘世界,根在苍梧。苍梧永远是六堡茶的故乡,六堡镇永远是六堡茶的祖庭。俗话说得好,茶是故乡浓,如何才能让故乡的茶香飘得更远、留香更持久,是每一个茶乡人应该努力去钻研的课题。茶叶的质量是茶产业的生命线,要确保六堡茶的产业做大做强,必然要在增加六堡茶制作工艺的科技含量上下大工夫。只有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持续地提高制茶的效率和茶叶的品质,使六堡茶的规模种植和品牌建设方面得到长久的发展。
黑石村:六堡茶发源地
黑石村是六堡茶的发源地。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每一处都被古老的神话传说赋予了特别的内涵。从黑石村仰视黑石山,山不甚高,但它在所有热爱六堡茶的茶人茶客心目之中,却有着无可比拟的高度。它雄奇壁立,曲径通幽,攀援其上,可以找寻到古老的茶桩,亦可以饱览全村精致美丽的田园风光。在村中,可以参观茶农们用传统工艺手工炒制茶叶,也可以听老人们谈谈茶叶的往事传说,试一试最正宗的六堡下午茶。
黑石村,那是梦和神话开始的地方。
越野车从塘坪开始,先涉小河,然后一路爬坡,三四公里后到达黑石村。车到村口,就在坡顶的大树闭合处,浑然无路,待穿越大树丛,转一短弯,豁然开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四面高山环绕的精致村落,屋舍俨然,梯田如画,出现在了面前。
黑石村是传说中王母娘娘给六堡人民传播茶籽的地方,故老相传,六堡茶的茶祖,就是一直被誉为仙茶的古茶树王,就生长在村边黑石崖顶边的悬崖石缝间,香气滋味特别好,甚至用来治病救人也很灵验,只可惜后来被人为毁掉了。但是黑石村所产的茶叶还是被所有的六堡茶农公认为最好,认为是仙茶树的“正统子孙”,所以往往直接称之为“黑石茶”,为之披上了一件神话的外衣。
登上黑石崖顶鸟瞰整个村庄,村户人家历历在目。这里是黑石村茶农稻作生活的地方,他们的茶山多在周围起伏的高山之中,被密林和云雾掩映,城里人走路很难到达,难怪有人进了村还说看不见茶山,而我们只在村里呆了不久,便已看见数拨村民,掮着满篮满袋的茶青从山里回来了。
黑石村的茶农告诉我们,吃黑石茶(当地人习惯把喝茶说作吃茶)最好是社前茶和霜降茶,滋味醇厚不说,而且是真正的无公害,因为霜降过后直到来年的春社,天气寒冷,没有害虫,所以不需要施加任何的农药了。我们到各个茶农家探访,看他们精心地炒茶、揉茶,品尝用黑石山泉水冲泡的黑石茶,顺便买点新茶回去品尝和储存。也有人要尝试一下亲手制茶的乐趣,并且把亲手制作出来的茶叶买回家,在亲友面前“炫耀”,更有一种甜蜜和幸福感。
黑石村精致美丽的田园风光
黑石村是六堡镇塘坪行政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除了黑石村外,塘坪村还有15个自然村,都出产优质茶青。塘坪村委会位于六堡镇政府驻地西北10公里的不倚河与山坪河交汇处,东北与四柳村、理冲村相邻,西北与公坪村、不倚村接壤;西南与东南面则被山坪村、高枧村、梧桐村包围,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村委所在地处于连接湘粤桂三省的古道三岔口,传说因当年舜帝南巡,曾经到此教授种植茶叶,并亲手种下六堡第一棵茶树,六堡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里叫作“古舜口”。古舜口三面被河水环绕,形成一个天然的小广场,小广场大半的面积被紧邻相依的两棵榕树遮盖,这两棵榕树轮流落叶,所以广场得以常年绿荫庇护,村民以为奇观,所以称之为“鸳鸯榕”。其中有传说为铁拐李所种植,并留有“地通西东,日后兴隆”的祝语。相距不远的稻田垌古称纯阳垌,都是附会了八仙的传说。鸳鸯榕下四季干爽清凉,自古以来都是邻里各村村民歇脚和茶货交易的天然圩场,确实应了铁拐李当日的祝词。清咸丰年间,有外来秀才在鸳鸯榕下作诗:
一树枝枯一树茂,
四季绿荫伴清风;
轮流落叶人间少,
巧夺苍天造化工。
公坪村:原种六堡茶的基因库
从塘坪村到不倚村的泥石公路中段,有分岔路顺着公坪河上山,一连陡坡之后,到达公坪村。公坪村是一个高山小盘地,位于六堡镇政府驻地西面15公里,它的东边为四柳村,西边与狮寨镇大昌村、永生村交界,北接不倚,东南与塘坪相连,面积约8平方公里。肇庆顶耸立于公坪村、山坪村以及狮寨镇永生村之间,成为了三村的界山。公坪茶农都自豪地说,肇庆顶周围的茶都是好茶!因为肇庆顶也是六堡茶原种茶树的基因库,近年来六堡茶农复种茶叶,很多人都是在肇庆顶、云游顶及其四周的群山上寻找野生茶树进行采种或移植,从而慢慢恢复原种六堡茶的种植规模的。
六堡茶是茶树有性系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原产广西苍梧六堡乡,邻近的狮寨镇及八步区、蒙山县、昭平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树姿开张,分枝密。叶形椭圆,叶色绿,叶面平或微隆,叶身平,叶质中。芽叶淡绿色,稀紫色,毛少,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百芽重46克。花冠直径3.9厘米,花瓣6至8瓣,子房多毛,花柱3裂。果径1.5—3.4厘米,种子黑褐色,种径1.0—1.5厘米。产量中。抗寒性、抗旱性较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0%,茶多酚32.4%,咖啡因4.4%,儿茶素总量14.4%。
原种六堡茶树生长较为缓慢,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4.5—6.5),喜雨水充足和具有散射光的环境,可忍耐-10℃的低温,10℃以上开始生长,15℃—25℃时适宜生长。
由于是群体品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其个体间性状差异较大,在同一群体种内包括几个不同的类型,从芽叶色泽上分,有绿芽、黄绿芽、红芽和紫芽等多种。因发芽期均较早,细分可分为较早期和早期,型有长叶、卵叶、普通、笋芽和米碎茶等几大类。
由于现在茶园的茶树多是从高山老林里移植古代野生或野放茶树繁殖而来,所以公坪茶区的茶树品种很多,有大叶的、长叶的、中叶的、尖形叶的、卵形叶的、尖齿边的、钝齿边的、深叶脉的、浅叶脉的、紫芽的、青芽的,等等。有一些茶种数量很少,是一些珍稀品种。比如有一种白芽茶,叶特薄小,一出苗那个芽尖很快就张开了,很难采到茶谷,而且每株的产茶量也很少,但它特别高香,茶味也厚醇,是一种值得分开栽培和制作的异品良种。另据说以前有村民在密林中见过一棵数百年树龄的老茶树,一次可以采下茶青140斤。目前此树可能已经不在了。从肇庆顶引种的原种茶特别甘甜、味道清正而且汤色透亮,茶味也比不倚茶味要厚约三分之一,即用不倚茶三分之二的投茶量,也可以冲泡出一样香浓的同质量茶汤来。在公坪和山坪这两个产茶区,高山老树以及半野生状态的茶叶,都有滋味浓厚这种共同的特点。
不倚村的六堡茶紫冠
从小惯听老人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岩骨花香是好茶”,所以一直以来我只是对家乡的岩茶情有独钟,对其他地方的名茶,品饮起来总觉难得要领,所以多是浅尝辄止,没有一种真正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近年来有机会跟随到广西发展的朋友来到六堡茶的原产地——苍梧,不禁起了寻茶之兴。好在朋友来广西已经多年,跟梧州苍梧这边的政界商界人士也比较熟稔,几经联系之下遂有了六堡之行。
到苍梧品茶,在酒店下榻之后,朋友的朋友首先引我们探访求真堂茶叶庄。求真堂茶叶庄就在酒店的对面,不大的店面,精致的柜架之上摆满了盒装茶叶和各式古玩茶具,很是雅气。而我立刻就明白了朋友的良苦用心所在——因为店面除了商品的陈列之外,更有一整幅的六堡茶文化墙,图文并茂,实在是对像我这样的外地人普及六堡茶知识的最好的地方。
求真堂主说:“六堡茶的极致境界在槟榔香,而槟榔香的本质在于甘、爽、清、活!”“甘”和“爽”是六堡茶的口感特征,“清”是纯正、干仓、洁净,是传统原产地六堡茶的制茶准则;“活”则是茶的生命性灵体现,好茶最能与人的生命相契合,指的就是它的活性。
服务员首先用他们率先研配的茶花茶来冲泡待客。与平时喝过的任何一种花茶都不同,带着秋收甘甜成熟味道的霜降老茶,配以芬芳淡雅的茶花香气,直沁肺腑,“就是茶园里冬日暖阳的味道!”真的,只有物性如一才能产生如此的妙配,我不禁从心里赞叹,这样的搭配,既清雅又和暖,既甜醇又鲜活爽口,这一个“和”字诀拿捏得要比世界上任何一款花茶都好,真不容易。
通过攀谈得知,主人原来是照顾外人的口感,怕喝不惯劲道厚重的六堡农家新茶,才先上茶花茶作为见面礼的。我连忙表明自己惯喝家乡的岩茶,先苦后甘更得茶韵啊。于是主人紧接着便上了由他们特意叫人挑选采摘制作的、六堡茶中最具香韵的六堡茶紫冠。
是去年的春茶,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初展,墨绿色的条索要比同一年的社前茶颜色还要深,还要结实油润。正如古人所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滚水高冲之下,一股婉转细腻的奇香直入脏腑,再冲脑际,随后又迅速地在身体周围弥漫开来,茶未入口,心念已远,仿佛置身高山林泉之间,熨贴着心灵与发际毛孔的,正是遍地青茶、淙淙流水、鸟语声声。等到分汤入杯,只见茶色橙黄泛紫,清澈透亮。啜近杯沿,夹着空气小口吸入,用舌尖引领着茶汤在口腔内流淌开来,让它淹没每一个味蕾,再鼓动两腮,让空气呼啸着卷吸口中的茶香进入咽喉,顿觉茶味之醇厚,后劲奔涌,简直有些霸道,但苦涩的感觉迅即又回甘为爽滑顺畅,喉锁大开,津液汩汩。最是那一缕异香,茶香之中糅合着玫瑰、松枝、兰桂、果香、花梨木的味道,层次丰富,饱满清幽,有绵长的尾韵,令人恍如旧识,又若新知,一朝邂逅,一见倾心。
陆羽《茶经》记载茶者“紫者上”。紫芽茶所含的花青素比一般青白苗茶高出许多,为普通青白苗茶叶的50至100倍;而花青素是多元酚类化合物的一种,也是重要的植物色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保健效果,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及清除自由基,降低人体内自由基的氧化伤害。花青素属黄酮类衍生物,对癌症、心血管和神经性疾病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六堡紫芽茶汤色金黄澄亮,香气纯和,滋味醇厚,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越陈越香的活性物质及特点。探寻六堡紫冠的冲动再也抑制不住了。
乘着满嘴茶气,带着满脑子紫色氤氲的联想和心驰神往,一行人驱车直奔六堡。一路弯曲起伏的盘山道,在到达六堡的时候,我们看见了那个朴素的、袖珍的山区小镇,一条小小的溪水穿越整个街区,向导说,当年的茶叶就是从这条小溪,用竹排运出山外,再辗转装船运往广州的,所以现在将它称作“茶排古道”了。因为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看六堡的紫冠茶,所以也没有在镇上停留,而是继续进山前往据说六堡的紫冠茶最多的不倚村。由于不倚的地势高寒,原种的茶树多为红紫芽小叶灌木种,是整个六堡茶山之中出产红紫芽茶叶最多的地方。经考察,在六堡,越是上水(即六堡河的上游)的地方,越是高寒的地方,茶树长紫芽的比例就越大。不倚村茶叶的滋味醇厚适中,在炒制得法或者陈放环境适合的情况下,产生极品风味——槟榔味的几率很大。
不倚旧称筚耳,又称恭州,所产茶叶,与黑石村并称最佳。其地处六堡镇西北部,地气高寒,云深雾重。它东邻四柳,南接公坪,北部与狮寨镇大昌村和贺州市八步区水口镇龙坪村交界,总面积31平方公里,1980年代以前就有茶地1500多亩,年产毛茶7万余斤,所以也是六堡镇的茶叶主产地之一。过了塘坪村,沿崎岖颠簸的泥石公路往山里走,1小时左右可到不倚村。公路的右侧是小河,河水清澈,河道里布满形状各异的大小石头,长年被水流冲刷的涯岸也很好看,所以也吸引了一些摄影发烧友经常进来摄影创作。村子里的茶园,目前以不倚村恭州口带龙山复垦扩种的带龙全生态茶园规模最大,其次有不倚长郡尾茶园等。各村民零散种植的茶树总量也较可观。
不倚村的六堡茶紫冠
又是很长的一路土石路,颠簸一番之后,好像途中车子还在溪水中开了一小段,到了名叫“不倚村”的一个茶园。
下得车来,正午的阳光明晃晃的,照射在上山道两边的野芭蕉树上,大幅大幅的芭蕉叶承托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像是夹道向我们招手欢迎一样。再进去是一个大而深长的山谷,整个山谷和两边的山坡上全是茶树。
得知我们想看紫芽茶,正在茶园里劳作的大婶带着我们沿小径拾级而上,穿过一排排茶树的时候,我发现,六堡茶的原生茶种品种很多,叶形特征、叶片大小、树冠形状很不一样的茶树混种在一起,并没有得到区分对待,其中应该会有一些品味独特的珍稀茶种,也被普通的茶叶掩盖泯灭了,真是可惜。正在这时,山顶上传来同行朋友欣喜的欢呼:“哇!好大的一片紫苗茶树呀!”
真的是好大一片的六堡紫冠,几乎占了整整的一个山头。每棵茶树,今年新抽出的芽苗都是紫红色的,又嫩又饱满的枝叶,在阳光的直射下散发出一片紫气。
我还是第一次亲近紫芽茶,虽然从资料上对它有过了解,知道一些相关的书本知识,紫芽茶的芽叶呈紫色是因其花青素含量较其它一般茶叶高出50至100倍所致。花青素是茶多酚的组成成分,其形成和积累与茶树生长发育状态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较强的光照等自然条件能增加其含量,使茶树芽叶呈紫红色。花青素对人体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等功效很显著,有减肥、抗衰老、抗辐射的保健功能,所以紫芽茶对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来说是很好的保健饮料。因为这种茶产量不大,所以,物稀为贵,广为茶人所珍爱。
在这一片紫色的祥光围拥之中,我轻抚着几尖紫红色的嫩芽,那感觉,就像终于邂逅神交已久梦会多次的朋友,惊喜、欣慰、无限的快乐。刚品饮过的那一缕余香又飘溢出来,像玫瑰、像松枝、像花梨,那么香,那么香……
山坪村的瑶山茶
因为六堡茶,已经去过了多次山坪村。那是一个山高树高、云雾缭绕、梯田如画并带着一种少数民族特有的神秘感的地方。
过了塘坪村古舜口,往左岔路上山,过了垭口再顺山脊望肇庆顶方向深入,看见脚下林木莽莽,云无心而出岫,不觉神清气爽。山坪村位于塘坪村西面肇庆顶的东侧,与狮寨安乐村交界,是瑶族聚居的村落。这里的瑶族属于盘瑶,与贺州市八步区大平镇盘瑶同属一支,迁居到此已近200年,山多田少,世代种茶采茶,靠山吃山。他们随田而居,所以住得分散。茶园就在村前屋后,更多的山地是种八角。村民们率直淳朴热情好客,每次进山总有同伴因此而醉。
惦记着后背山的茶园,我们一大早就爬起来看茶取景。雾浓路湿,滑跌数跤才到得山顶,一路上遇到比我们更早的茶农,他们在湿滑的山道上来去如风,不论识与不识,见到我们总会友善地问候。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世代与山林为伍,以茶为生,世代守护着本民族的信仰与精神,使得他们的内心更加平静,人格也如大山一样,沉默得自有尊严。
山坪村的瑶族妇女
碰巧是族中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午的时候,我们在茶农家享受了一次真正的民族盛宴,村中主妇们盛装出场,还有他们的民族舞蹈令我们大饱眼福。还真别说,就地取材的食物如蜂蛹、竹笋虫蛹,这才是真正的野味呢!很多野菜也不知道叫什么,虽然茶农跟我们说了,但我们还是不懂。
傍晚,在茶农家看制茶。村主任家的老阿婆将上午摘来的鲜叶倒在簸箕里,青绿的嫩叶中,还夹杂着一些天然变异的紫色芽头,也就是紫芽茶,因为六堡茶是群体种,紫芽青芽都混杂一起,一簇簇的鲜叶,叶片饱满肥壮,直接闻着已经是一股清香了。接下来,就到了杀青的环节,在那口为杀青而特制的大锅里,茶叶散发着浓浓的茶香。
之后,将炒软的茶叶倒出簸箕里,就开始揉捻,揉捻得均匀且力道适中,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茶量庞大的时候,要做到精益求精得下好大一番功夫的,老阿婆是山坪村里有名的制茶能手,八十高龄了,揉出的茶叶条索精细均匀,烘干以后紧结如勾,所以又叫做鱼钩茶。
在他们揉茶之际,村主任拿出了前一天晚上制作的新茶,我们便迫不及待看茶冲茶了。
摆设好自带的茶具,将称好的茶放入盖碗里,就等着水开了,心情很激动,这时才真正理解什么叫猴急了——猴急实际上是喉急!
第一泡开汤,公道杯里的汤色明亮金黄,有很好的油滑感,透明无杂质。第四泡茶汤,滋味浓于第一泡。到了第九泡和第十一泡,汤色几乎没有变化,还是有很明显的胶质感,真正是瑶山香,茶味特别厚重,茶香呈现出山间草药的幽深香韵,苦后回甘很强烈,甜度足而持久,汩汩生津,口感真爽!
老茶人在分拣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