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2019-09-01王娟

文理导航 2019年27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思维能力

王娟

【摘 要】数学思维能力是从事数学活动的必备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发展学生思维的点,就是要在知识的疑难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善于设问,通过问题引领激活学生思维。

【关键词】思维能力;问题设置;文体引领

数学思维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学习被喻为“思维的体操”。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使孩子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学会自主学习数学,最终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缺乏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意识,教师教学的途径比较单一,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注比较欠缺。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学习。笔者通过朴实灵动的课堂实例,谈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及策略。

一、找准思维发展的点

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教师都应找准一两个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讨论,最终达到思维能力提升与发展的目的。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探索规律”一课,教师在执教时应先让学生寻找乘法表中蕴藏的规律,激发学生寻找规律的兴趣,并感知发现数字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依据数表找到观察的方向和角度,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讲解“数列中的规律”这一环节中,题型设计应注重多样性、层次性、挑战性,能够有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纵横有序的网络,尤其是“0,1,1,2,3,5,8,(   ),21”这个数列,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还渗透了极限思想。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对比淘气记数字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可能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相同,可能与这组数据中的任何一个数都不相同,感受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接着探讨分析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的影响。这些问题表面上显得细而碎,但却能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使其全面深刻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时,在明确了游戏规则之后,教师先让孩子们想一个数,写在纸上,并注意保密。接着介绍游戏规则:先给这个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学生口算的过程就是一次思维发展的过程。老师连续猜中学生写的数后,提出疑问:“老师是怎么猜到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已經非常活跃了,他们都在积极思考老师猜数的方法,在汇报交流中,大部分孩子都使用了“逆推”的方法,也有孩子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很自然地使学生有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的策略

1.问题引领是激活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让学生有了数学思考的欲望,也提升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于是,笔者拜读了全国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一书,这本书阐述了黄爱华老师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在探究后呈现,在分享中优化,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水平和实施水平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教师应以“问题”为引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探索规律”一课中,笔者以“大问题”引领课堂。课始,就抛给学生“你能在填好的乘法表中发现什么规律?”的问题,鼓励学生寻找、表述规律。并且在学生展示不同的规律时,让他们互相质疑:“大家能听懂我的方法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这种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推向了思维发展的高潮,学生们在质疑与解答中深度思考,获取知识,拥有成就感。在“平均数”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抛出问题:“想不想知道淘气记数字的平均水平6是怎样得到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借助统计图画一画、移一移。先独自尝试,再在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不同的方法,充分交流,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方法的多样化,也实现了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分享。

大问题,不是用一个问题来教学,而是用一个核心问题来引领课堂,给孩子们一个更大、更广的空间去思考,去探究,设计一个孩子们有想法、有话可说的问题。努力让学生形成既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力,又是走向开放、多元的,去探索未知的学习意识。所谓的开放性,就是教师实际上是把“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作为一个教育的信念来对待的。通过耐心、充满鼓励的话语以及恰当方法的促进,学生终究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提出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见解,最终大家也才可能达成多元的结果,发展每一位孩子的思维能力。

2.知识的疑难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1)鼓励学生灵活思考问题,发展多元思维。在教学“奥运开幕”(认识分)一课过程中,针对问题“当分针指向11时,分针走了多少分?”,好多孩子一时说不出来,此时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大胆说自己认识分的方法。

生1: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11大格就是55分。

生2:分针指向10时是50分,再加5就是55分。

生3:分针指向12是60分,减5就是55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但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认识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出发来进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长期影响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2)反复观察,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为直观感知,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如在“奥运开幕”(认识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直观的课件反复演示,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最后学生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即分针走一大圈是60分。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1时=60分的道理。针对疑难点的学习需要学生多次感知理解,在一遍遍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知识,突破难点。

3.设计拓展性练习,提升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俄国教育家马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会对这些知识理解得特别深,对这类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作业特别感兴趣。如,笔者在“探索规律”一课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练习:

(1)颜色的变化规律

仔细观察气球的颜色,想一想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第27个呢?

(2)摆桌椅中的规律

标准问题:

像这样摆,1张桌子可以坐几个人?4张呢?10张呢?……n张桌子可坐多少人?

变式问题:

像这样摆,n张桌子可坐多少人?

(3)感知日历中的规律

2018年是狗年,想一想2035年是什么生肖年?

又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笔者设计:计算期中考试语、数、英三科成绩的平均数;计算你们家每月用电量的平均数;计算小组同学身高的平均数等等。这类贴近生活的练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找到自己独到的解法,发散学生思维。

只有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不断质疑、追问,让师生互动更多地变成生生互动,让每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方法。

总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在每节课中去渗透、去培养,这不仅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更体现出了课堂的艺术。让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寻找新的方法、策略,让课堂中思维碰撞、智慧共享再多一些。

【参考文献】

[1]展宗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8(07)

[2]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问题设置 提升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