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迈山到世纪坛
2019-08-31尹谦
尹谦
中国传统的“乡士”概念伴随着农耕文明绵延数千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和时代的快速更新,原本聚居的村落生活和熟悉的社会关系日渐疏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乡土,走进“外面的世界”。然而,这些年来,也有一些人回归乡土,以艺术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这一方面是文人内心深处的田园情结,另一方面,更含有一种对中国社会与乡村发展的深刻思考。
左靖是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而在媒体上,更多时候他是一位艺术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多年以前,他在安徽碧山做乡村建设调研时,县文化馆负责人胡晓耕提供了一组碧山的老照片。“照片里村民在看露天电影,民兵在村口操练,篮球队在灯光球场里打球。”左靖边翻阅着照片,一边说道:“那个年代,乡村非常热闹,这些有活力的场景,是今天的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在这些照片展出的时候那些年华不再的老人互相簇拥着,去照片跟前找他们年轻时候的样子,那一刻让左靖特别感动。
今年3月底,在北京的世纪坛展览馆,左靖受邀带着他在云南景迈山乡村建设的成果,作为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的一个单元参展。景迈山在2012年入选了《中國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左靖和他的团队承担了申遗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即为景迈山及其范围内多个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展陈出版.空间利用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等工作。以普洱茶闻名天下的景迈山有着更为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一开始,左靖就把景迈山的展陈设定为“乡土教材”式的,通过展陈让村民,尤其是孩子去了解自己村寨的历史、文化,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乡村教育的功能。
在景近山上,左靖在翁基寨做了一个小型展览一“今日翁基”。展馆改建自当地布朗族民居。左靖说:“展览本身就是民居改造再利用的一个样本。在山上的这个展厅里,老人看到自己出现在视频中,会羞涩又惊喜地捂着嘴笑;小孩会翻看展册,认里面的房子、用具和植物;还有人会带自己的亲戚朋友来,指着照片说哪个是自己。其他村寨的村民也会跑来看,还问为什么只有翁基有这样的展览,我们村里什么时候会有。
一些村民去展厅看展览,会把鞋子脱掉再进去,因为改造后的地板很干净。不只是“看”,村民还会对内容提出意见。在做景迈山这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左靖非常重视村民的参与度,他说:‘某些方面应该让村民来主导,展陈的内容也要随本地的发展共同‘生长。”
世纪坛的展览结束之后,这次展陈将永久性在景迈山展示中心落户,供参观的游人了解景迈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