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遮风挡雨’
2019-08-31赵芳
赵芳
700多年前,伶仃洋上诞生过千古传诵的不朽诗篇《过零丁洋》;如今,伶仃洋上又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一港珠澳大桥。它将内地和香港澳门连接,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在这项了不起的世纪工程背后,有一位海洋人,他带领团队,每天为大桥的建设观风测海,用精准的海洋环境预报为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遮风挡雨",开创了我国重大海上隧道工程建设预报保障先河,为这座世纪工程的最终落成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就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预报保障团队的总工程师王彰贵。
港珠澳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级跨海通道。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双向6车道的沉管隧道工程,需要把33根巨型沉管一节节准确沉入海底,铺设在近50米深已经挖好的基槽中。单个标准管节长180米、宽38米、重达8万吨,排水量超过一艘中型航母,其浮运和安装成为岛隧工程的核心环节,对所在海域天气、海浪、海流等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而珠江口经常出现台风、强对流等恶劣天气,受潮流、径流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海流也复杂多变。要在大海中长距离浮运8万吨的大家伙,并在50米的海底进行精确对接,其难度好比“海底穿针”。国外专家评价其为“破世界纪录的工程,难度直逼技术极限”,更称其为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如此工程想要施工,就必须在合适的天气海浪.海流潮汐的条件下,也就是要找到同时满足几个因素叠加形成的作业保障窗口期。
据介绍,造价昂贵的8万吨沉管一旦出坞,就意味着没有退路。如果错过窗口期,遇到大风浪产生的扭力转向,会使混凝土沉管构件受到破坏,导致整根沉管报废,甚至影响航道的通畅。要完成这一“技术极限",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精准的海洋环境预报做保障。
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有能力承担该类保障任务,但经费高得惊人。
2011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勇担重任,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签订合作协议。“承担这么大工程的预报保障,我们也是第一次,预报保障的难度及复杂性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王彰贵回忆道,“对海洋预报而言,准确率达到80%属于正常。但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来说,1%的预报误差都可能导致沉管安装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把不确定的预报转变成确定的工程施T保障,这就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面对这个超级工程,王彰贵带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制了外海沉管作业窗口管理系统.外海深槽沉放对接保障系统等。为超越海浪预报02米的误差值,他们进行了技术攻关,建立了无缝隙预报技术及预报推演技术,最终解决了施工窗口临界误差的问题。“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只有先了解自然.适应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随着项项预报保障系统的建立,施工区的海洋环境对我们好像变透明了。"王彰贵激动地说,他们创造了32根管节和最终接头施I安装的预报保障“零”失误的奇迹。
参与过沉管安装的人都知道,跟船是件极辛苦的事。安装船上空间小、人员多,没有睡觉和休息的地方,累了只能在椅子上坐着或者站起来活动。几十个小时耗下来,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也受不了。但每次上船,50多岁的王彰贵总是在最艰苦.最困难压力最大的地方。一次施工30多个小时,王彰贵全程关注现场的海洋气象环境,两天一夜基本不睡觉。E15管节的安装耗时较长,经历了漫长的4天3夜,团队其他3个成员还可以轮换上阵,但王彰贵没人能代替,他说:‘预报允许有误差,但服务保障不能有偏差。
在王彰贵众多的奖牌奖杯中,他最看重的是一座特别的黄色琉璃隧道雕塑,上面刻着“赠王彰贵专家”几个字,这正是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纪念。“三萬多工作人员,受表彰的不少,但能拿到刻上名字的奖杯只有极少数,他们单位就他一人!”张亚丽为爱人感到骄傲。可王彰贵却说,那只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建设发挥一点作用。而且,荣誉只代表过去,接下来,他最重要的事情是做好团队的传承,,为年轻人铺好路,“一带一路”海上环境安全保障的任务还很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