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变与不变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

2019-08-30孙卫华曹文

求知导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美好生活

孙卫华 曹文

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全新重大判断。文章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解读主要矛盾,最后强调要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主要矛盾。

关键词:主要矛盾;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

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受到“大跃进”和反右斗争扩大化影响,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主要矛盾更改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后,1981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全新的重大判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以及世情的清醒认识,更是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指明航向。

一、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

第一,人民的“需要”不断发展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在满足温饱、全面达到小康的阶段,人们在需要更高质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同时,对安全环境、权利实现、个性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程度会越来越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二,对“不平衡不充分”的理解与把握。所谓不平衡,指的是区域间、阶层间发展差距较大,从而制约全国发展水平的提升。例如,从生产力角度来看,既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产品,又有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从区域发展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内陆和北方地区相对落后;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基尼系数一直超出0.4的国际“警戒线”;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民主政治、文化创新、生态环境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所谓不充分,主要是针对发展程度而言,我国除工业生产力较发达之外,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教育产业、文化创意与服务多元等方面还相对落后,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虽然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但此时恰恰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时期,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

第三,人民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供给”的辩证关系。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基本途径,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从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双方来看,引发主要矛盾变化的根源是人民的需要,强调人是目的,为了满足人民需要的变化,“发展”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决定“需要”,客观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决定着“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均衡性和不全面性,决定着“美好生活需要”的质量和层次提高的难度。这就更需要把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考虑发展问题,让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在更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富裕感和公平感。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任何理论思想都来自时代,来自具体的社会发展实践,新时代的“新”,反映了在这种大时代的变迁中,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中国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变迁过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时代背景下所蕴藏的必然逻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有必要辩证认识主要矛盾,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主要矛盾。

第一,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基本国情就是最大的实际,“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變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既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也是我们理解新矛盾的钥匙,更是我们化解新矛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牢牢立足的最大实际。

自从党的十三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论断以来,一直把“不发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特征,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否意味着我们从根本上超越了“不发达”的阶段呢。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制造”逐步转向“中国创造”,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再说“落后”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同样是不发达的表现,城市和乡村、东中部和西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群体和相对贫穷的人们之间,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都广泛存在失衡和欠充分的问题。总体而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绝不比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来得简单和容易,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美好生活都比物质文化生活要宽、要深、要丰富,因而也更复杂。

第二,基本路线的变与不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她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总体量变的过程,但在这个长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要逐渐发生阶段性部分质变,这次主要矛盾的调整就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结果。与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确定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相比,这次主要矛盾的转变只是个量变,而不是质变,它是人民不断发展的生活需要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的,本质上仍是供求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总矛盾的具体体现与阶段性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仍然还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来制定我们的方针与政策。

在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之后,我们始终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但根据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与完善,比如从“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逐步丰富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所以不变,是因为我们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没有完成,这个初级阶段还远没有结束;之所以变得愈发丰富和充实,是因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后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这种要求,增加目标的丰富性和明确性。总之,社会的综合发展与个人进步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不能脱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最为根本,它决定了经济建设必须是第一位的工作,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性任务。

主要矛盾的“变化”应该与“两个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结合起来,不可孤立理解,但我国社會主要矛盾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的组成部分,这次主要矛盾的调整就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结果,因此要始终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把经济发展当成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有新成就、新问题,新起点,也会有新要求、新部署,从发展方式上看,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益,转化到以技术密集型、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严格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作者简介:孙卫华(1975—),女,河北固安人,讲师;

曹文,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重点定量确定方法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巧抓主要矛盾,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
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异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