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核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9-08-30官思发李言瑞韩绍阳
官思发 李言瑞 韩绍阳
未来10-20年,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将席卷各行各业,传统企业要么涅槃重生,要么跌至价值链末端。
核工业是核能开发、利用的综合性高科技战略产业。一个国家的核工业发展水平,也集中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个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随着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过渡加快,那些原生代数字科技企业和率先用数字科技武装自己的传统企业,展现出了数倍乃至数十倍于传统企业的营收、利润和市值增长。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将席卷各行各业。传统企业要么涅槃重生,要么跌至价值链末端。
什么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活动进行升级改造,形成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业务与数字化平台孪生互补的状态,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工业企业而言,其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地对现有业务进行数字化,而是要通过数字业务转型追求新的收入流、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商业模式。
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数字经济项目的首席研究科学家Georgewestermran说,从高层次来看,数字化转型代表了企业对如何利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绩效的彻底反思。当前,对于核工业企业而言,不管是从国家政策,还是企业自身发展来看,都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核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国家政策要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下,相关部委陆续发布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以及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以及指导意见。
核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为发展我国国防事业,核工业应运而生。经过两个30年的发展,核工业为我国国防力量建设与和平利用核能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正朝着新的30年发展目标迈进,迫切需要加大信息化投入。在对我国核工业进行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将最先进的数字仿真、反应堆设计、超级计算、智能制造、高性能材料等引入核工业数字化平台,打造新的核工业产业生态圈,探索核工业服务国防与民用核能开发的新空间。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进程,提升信息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将数字核工业推向更高水平。
核工业产业链协同的重要保障。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核工业由少数几家央企为主体进行发展,产业链的主要环节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央企中,客观上为我国核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条件保障。不管是在央企内部,还是央企与其他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核工业产业链自主配套体系,但是在某些关键环节与核心零部件方面还受制于人。在我国核工业的主体企业纷纷梳理了各自在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原有的壁垒,加强核工业主体央企和央企之间、央企内部、央企和民企之间的协同创新与产业互补,早日攻克核工业产业链上的“卡脖子”问题。
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核工业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到核工业企业的发展之中,但是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核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滞后,核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核工业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深度与重视程度不够。核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求技术稳定,使得核工业体系对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认识、了解和运用不足。另外,核工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技术的研发创新中,对数字化技术赋能核工业产业发展重视不够。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缺乏重大项目支撑。核工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铀矿勘查与采冶,核燃料元件制造,核电研发、设计、建设、运营,核电装备制造,乏燃料运输与后处理等。产业链各环节上单位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视与投入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集团下属企业信息化设施老旧,不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而集团也没有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缺乏整体的数据存储管理平台。
数据基础薄弱,数据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核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科研数据和产业运行数据,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很多数据并非数字化形式存储,受数据采集技术限制,一些有用的数据很难被实时有效采集。在个别央企内部尚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业务数据标准,缺乏行业统一的数据标准。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的数据标准体系有待统一和加强互联互通。
“两化融合”水平良莠不齐,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两化融合”水平是核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数据显示,在三大核电央企集团中,获得“两化融合”贯标认证的企业分别是中广核集团10家,中核集团4家,国家电投1家(中廣核共同投资的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众多未认证的子企业的部分关键能力依然不足,标准化、流程化基础薄弱。“两化融合”总体处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过渡阶段,科研、设计、生产等核心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单项应用尚未完整覆盖,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数字化转型人才不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既懂得核工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信息素养和IT开发应用能力的人才,组成核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体系。在首席信息官(CIO)基础上,设置首席数字官,履行联系各相关职能与业务部门的职责,并做好信息化转型规划与顶层设计。需要一批软件工程师、云计算专家和产品经理、数字培训师、品牌策略师,以及数字和工作场所技术经理等。多数企业缺乏由这一系列人才共同构成的数字化转型队伍。
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
加强核工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做好核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在对核工业企业数字化发展程度进行充分摸底的基础上,对相关领域的未来趋势进行洞察和分析,提出核工业企业自身的数字化愿景与战略目标;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团队建设、场景应用及系统原型进行初步设计,探讨相关数字化业务的价值模型及成熟度;对管理架构和具体项目进行路线图设计,从战略高度对核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好顶层设计与谋划。
加强核工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项目策划,做好数字化转型的“硬”支撑。不管是核工业领域要打造的数字化铀矿山、智能采冶、智能制造、智慧院所、数字反应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程,还是机器人辅助乏燃料运输与后处理等都需要最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以策划央企集团级和国家级的重大项目为依托,让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信息基础设施与技术手段与核工业业务和重大项目融合发展,赋能核工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核工业数据采集与业务数据标准体系建设。2018年3月,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提出了大数据标准体系由七个类别的标准组成,分别为基础标准、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平台和工具标准、管理标准、安全和隐私标准、行业应用标准。核工业领域应在已有数据标准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国内的数据标准体系特点和核工业实际,建立符合我国核工业特点的数据采集与业务数据标准体系,为核工业数据自由流通提供標准支撑,为数据驱动核工业的发展奠定核心根基。
以“两化融合”与“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核工业融合发展。核工业企业应以《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为依据,促进工业能力与IT能力的集成、融合和创新,制造能力的平台化。当前迫切需要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建设为抓手,推动平台建设,促进平台间初具开放与共享,实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核工业的融合发展。
以数字化文化驱动核工业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在推动核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营造数字化文化环境,帮助相关企业制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环境与配套措施,构建核工业企业的数字化驱动的生产力,激发核工业人的创造力。通过数字化优先思维,充分发掘数字化过程的机遇;鼓励创新与合作,在核工业企业内部与外部建立探索新思想的团队氛围,促进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领域的关联;以数据驱动决策,以开放发展增加与外部网络的链接与合作意识。在核工业企业中努力形成将人员、数据和流程汇集到一起,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以数字化优先作为竞争优势的数字化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