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抗凝治疗效果探讨
2019-08-30刘皎皎薛敬东李瀚旻
刘皎皎,戴 玲,薛敬东,李瀚旻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4;3.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61)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部分患者因病情控制欠佳或生活质量较差可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躯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临床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属于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因乙型肝炎病毒侵袭肝脏导致肝损伤所致,随着病情的进展,肝功能减退及门脉高压是其失代偿时期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资料报道有极少数肝硬化患者可并发门静脉血栓(PVT),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2]。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致病原因及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但抗凝治疗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找寻导致PVT形成的相关因素并及时予以有效干预是降低PVT发生率和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3]。本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VT形成危险因素及其抗凝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50例,女36例,年龄38~75岁[(52.36±9.64)岁],病程3~12年[(6.58±2.04)年]。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中(WHO)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4]或PVT[5]明确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结合相关临床表现和各实验室检查确诊;③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所有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肝硬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②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④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药物或使用仪器等过敏者。
1.2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肌酐(CR)等相关临床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VT发生情况及抗凝治疗效果本组患者中16例并发PVT,发生率为18.60%,其中6例进行了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6G0252008,皮下注射0.4 ml/次,1次/天,疗程1个月,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其余10例未进行抗凝治疗。经抗凝治疗和未抗凝治疗患者在随访1年期间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别为3例(50.00%)和3例(3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4),两组均可自理生存。
2.2 PVT组与未PVT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两组PLT、ALB、糖尿病病史和脾脏切除史比例及门静脉主干宽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PVT组与未PVT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2.3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影响因素分析PLT计数增加及门静脉主干增厚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逐渐减少,但仍旧属于肝炎大国[6],且当病情控制欠佳时,可明显加大其转变成肝硬化可能,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根据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可知,PVT是目前临床上对于肝硬化的研究热点[7]。
结合以往临床研究和本组临床资料可知,PVT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的失代偿期,属于深部血栓阻塞性疾病的一种,好发于门静脉主干和/或累计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8]。且有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合并PVT的肝硬化患者极易出现难治性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故找寻导致PVT发生以及预防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原因及措施是目前临床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抗凝治疗和未抗凝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随访1年期间出血率的比较无差异,由此可见,抗凝治疗并不会加大肝硬化患者出血危险,符合既往研究结果[10]。另一方面,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PLT、ALB水平和门静脉主干宽度以及否存在糖尿病病史和脾脏切除史的肝硬化患者其PVT的发生率均存在差异,由此可提示,肝硬化患者其PVT的发生可能与PLT、ALB水平和门静脉主干宽度以及糖尿病和脾脏有关。相关临床研究曾报道,正常人群机体的血小板将近有30%储存于脾脏,而肝硬化患者多数存在脾脏功能亢进等现象[11],当脾脏功能过于亢进时,血小板和遭到一定的破坏,而当切除脾脏时,血小板的破坏遭到一定的阻碍则可进一步促进其数量的增长,研究显示,血液中循环活化血小板数量升高的患者其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更高,本组数据符合上述理论[12]。此外,还有研究显示,低蛋白血症与PVT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白蛋白的含量与肝脏的合成功能存在一定的联系[13],而本组数据白蛋白含量较低患者其PVT发生率较高,符合以往研究结果。当患者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患者机体内皮细胞所分泌的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可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多种凝血途径的表达,进一步加大血栓形成危险[14]。除此之外,非条件多因素L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证实血小板计数增加及门静脉主干增厚均为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血小板计数增加以及门静脉主干增厚均为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相关抗凝治疗可能不会加大其出血机率,可以适当予以治疗。但本组研究所选样本含量过小及研究时间过短,尚存在不足之处,可加大样本含量和延长研究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