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艺录

2019-08-30

老年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结字行笔李可染

王 镛

我学习书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1977年恢复高考后,书法专业开始进入美院,浙江美院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学生有朱关田、陈振濂、王冬龄等人。但不巧的是,那个时候我已经考取了中央美院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

之前,我与李可染先生从未谋面。当时我考的是山水画兼书法篆刻专业,虽然李可染先生并不是专门教授书法篆刻,但他要求我们五个学生都要多练习书法。他常讲到书法,尤其是为先生刻印时,几次登门造访,他对我讲了很多书法篆刻方面的问题,当时我都有记录。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我靠的是自觉训练和自我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寄兴云泉之外

首先,是多思考。我之前没上过书画科班,恰好养成了我独立思考的习惯。再高明的意见我也要想想是否适合我,是否适合当下阶段的我。其次,是多动笔。我知道动笔不能盲目,要有针对性,针对当下自己最薄弱的问题。第三是临摹和创作相结合,这两个方面不能分离,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小时候周围的大人也“教导”我要先临好一家一帖,但后来悟到,临摹只是个手段,其目的是认识书法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存在于各家各帖之中,需要通过比较,然后再加以分析、研究才可以做到。如果长期只临一家一帖,就没有了对比分析,也就没有了意义。在学习中,最好每一天都把临摹和创作相结合,交替进行,对待不同书体也应如此。在之后的美院教学中,我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同时不管临摹还是创作,都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进行,这样才会有效果。

卢纶《题悟真寺》

李可染先生对我的书法影响很大。在用笔上,先生行笔较慢,力度很大。他不太关注起笔、收笔的形态,而着意于行笔的过程,即行笔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和线条的质感,故点线浑厚苍拙。在结字上,多有变形,有时在行、隶之笔,并时有篆意,很注重结构的形式美感,这对我很有启发。

书、画、印三者,我从小就很喜爱,后来觉得这三者骨子里就是一回事,此长彼进,此落彼消。学习、创作,是兴之所至,应一切顺其自然。在山水画方面,我曾学习了诸多前贤,如我从小就喜欢石涛,而后来更喜欢八大,石涛虽在小品的构图上时有新意,但八大的境界更高,且笔墨洗练,造型独到。此外,除了李可染先生,我还从黄宾虹先生的作品中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示。

飞龙凤皇相追逐 玉玦環珮靡从容

呼龙耕烟种碧草 抱犊卧月归青山

有人说,篆刻是我成名最早也是成熟最早的,我比较认同。篆刻与书画相比,在掌握基本技能方面,要容易一点、快一点。因为“篆”的时候,可以反复推敲,多次设计;“刻”的时候,也可以修饰,一刀不成则用两刀。书画就不成了,当然工笔画除外。总之,篆刻进入创作之前的准备阶段会很短。油画也类似,其材料工具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比书画用时要短。所以篆刻、油画等容易早出成果,但进入创作阶段的难度并不比书画小。

猜你喜欢

结字行笔李可染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简论启功的书法教育成就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等不及的收徒
隶书“接笔”论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