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上)
2019-08-30郓城县农业农村局刁安景李潘潘季明成
文/ 郓城县农业农村局 刁安景 李潘潘 季明成
坚持“四个优先”
强化“四个跟上”
近年来,郓城县着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在政策扶持上优先考虑,在人才引进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平台建设上优先安排,集中力量培育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三年来,新增“三品一标”认证95个、注册商标258个,荣获山东名牌1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1个,山东省农产品知名商标3个,推动了农业大县向品牌强县转变。2019年“好郓来”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掀开了全县农产品品牌建设新篇章,让郓城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突出三个到位,措施保障跟上创建共需
一是规划引领落点“实”。坚持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聚集区域优势,突出粮食、畜禽、水产、果蔬、林木、食用菌等六大产业重点,制订出台了《郓城县农产品品牌(2016-2018)三年行动计划》、《郓城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5)》《郓城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规划》等9个配套实施文件,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实施路径。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三年行动,通过商标注册、质量管理、品牌培育、文化挖掘和科技创新等手段,着力推进名、优、新、特品牌培育和老品牌、老产业提档升级。
二是政策扶持力度“大”。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品牌培育、保护和宣传工作,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获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8万元;对新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山东著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当年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经营主体,在市财政奖励的基础上,县财政再分别给予同等奖励。三年来,累计发放各类奖补资金600余万元,有力激发了品牌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督导考核跟进“紧”。县政府成立品牌创建领导小组,各乡镇、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共同推动全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工商、农业、文化、科技、商务、供销等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品牌质量保证与诚信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将品牌创建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跟踪督导,月通报、季评比、年考核,严格奖惩,确保创建成效。
二、紧抓三个重点,动能转换跟上供给急需
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增“量”。三年来,全县新增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520家,达4680家,拥有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15家,市级明星社42家。培育农机、植保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120家,拥有大型农业机械设备1300台套,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95%以上。培育各类“一村一品”专业村396个,市级以上示范村23个,李集镇梁楼村获国家级示范村,南赵楼镇甄庄村、侯咽集镇八里湾村获省级示范村。瑞福晚秋梨、绿郓锦玉梨、油桃妹油桃获“齐鲁放心果”称号,李集镇黄河人家获“山东省十佳观光果园”。
二是行业龙头企业扩“容”。深入实施60强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加速提档升级。目前,全县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92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特色农业企业32家。先后引进国内知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家、项目8个,其中琦泉集团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已并网运营,汉世伟百万头生猪养殖和上海光明50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加工产业园均已开工建设。总投资2.7亿元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加快推进。全市首个农业领域PPP项目落地郓城,总投资12.5亿元,正在加快建设。
三是产业深度融合强“链”。
加快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 环型、智慧型等四种新型业态,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利益链完善“多链重构”,实现农业与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化提升圣达油用牡丹、八里湾蔬菜、自由地食用菌等精致农业建设水平,积极培育西陈庄梨花、杨集红色旅游体验基地等乡村旅游新业态,重点发挥绿禾农业、三羊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健康肉供应链建设成效显著,被评为省级标准创新平台。目前,培育“新六产”示范企业6家,优质果蔬基地面积发展到1.3万公顷,食用菌面积1300多公顷,70%以上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共享产业深度融合红利,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