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嫦娥”再奔月,缘何向“背面”

2019-08-29邱晨辉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9年8期
关键词:阿波罗嫦娥载人

邱晨辉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出发,向遥远的月球飞去,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此前,我国探月工程也曾分别实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任务,对月球进行探测。然而,中国人及其探测器目光所及之处,仅仅是月亮的正面。月球背面究竟是什么样?“嫦娥四号”将第一次“身临其境”地“触摸”它。

此前100多个人类探测器都未曾到过“背面”?

很难想象,站在地球上的人类,竟然看不到月亮的背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给出过这样一个解释: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恰好等于公转周期,且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加上被地球潮汐锁定,即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站在地球上的人类,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而背面永远也看不见。

要想看到,人类只能借助科学技术,“延伸自己的视力”。比如,研制能够飞向太空的探测器。

1959年10月7日,苏联“月球三号”探测器传回月球背面的第一张照片后,月球背面的“真容”第一次被揭开了。

月球背面这张“面孔”并不漂亮,陨石坑的数量比月球正面要多得多,布满了沟壑、峡谷和悬崖,还有几处巨大的“暗疮”。与月面的普通物质相比,月背暗斑中的物质有很大不同,这种现象似乎能够说明月球背面由于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太空里,而遭遇了大量天体的直接撞击。

1965年7月20日,苏联“探测器三号”传送回了25张画质更好的月球背面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背面有一条长数千米的链状陨石坑。

至于人类第一次与月球背面“面对面”,则发生在1968年。那是“阿波罗八号”进行载人登月任务试验时,宇航员威廉·安德斯看到的,“月球背面看起来像我在孩提时玩过的沙堆,它们全都被翻起来,没有边界,到处是一些碰撞痕和坑洞”。

從那时开始,“阿波罗十号”一直到“阿波罗十七号”的宇航员都曾看到过月球的背面。

然而,60年过去,人类已经发射了10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包括65个月球着陆器,却仅有不载人的环绕月球轨道器和载人的“阿波罗号”“看到过”月球背面。

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月球探测器能够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目前得到的有关月球背面信息,也都是通过遥感探测和所拍照片获得的。

而这,也是中国选择将“嫦娥四号”送到月球背面的一个原因:一探究竟。

把“天文台”搬到月球背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告诉记者,曾有人问他:“美国人都登月了,为什么中国还要探测月球?”

他说,过去人类探月只探测了一些局部区域,到月球背面去,就可能发现一些在月球正面没有得到的数据。比如,月球背面是个“厚脸皮”——其月壳从整体来讲比正面更厚一些,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月壳厚度不一样,众说纷纭,成为天文学界的未解之谜。

在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看来,这个“看不见”的一面,对人类认识月球甚至宇宙都十分重要,因为无论是物质成分、形貌构造,还是岩石年龄,月球背面和正面都有很大差异。针对月球背面的探测,还可以推动月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月球背面没有来自地球无线电波的干扰,是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如果能利用这一自然地形架设无线电望远镜,就好比把“天文台”搬到了月球背面。按照计划,“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后,将开展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月球的演化细节,研究宇宙起源和星球起源等;而对月表环境里的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探测,则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宇宙粒子辐射和太阳风等。

此外,“嫦娥四号”通过对着陆区地形地貌、矿物组分,巡视区浅层结构、地幔物质等进行科学探测与研究,将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对后续深空探测也有重要意义。

“嫦娥四号”,将为人类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迈出关键一步。

(选自2019年第1期《读报参考》,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阿波罗嫦娥载人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阿波罗13号与与重返月球
回望阿波罗11号
阿波罗之春
拯救阿波罗13号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