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2019-08-29马祥

科技视界 2019年1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马祥

【摘 要】文化自信是独立存在的个人积极情感的表达。文化低效是当前存在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大问题,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本文从目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出发,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改革入手,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与现实需要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探索研究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9-015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9.074

1 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是较广泛的概念,针对不同的主体而言,文化自信内涵和外延也有不同的界定、也对主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就学生这个主体来说,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的自信心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也是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的能力。也可以说文化自信是一种价值自信的集中体现,不单单体现了主体的价值观,也是主体在自身认识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文化的客观活动。

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积极认可其发展前景是坚持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也可以体现出主体的精神成熟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要渠道去传播、教育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文化自信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教育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样能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改革并在改革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院校中取得突破性成果。

2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自信意识较为淡薄

资料显示,对文化自信内涵认识不透彻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只听过文化自信一词。高等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理、工科,轻人文社科,无形中影响了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家长重数理化,轻思想教育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外部环境的无形影响使大学生逐渐认可这种观念,致使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知识的传播都受局限,最终影响文化自信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2 传统文化认同有待进一步提升

多元思潮并存,西方文化利用各种机会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占领思想高地。心智尚待成熟的大学生分辨能力还有待提升,三观还处于不断发展的关键期,极有可能不能正确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西方洋节日有战胜中国传统节日的趋势,西方洋节日传递的信息潜移默化的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3 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大家都明白,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授课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过于呆板,让学生不能跟上授课教师的节奏,睡觉、天马行空等现象时有发生,互联网科技的冲击更甚,大数据的感召力更强,电子产品给同学们带来的冲击也不易战胜。

2.4 忽视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存在已久,凸显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往往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授课过程中教师也会尝试和学生互动,但这种互动仅停留在互动本身很少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只是勉强的被动接受,扼杀了他们这个年纪应有的探究精神,甚至有时候都不能满足他们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更不要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1]。

2.5 实践教学实效性较差

思想政治课授课过程中,仅仅只是侧重于理论教学,常常忽视了实践教学,现阶段很多院校都将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为一体,缺乏统一的实践规划。如果没有教师的统一组织与指导,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会相对比较迷茫,只是将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对策

3.1 有机地整合时政教育资源

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学校也在根据自身发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充着教育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就应该紧扣学生的思想,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教育基础。选择教材内容方面,政策、国情、时政等全方位解读并将重点问题具体说明的教材应该是重点选择对象[2]。同时,授课过程中不能仅停留于书本知识讲授的层面,要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外延和格局的扩展。主题讲座、讨论会、座谈会、分享会等可以丰富授课教师授课形式,话题可以包括当前社会的发展、时政学习、社会热点、中心工作以及决策问题,将资源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建立了正确的三观。

3.2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还要承担起提出建议的义务,建议高等学校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每个时代特定的要求及时调整自身发展定位,切实把理科、工科、文科等各学科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此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还要通过教育好学生影响家长,帮助家长摒弃过去那种重理轻文的落后观念,家长会反过来再教育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学生自信水平。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文化自信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通过提升自身文化自信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

3.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扩展到对我国五千年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也可以学习历史演变中思想的演变史[3]。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对其加以弘扬和继承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例如学习过程中講求学习和思考同等重要、做人讲求胸怀宽广严格自律、传授知识时讲求倾其所有启发引导等内涵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也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3.4 坚持改革不断深入

改革的关键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现有教材的内容并进行规划填充。教材的内容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革新,使之更科学、合理、更受学生青睐。

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不可或缺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大胆尝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高校在建设强大师資队伍的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老师必须从自身开始改善,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特点着手,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以更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5 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新途径

高校应该通过学生会或者社团等渠道,进一步扩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入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互学、互助,相互提携,共同成长[4]。这样他们也才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出发展的方向,提升素质,培养行为习惯。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供了改革机遇,网络教学、多媒体授课迅速推广,能将声音、图像、文字融为一体鲜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的提高学习兴趣。

3.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知识时要有贯穿于实践的思路,指导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并能将自己融入社会。授课教师更应该注重实践课,认真做好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制定科学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指导书,使大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真假。

4 保障机制

为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落到实处,高等学校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5]。第一,落实经费保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进行实践锻炼。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问题在于教学经费,学校应给予专项资金,保障课程的开展。第二,师资能力的培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授课教师,授课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实践能力、专业水准、思想政治觉悟等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质量。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授课教师参与各种师资培训,拓展教师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不能脱离文化自信而单独存在,文化自信的指引、融入将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姜瑜.浅谈当今大学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其相应举措[J].考试周刊,2017,87:165.

[2]李超民,茹奕蓓.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学术论坛,2017,5:172-180.

[3]庞文兴.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2:49-50.

[4]白午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8:186.

[5]盛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