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肿瘤患者化疗期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研究
2019-08-29曾秀琼郑剑菁王铃
曾秀琼 郑剑菁 王铃
(福建省立医院,福州,350001)
目前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虽然此方法能够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效果,但化疗差生的不良反应较大,因此怎样改善化疗后患者的不适反应,提升预后质量成为热点。本次观察了护理干预改善化疗期肿瘤患者睡眠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化疗期肿瘤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女16例,男17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0.54±5.32)岁。观察组中女17例,男16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1.24±4.31)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化疗期间的肿瘤患者,经匹兹堡评分(PSQI)有睡眠障碍者。
1.3 排除标准 1)精神性疾病患者;2)严重传染病患者;3)严重心、脑、肾器质性疾病患者;4)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护理干预:1)经济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选择,节约开支,做好使用昂贵药物的思想工作,告知患者与家属用药目的,提升患者配合度。2)睡眠健康教育护理。针对患者开展睡眠卫生教育干预,促使患者了解睡前饮食、睡前3~4 h避免锻炼、合理作息时间等睡眠卫生知识,为其构建良好睡眠习惯,降低干扰睡眠质量的因素。3)睡眠行为与认知干预。告知患者不可在床上看电视或者阅读,不管夜间睡多久,清晨都需按时起床,同时防止白天打瞌睡,提升睡眠效率,采取个别交流、发放文字资料、定期集体讲座等模式,辅助患者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4)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建立新型护患关系,采取心理学知识技巧,全面了解心理防御特征与负性情绪,通过希望疗法、肌肉放松技术、音乐疗法等心理干预技术,辅助患者构建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了解疾病知识,提升患者信心,并且加入家庭干预,开放家庭探视,构建科学的情感支持系统,改善患者心理问题,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与自身免疫功能。4)环境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予以患者安静与舒适的就诊环境,保持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湿度与温度,交接班或者巡视病房保持动作轻柔。
表1 2组患者PSQI总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睡眠效率、目前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冷汗、头晕眼花)。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1%(心动过速1例、恶心呕吐4例、冷汗1例、头晕眼花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PSQI总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睡眠效率、目前功能、PSQI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睡眠效率、目前功能、PSQI总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睡眠属于规律、循环且复杂可逆的一种生理现象,是存储体力与恢复体力的关键途径。睡眠质量较差,容易发生个体感觉障碍、思维障碍以及行动障碍,对人们的生命质量与健康水平造成影响[1]。肿瘤化疗患者因疾病自身、外界环境、治疗方案、心理因素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促使增加儿茶酚胺量,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呈现出失眠多梦、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及烦躁多虑等临床表现,导致睡眠质量降低。肿瘤属于严重的一种应激源,不仅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形成不良情绪,还会降低患者睡眠质量。采取行为锻炼方法利于辅助缓解患者躯体症状与心理应激,并且选择音乐疗法,可将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减少的紧张心理减少,将类固醇激素水平降低,放松大脑睡眠中枢,促使患者快速进入到睡眠状态[2-3]。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03%、PSQI得分为(6.55±0.2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PSQI得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使用护理干预在化疗期肿瘤患者中与常规护理相比较获得更显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