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08-29张玉峰
张玉峰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洛阳,471000)
骨科创伤病症的患者通常伴有剧烈疼痛症状,严重时引发高血压、心率加速等并发症,给患者生命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骨科创伤患者通常会因疼痛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较差,不仅会引起各类并发症,还会影响创伤恢复以及延长住院时间。所以,针对创伤骨科患者除了创伤治疗外,还需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干预,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1]。本次主要针对骨科创伤病症的患者采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对象并实施详细分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创伤骨科病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43.3±2.5)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1.5±2.1)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方法是:1)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疼痛护理方法、疼痛评估方法、镇痛药物使用方法方面的专业化培训。2)疼痛护理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由责任护士、护士组长以及护士长组成,对疼痛护理工作进行管理。3)疼痛护理管理流程的制定:对疼痛评估方法加以落实,对疼痛咨询方式加以规范,通常情况下使用数字评分法来对患者进行疼痛级别的评分。4)环境方面的护理:为患者营造整洁、干净及舒适的病房环境,关注患者情绪,帮助患者缓解烦躁、紧张的情绪,通过护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5)体位方面的护理:通过合理体位的指导,减轻患者疼痛感,避免患者因疼痛不适体位不当造成软组织的损伤。若患者存在肢体肿胀的,可以指导患者体位呈外展中立位,从而促进血液循环的改善。6)心理方面的护理:由于骨创伤病程较长,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和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睡眠[2]。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护理效果,疼痛评分及睡眠改善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生活能够自理、疼痛明显减轻、骨创伤恢复良好,则为显效;生活无太大影响、轻微疼痛、骨创伤有所恢复,则为有效;病情无好转、疼痛加重,则为无效。疼痛评分: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VAS疼痛评分,满分是10分,患者疼痛程度随数字由低到高[3]。睡眠质量评分:对患者护理后或手术后3 d护理过程中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0分:无痛且睡眠良好。1分:轻微疼痛且睡眠无干扰。2分:疼痛较明显、干扰睡眠、需用镇痛药。3分:疼痛剧烈难忍、严重干扰睡眠、需用镇痛药。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效果分析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比较 2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疼痛有所减轻,但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护理后的睡眠改善情况比较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比较(例)
3 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大部分属于急诊入院的患者,病程较长且治愈也需要漫长的过程,期间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特别是手术后的第1天到第3天疼痛的发生率高达90%左右。在骨科创伤患者当中,疼痛不适较为常见,且大多属于急性疼痛,容易对患者睡眠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由于以往传统护理方式对于骨创伤患者不适症状以及疼痛感的缓解效果不大,特别是患者因疼痛引发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所以对骨科创伤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办法,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缓解的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加快病情的恢复[4]。
现如今,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作为目前骨科创伤疾病护理过程中一类新型的护理管理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有了很大的帮助。本次研究中,针对骨科创伤患者采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改善较明显,效果较好。并从心理上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紧张的情绪,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升,促进病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