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和睡眠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9-08-29房琨刘永生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治未病知晓率居民

房琨 刘永生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450000)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之一,同时也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以疾病为中心转换至以健康为中心的新理念。中医“治未病”主要是根据人们身体素质,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对避免疾病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1];我院为了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联合睡眠管理中的应用价值,选取135例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社区居民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68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2.12±2.85)岁。在社区健康管理实施中医“治未病”理论,且对干预前后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及生命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及评估。

1.2 研究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 本次参与研究社区居民均在中医“治未病”理论下进行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且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1.2.2 制定中医养生方案 由于中医师根据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及综合健康情况制定相应干预计划,具体如下:1)中医养生指导:根据居民体质实施相应养生指导,如亚健康阶段居民则对其进行饮食、运动及日常生活等方面指导,必要时可进行穴位按摩,继而在最大限度下帮助其改善体质及进一步提高生命质量;对于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者则通过饮食疗法、药膳处方等实施针对性干预与预防。2)辨证施治:对于存在疲劳症状、睡眠障碍及情绪障碍等高危人群应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中药干预、心理疏导及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继而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3)针灸干预:对于存在失眠居民,可在内关穴、三阴交穴、神门穴等进行针灸,主要是通过调节、抑制大脑皮质兴奋机制,达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通过朱砂外敷涌泉穴起到帮助居民进入睡眠状态的作用。4)按摩护理:过度的疲劳可导致居民出现失眠等症状,即新陈代谢较为迟钝,通过对天庭、印堂、耳廓背沟、太阳穴按摩,起到加快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利于维持营养平衡,继而达到预防失眠的作用。5)饮食干预:告知社区居民禁止饮酒、吸烟,且少食浓茶与咖啡,尤其是夜间,以免失眠,可用热牛奶代替,且在睡前泡脚,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与此同时饮食以清淡为主,勿选用油腻、辛辣及有刺激性食物,且遵守少量多餐原则,每天摄取足够的水果与粗粮。6)睡眠控制法:对于存在失眠症状居民先通过统计平均睡眠时间,再要求其每天在床上时间在平均睡眠时间之内,定时起床,即使晚上睡眠质量不佳,且限制午睡,禁止非睡眠时间上床,继而起到纠正不良睡眠习惯的作用,对提高居民睡眠质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7)环境干预:入睡前卧室保持安静,拉上窗帘,以便于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必要时可通过播放舒缓音乐更好的入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评估135例社区居民干预前后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及生命质量评分。健康知识知晓率选择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中医养生知识、高血压知识、糖尿病知识、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及血糖、血压、血脂定期检测、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照“是”与“否”等级评价[2]。采用SF-36量表评估社区居民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估内容包括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精神健康等八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值为0~100分,以得分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好[3]。

2 结果

2.1 135例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干预后居民6项健康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135例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观察 干预后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治未病”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形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丰富了治未病的理论,充分体现在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即证明预防为先、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对保证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4];主要是因为健康已成为人类的第一需求,同时也是代表着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引领人类健康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5];随着医疗保健策略的发展,临床上以治病为主导的医疗模式转换为以预防为主导,通过养生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而言,疾病的预防不仅仅是在身体上,还包括心理与社会适应等方面,通过对精神神志的调节,起到保持阴阳平衡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存在失眠居民而言,找到大脑皮质抑制与兴奋失衡点,通过对阴阳调和,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对维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临床上该理念广受青睐[6]。

表1 135例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例(%)]

表2 135例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看出135例社区居民经干预后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郭丽雯学者研究结果一致。由此说明社区健康管理中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十分必要,能够在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让其采取最佳途径与方法促使自身达到最大的健康状态,对提高身心质量具有积极作用[7-9];除此之外,还能减少影响人们健康因素,即在在丰富健康管理内容的同时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量;曾有学者研究表明:健康管理中加入中医“治未病”理论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度,继而更好的提升未病先防意识;由表1可知,干预后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干预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证实以上说法的准确性,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社区健康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与生命质量,值得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治未病知晓率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