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刷脸”在先 惩戒“在后”让公租房转租转借销声匿迹

2019-08-29何玲

中国信用 2019年8期
关键词:刷脸保障性住户

◎文/本刊记者 何玲

“推销的、发小广告的、中介带看房的都进不来了,我们这也像个‘高档小区’了。”64岁的北京市民梁新维女士住在丰台区梅市口阅园四区的一套一居室里,这是一套公租房。去年底,小区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这让梁女士感觉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人脸识别系统是去年年底北京市为防止公租房转租、转借行为立起的“防火墙”。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市的一些公租房小区试点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技防手段能防止公租房的转租转借,也能保证小区安全,杜绝外来无关人员进入小区。

记者从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获悉,截至目前,北京保障性住房中心公租房里的人脸识别系统陆续启动运行,13个项目的公租房居民实现“刷脸”回家。预计到今年10月底,59个市级公租房小区将全部启用人脸识别系统。

“人防”+“技防”为转租转借筑起防火墙

去年10月,北京市丰台区阅园四区查处了一起违规转租公租房的行为。当时,住在该小区2号楼1单元的承租人马某某,把自己的公租房外租出去,每月的房租约为4500元。而他承租的公租房租金,每月仅为1900余元。

“很多市民还在排队等房源,却有人违规转租,特别让人气愤。”尹邦昊是北京市公租房管理服务中心阅园四区项目管理处主管,他说,从去年11月开始,小区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转租情况已经基本消失。

公租房属于保障性住房,是指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进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出租的保障性住房。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推出公租房的目的是解决无房居住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马某某并非个案。近年来,因公租房做起“投机倒把”生意的人不在少数。此前有媒报道,北京的石景山区京原家园、朝阳区双桥家园和马泉营家园公租房都存在公租房违法使用的行为。更有甚者,直接把公租房打造成民宿,做起了日租房的生意。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公租房是北京市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众多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住所。违规转租的现象,破坏了社会公平。

记者注意到,北京市住建委2018年11月30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租赁住房转租、转借行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到,公租房产权单位应尽快实现使用监督管理方式由“人防”向“人防”+“技防”转变。

据了解,此次北京市推出的公租房人脸识别系统分为三种类型:独立管理的公租房小区在出入口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身份验证和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防止尾随进入社区;非独立管理的公租房社区则在单元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与原有对讲门禁系统集成,确保公租房住户可以便捷地出入;对于在同一单元内不能独立管理的房源,会采用指纹锁设备进行管理。据悉,到目前为止,三种类型的识别系统都已在公租房小区中应用。

全面采用人脸识别采集13万余条面部信息

燕保银地家园的居民张雨散步归来,恰好赶上人脸识别系统启用。张雨走到闸机前,人脸识别摄像头拍下她的头像,经系统识别确认为本小区住户后,闸机门打开放行,整个过程仅约一秒钟。

据介绍,人脸识别系统基于大数据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将对进入小区的人员与已采集的租户人脸特征信息进行比对,以判断和分析进出人员是否为正常住户以及同住人员。通过与小区或者单元楼门禁的结合,人脸识别系统可实现每个出入人员都有迹可循。

记者在系统后台看到,可以设置的提醒包括欠租、跟随、久未出现、重点租户、特殊关注、陌生人、外来车辆等几类,每类提醒还可下设具体情况,如重点租户提醒可以设置房屋质量问题、租户违规搭建、改变房屋结构等情况。“发生提醒规则中设置的情况,系统会在后台进行窗口弹出或者闪烁,反馈给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后,会不会带来朋友串门难进门的现象?据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信息中心主任单振宇介绍,对于亲友等访客,可通过刷身份证等方式登记身份信息进入小区。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公租房群众的日常生活,对于固定服务于某一个片区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工作人员也可申请面部录入信息。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59个投入运营的公租房项目已完成人脸识别全覆盖,6.9万余条承租人信息以及6.4万余条同住人信息共计13万余条采集完毕。“已办理入住的租户全部完成采集,少量后登记的同住人,后续也会陆续完成采集。”单振宇说。

如此大量的个人信息,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单振宇介绍,系统采集的住户个人信息、头像信息等,会保存在系统后台。住户在小区闸机前“刷脸”时,仅会显示其头像和姓名,不会显示住址等更多信息。此外,中心也会通过技术手段,防止住户信息泄露。对于退租、搬走的住户,各小区项目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会在办完手续后,从系统内把个人信息删除。

违规记入不良信息档案对相关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2018年9月29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通报了两其公租房转租行为:燕保·双桥家园5-2-508号房屋,承租人张XX,其妻迟XX,一家三口承租,申请人户籍为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房屋于2016年9月5日起租。产权单位通过日常排查,已经发现该家庭存在一定转租公租房违规行为;燕保·京原家园7-1601号房屋,承租人田X,于2013年2月25日起租。产权单位于今年8月21日、9月18日进行入户检查过程中,发现屋内有非承租人居住,随即清走了居住人员,并正式通知田X解除合同。

针对以上两户违规使用公租房家庭,东城区和石景山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依规取消保障资格,且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性住房,计入不良信用档案。

对于转租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外界一些人看来,相比此前的违法所得,“取消保障资格”的处罚力度还是有点小。业内人士表示,在北京一套1700元月租金的公租房可以被中介以4900元翻倍转租出去,这样一年能挣3.84万元,相比取消保障资格,这些违规人员还是“收益颇丰”。

“在优化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惩戒力度,提高违规转租、骗租的违法成本。”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康俊亮建议,可以尝试信用联合惩戒的方式。以往单部门处罚措施有限、力度不大,多部门联合惩戒才能提高威慑力。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公开曝光两起违规转租公租房案例后,北京市在《通知》中增加了“进一步加大检查指导和联合惩戒力度”条文。《通知》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各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制度,有关转租、转借等违法违规使用公租房的信息,按照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移送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相关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北京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严厉打击占用公共资源牟利行为,把房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给予更为严厉的处罚,对违规家庭绝不姑息。”

“刷脸”在先,惩戒“在后”,围堵转租转借公租房行为已经形成了一张“密”网。希望,企图牟利的人能有所忌惮,让每一个都符合公租房资格的人都能安于所居、乐于所居。

自去年年底以来,北京保障房中心公租房里的人脸识别系统陆续启动运行,截至目前,保障房中心持有的13个项目的公租房居民实现“刷脸”回家。图为北京市丰台区阅园四区公租房居民实现“刷脸”回家

猜你喜欢

刷脸保障性住户
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分析及其建议
装备保障性企业财务转型建设的思考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简单的高招
印度给牛“刷脸”防宰杀
射频感应电子门锁
家庭装修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