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信息化的建立与应用的重要性
2019-08-29金兆旺叶金正
金兆旺 ,叶金正
(1.台州市绿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2.台州市黄岩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浙江 台州 318020)
污染源普查作为一项重要的环保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通过建立污染源头排放物质的信息数据库和数据统计平台,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环保监管调查科学技术的升级,人们开始利用现代化的检测设备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连接的形式,实时监控污染源排放物的数量,并以大数据云储存的方式进行数据管理。这样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和信息化水平,从而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污染源普查包含的对象、范围和内容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生产生活中有污染源排放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运输等移动污染源以及其他污染源。普查信息内容包含普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污染源种类和来源、污染源生产和排放情况、污染源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等[1]。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环境污染源普查范围
2 我国污染源普查数据信息化的建设现状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规模也快速扩大。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各类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企业重组,逐步淘汰了一批粗放式发展、污染严重的企业,生态环保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环保普查工作是一项持续性的艰巨工作,受传统普法工作的限制,执行工作会受到人文因素影响,使得权力执行不到位,同时监控技术限制使得监督效果不能得到保障,导致普查工作出现执行难、钻空子的问题。即使安装了自动监控设备,获得相关污染物排放数值并上传到信息化平台,环境监测人员的操作不达标和企业暗箱操作仍然会使得监测数据可能不符合实际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普查制度,制度详细介绍了普查目的、普查方法和普查的具体范围。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设在生态环境部,负责污染源普查日常工作。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协调落实相关工作。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定和要求,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对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本区域普查工作。重点排污单位应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排放标准及排污许可证管理等相关要求开展监测,如实填报普查年度监测结果。各类污染源普查调查对象和填报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填报工作。通过层层落实,最终顺利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工作任务,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数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的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3 污染源普查数据信息化的意义
污染源数据信息化是打破传统环境监管随机性、突发性的有力措施之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实现24 h全天候污染源排放数值的监控,通过传感器上传到大数据云平台进行信息记录。执法有理有据,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让企业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遵守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之路。其意义具体如下。
3.1 有助于提高环境执法的及时性,降低执法人员的监管难度
传统的环境普查数据统计,需要执法人员亲自到企业排污源进行提取抽样,并在实验室中利用专业设备对样品进行检测,耗时耗力,监管效率低下,效果也会受到企业暗中操作影响而难以保证。
如今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进行污染源自动化监控,建立互联网+环保大数据系统平台,执法人员只需要手持终端APP系统,通过指定区域的污染源监控感知设备就能获取最新的污染物排放数值。这样提高了监管的真实性,让执法人员在不受企业干扰的情况下轻松了解其排污信息,让环保执法简单高效[2]。
3.2 有助于环境行政执法的全面化和监管过程的持续化
环境监测数据涵盖领域广阔,分类繁杂,传统的人工监管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逐项抽样分析,而环境保护是持续性的过程,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实验室经过漫长程序得出的污染排放数值可能不具备实效性。
不同的环境监测领域,其污染物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人工监管很难做到全覆盖。因为监管技术和污染源分析设备的限制,诸多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环境监测产生漏洞。而污染源普查利用各种先进的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能够消除人工监测随机抽样的弊端,通过全时段、全天候、全过程的污染源监控,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达到全面监管不留死角、科学执法不留漏洞之目的。
3.3 有助于环保执法的精确化和科学化
数据信息化的作用就在于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污染物排放量分析规律,顺藤摸瓜,在污染区域内根据污染排放数据分析来精准锁定超标排放企业,并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种类、浓度等要求企业制定节能减排方案,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帮助企业完成整改,如图1所示。
图1 污染源普查数据信息化平台系统功能流程
在后续的跟踪监管中,执法人员只需要通过数据信息化平台中整改前后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就能准确判断企业执行环保方案的阶段,为后续执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4 加强污染源普查数据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策略
首先,数据采集要体现大数据海量信息收集的特点,注重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和前后时间的连贯性。大数据信息化建设要能够利用现代采集技术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和跨度长的特点,将数据以纵向的时间比较和横向的排放量数值对比来反映其过去、现在的污染情况,为未来的治理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帮助执法者为违法涉污企业制定合乎现实的整改方案。人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其次,要注意对数据的全方位运用。环境保护是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生态环境部门要分析排污数据,结合社会生产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充分利用环保普查数据来指导经济建设,通过环保数据与地区GDP、人均收入的关联性运算,让企业有步骤、有规划地推进生产改革,实现节能减排,维护地区经济平稳运行[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从源头抓起,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再次,生态环境部门要做好污染物数据监控的运维保障。如今,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自动监测工具实现污染源无人监测,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数据的全时段接收。但是,污染源普查数据可能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例如,受大风、大雨影响,自动监测工具可能出现位置偏移,风吹日晒会导致自动监测工具老化,人为破坏自动监控设备。因此,执法人员需要不定期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保证数据采集的连续性。
最后,要利用大数据运算理论作指导,加强对普查数据的校对核查。人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严谨工作态度,从源头做好环境监测,为制定科学的环保政策提供精准可靠的原始数据,这是普查工作的首要目标。生态环境部门要大力培养普查人员的数据校对核查能力,实行三级数据审核制度,规定具体校核职责和任务。一级校核人员负责利用信息平台检查数据是否真实,剔除垃圾数据,补充遗漏数据。二级校核人员主要负责对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大数据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判断涉污企业是否有效执行相关环保措施。三级校核人员主要根据数据分析报告,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策略,依法对涉污企业进行处置[4]。
5 结语
污染源普查是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基本途径,而污染源普查数据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我国环境执法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数据信息化建设已经日趋成熟,人们要利用大数据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具备大数据硬件开发能力,因此要大力培养大数据分析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