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辖:曾经不能说的国家秘密
2019-08-29□京潮
□ 京 潮
只有4人知情的国家机密
重庆,别称山城。1997年成为直辖市,其实是一种“回归”,因为历史上重庆曾两次“直辖”:国民政府时期,重庆为陪都,也是特别市(后改为行政院院辖市),同时也称为“直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1954年,重庆先为中央直辖市,后改为西南行政大区直辖市,并入四川省。1983年,重庆还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并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
1996年4月,蒲海清作为中共四川省委常务副书记,在北京向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汇报党建工作。胡锦涛表示,中央正考虑设立重庆直辖市。这是时年55岁的蒲海清第一次明确得到“重庆直辖”的信息,他被要求暂时保密。
保密,一直是重庆直辖筹备工作组中的严格要求。事实上,相关的调查论证工作在此前两年已秘密展开。
孙秀东,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当年重庆直辖方案起草者之一,他后来回忆:“当初对重庆进行直辖调研,连我们部长都不知情。”
1994年,38岁的孙秀东还只是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审核处副处长。这年秋天,时任国务委员李贵鲜突然向时任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借”人,孙秀东就这样被借调到国务院,参与一项秘密任务。孙秀东被告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小组,论证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可能性,他要参与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起草方案。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十分敏感,该调查当时被视为国家机密,包括孙秀东在内,只有4人知情。为此,当时孙秀东到四川、重庆调研,都是以检查民政、人事工作为名,暗中从事相关走访考察。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避免类似“三峡省”那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1984年,为了配合三峡工程,筹建“三峡省”提上日程。“三峡省”位于长江中上干流域及大巴山和七曜山、武陵山之间,地处四川省东部(现为重庆市东部)、湖北省西部,南与湘、黔毗邻,北与陕西接壤。长江横贯其间,流经15个县市。按照规划,川鄂两省凡有移民的地区,划归“三峡省”政府管辖。“三峡省”的“省会”预定为宜昌市,总面积为8421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759.65万人。
不过,1985年,希望三峡工程进一步论证的声音一再响起。由此,“三峡省筹备组”也于第二年5月撤销。
因此,为汲取经验教训,重庆设立直辖市的调研筹备一直在高度保密中进行。
管辖范围的四套方案之争
事实上,中央考虑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四川省人口过多,1.1亿多人,相当于英国和法国的人口总和;面积大,有57万平方公里,管辖23个地级行政区、221个县级行政区,是中国管辖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单位最多的省。其次,是为了便于三峡工程建设的统筹管理。再者,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成立直辖市可以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关于重庆直辖市管辖范围,中央先后共提出了四个方案:
最初的设计方案是以三峡库区为中心设立一个一级政区,把湖北宜昌、四川万县(今万州)等沿江城市整合在一起。后来一商量,觉得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多,中间管理层次没有解决,没有走出原“三峡省”的思路,不符合精简、效能的原则,只好放弃。
第二个方案,是在原来重庆计划单列市的基础上,直接升级成一个直辖市。“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也不会触动各方利益。”但这个方案不仅解决不了四川人口过多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三峡移民问题。
第三个方案,在现在重庆直辖市的格局上,再加上四川的达县(今达州)、广安。
第四个方案,就是现行的重庆市区划,只包括重庆、万县(今万州)、涪陵和黔江。
经过进一步筛选淘汰,最终的选择集中在后两个方案上。
1996年6月26日下午,在李鹏办公室就管辖方案展开了讨论。当时,谢世杰(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宋宝瑞(时任四川省长)提出了大方案,建议把广安、南充、达川都纳入重庆直辖市范围。中央不同意。李鹏给出的理由是“小马拉不动大车”,不合适。
经过讨论,李鹏最终作结论,意思是就按照现在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和老重庆市组建成立重庆直辖市。因为要成立重庆市直辖筹备领导小组,暂时不把涪陵、黔江、万县直接纳入,而是交给重庆代管。
总的来说,中央最后确定的方案,从当时来说,是最好、最可行的一个方案。适合重庆的发展,也带动了民族地区和三峡库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重庆直辖的历史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调研工作高度保密,且非常低调,但泄密还是发生了。
1996年春天,香港的报纸发布了一个消息——内地准备设立重庆直辖市,连区划示意图都刊登了出来。“跟后来公布的一致。”孙秀东回忆,这让调研小组的工作一度很被动,不久,泄密事件水落石出,原来是某地方报纸的负责人违反纪律走漏了消息。该负责人因此受到处分。
庆幸的是,泄密事件基本上未影响重庆直辖的进程,调研论证工作完成后,1996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了重庆市改为直辖市的方案。
随后,筹备组建重庆直辖市的工作开始。是年9月,蒲海清调任重庆市代市长,万县、涪陵和黔江开始交由重庆市代管。
1997年2月,重庆设立直辖市已是万事俱备,李鹏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出《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国务委员李贵鲜在阐释这份议案时,总结出重庆直辖的三大作用,除了统一规划、安排、管理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还包括减轻四川省人口过多和行政区域过大的发展压力,以及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和辐射作用,带动西部发展。
1997年3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最后一天。下午3时50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乔石宣布,开始投票表决《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
当时,现场有36名代表来自重庆,属于四川团成员。男代表们都特意换上红色的领带。
3时52分,会场内2000多名代表按动表决器。表决前夜,来自重庆的代表袁昌玉和同屋代表赵春梅都睡不着,反复提醒对方表决时不要按错键。“如果一激动按错了,差一两票通不过,会遗憾一辈子。”袁昌玉说,两人谈论重庆的话题,一夜未眠。
3时54分,会场大屏幕显示出投票结果:2720人出席,其中2403票赞成,148票反对,133票弃权,36人未按键。乔石宣布:“通过。”
三座大山和“三最”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但此时,在蒲海清看来,重庆还像个“大县城”。缺乏活力,交通拥堵,城市环境差。商场晚上七八点就熄灯关门。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激发市民热情。1997年春节,蒲海清特意带着主城区的书记、区长上街查卫生,捡垃圾,让他们上电视向公众承诺,解决“脏乱差”现象,并请电视台监督。重庆市政府还采纳建议,决定拆掉人民大礼堂的围墙,建设人民广场。
由于财力紧张,政府还号召市民捐款,甚至“有孩子捐出了压岁钱”。蒲海清回忆,政府最后一共收到捐款近千万元。1997年重庆直辖市挂牌前,占地2.3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用两个月时间建成。广场一侧专门树立纪念碑,记录这段历史,并刻下捐款超过千元的市民名单。
不过,重庆的挑战还不仅仅是城市环境。当时,40万下岗职工、103万移民、300万贫困人口,这在直辖伊始,被称为重庆发展道路上必须翻越的三座大山。而相比之下,1996年,三大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比重庆高5倍、3倍、2.9倍。与它们相比,重庆有“三最”——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穷。
解放思想、加强改革,成了重庆最大的对策。此后,重庆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直辖之初,重庆的高速公路不到90公里,如今已超过1000公里。1997年,从重庆最边远的县城出发,两天才能到达市区,现在不超过8小时。
“如果不直辖,重庆也会发展,但肯定不如现在。”渝中区居民小泽形容,重庆现在很“洋气”,他跟别人提起家乡,比以前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