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扬长避短的用人之道

2019-08-29吴继金

中外文摘 2019年16期
关键词:王稼祥许世友胶东

□ 吴继金

一、用人之长

三国时期名臣诸葛亮曾说过:“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之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之争功矣。”毛泽东常常因事择人,因人成事,用人之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干部的长处,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周恩来长于外交和谈判,是公认的杰出外交家和谈判大师。美国来华调处国共关系的马歇尔不胜感慨地说:周恩来将军是我遇到的最能干的谈判者。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认为,周恩来是一位镇定自若、才能过人的谈判家。而美国总统尼克松更是深有体会地说:周恩来是政治斗士,也是高明的调停者。毛泽东让周恩来长期主持统战和外交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周恩来就是中共中央外事方面的领导人,西安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北平军调、南京记者招待会,处处都留下了周恩来舌战群儒、折冲千里的形象,也留下了共产党外交斗争的辉煌战绩。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又是共和国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部长,直接领导外交工作长达26年之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奠基者。他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大展风采,为新中国的外交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地位和尊严。

二、容人之短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蜀国重臣法正很有才干,直言善谏,但有个毛病,常常意气用事,并计较个人恩怨。有人建议诸葛亮奏报刘备,“抑其威福”。然而,诸葛亮则从大局出发,认为法正恰如羽翼一样辅佐刘备,不必因小过而束缚其施展才干。毛泽东在《资治通鉴》中读到此事,批注说:“观人观大节,略小故。”其实,延安时期,毛泽东还向萧军说过类似的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自然的道理,领导者必须深刻地懂得这一点。1975年,毛泽东再次批示强调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

一代名将许世友战功卓著,但也有明显的缺点,性格刚烈、脾气暴躁。长征到了陕北后,在红军中开展了批判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开始时,有扩大化的倾向,使原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受到了牵连。原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许世友是张国焘的部下,对清算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认识不清,对存在的扩大化斗争倾向十分不满,以致酿成结伴出走事件。许世友回忆说,对反对分裂主义斗争,一些同志包括自己在内还认识不清。毛泽东微笑着拉着他的手,坐下来同他促膝谈心。毛泽东爽朗地告诉许世友:张国焘是党中央派到四方面军去的,他的错误,应当由他自己和党中央负责,与你们这些同志没有关系。相见之后,毛泽东了解了许世友骂他恨他的思想动机和由来,解开了误会,沟通了思想,融洽了情感,非但没有治许世友的罪,还成了知心朋友。从此,许世友成为毛泽东麾下得力干将,一生忠于毛主席,至死不渝。抗战初期,胶东地区日寇、伪军、土匪犬牙交错,有枪就是草头王,大大小小的“司令”有七十多个,严重地阻碍着胶东抗日局面的开展。毛泽东决然点将,命许世友横刀齐鲁,打开胶东局面。许世友一踏上胶东土地就说:“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许世友以他独有的威猛凌厉,迅速荡平了胶东。不久,胶东大地上只剩下一个“司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许世友。

1945年党在延安召开“七大”时,毛泽东就提议把几位犯了严重“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同志,包括当时的王明选进中央委员会。毛泽东说:他们的错误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犯的,特别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像一片汪洋大海,而中国还没有什么小资产阶级政党,他们之中革命的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然也把他们的思想情绪带了进来,这是不足为怪的。现在经过整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已经把是非看清楚了,就不应当太着重个人的责任。到了中央委员会正式选举的那天,代表投票后,大会宣布:唱票时可以自由活动,可是毛泽东不走,坐在台上听唱票,一直等到快唱完了,王明的票过了半数,他才放心地走了。毛泽东后来说,如果王明选不上,大家心中都会不安的,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

王稼祥与王明、博古等人同属留苏学生,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也犯过“左”倾错误。在“七大”中央委员会选举中,王稼祥因为没有得到半数选票而落选。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吃惊。为了增强党内团结,他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前,专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力荐王稼祥。为了帮助代表团成员了解王稼祥,在“七大”第二十次会议上,毛泽东向全体代表做了《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的讲话,在第二部分专门向全体代表历数了王稼祥的主要功绩。毛泽东讲了许多“大家不知道的,是中央内部的事”。毛泽东的讲话无疑是对王稼祥历史功绩的肯定,也是对王稼祥恰如其分的宣传,这加深了代表们对王稼祥的了解。大会进行了候补中央委员的投票,王稼祥以第二高票当选。杨尚昆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帮助稼祥同志‘竞选’。”

三、扬长避短

“房谋杜断”在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善于用人,而且善于合理地搭配。据《资政通鉴》193卷中记载:房玄龄通晓政理,又有文才,昼夜操劳,唯恐偶有差池。他在制定安邦治国的策略时,能够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他却不善于整理自己的想法和建设,以致于他提出的很多高明的谋略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唐太宗每次与房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而杜如晦虽不善想事,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作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情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他俩一个善于谋划,一个善于决断。唐太宗深知两人的所长与所短,并且发现他们在智能上的互补性,将两人有效地搭配起来,各尽其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唐太宗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毛泽东不仅知人之短,并善于补人之短。毛泽东能正视其短,区别对待,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短”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对不影响长处发挥的短,他往往不去苛求;对那些长处与短处相伴而生且有一定影响者,则大胆使用其长,同时帮助克服其短;对那些短处有明显的危害者,则首先帮助其克服缺点,在此基础上,再将其安排到能发挥长处的位置上。与此同时,毛泽东在用人时,还能使人的长短各得其所。比如,在战争年代,有些人指挥作战水平不高,但在后勤方面却有较高的水平,毛泽东便及时将这些人调离作战岗位,让他们从事后勤工作。他挑选了许多军事干部从事政治工作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说:“荷花虽好也要有绿叶扶持。一根篱笆要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他补人之短的基本方法就是“巧点鸳鸯谱”,组织最佳的人才结构。

林彪长于打仗,但性格内向、怪癖,不大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加上他平时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别人颇难同他共事。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同各届党代表、政委搞不好关系。而罗荣桓是一位优秀的政工干部,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在非原则问题上的灵活性。毛泽东将政治上很强,善于做人的工作的罗荣桓长期与林彪“搭档”,从井冈山到太行山,从黑龙江到海南岛,所向披靡。刘伯承的领导风格是“举轻若重”意为谨慎、周全,万无一失;而邓小平是“举重若轻”意为大刀阔斧,敢为冒险。毛泽东把这两位风格各异的人放在一起。使其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宋任穷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说:“在战争年代,他和刘伯承同志,一个政委,一个司令员,十余年里一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工作非常协调,堪称合作的模范。”李德生回忆说: “他们珠联璧合,运筹帷幄,叱咤风云,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活剧。”

猜你喜欢

王稼祥许世友胶东
毛泽东对王稼祥的倚重和关怀
胶东面塑——花饽饽
王稼祥和朱仲丽:“戒掉烟才同意结婚”
许世友拒绝与第二任妻子复婚
许世友五跪慈母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
许世友参军记
王稼祥在长征中
王稼祥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