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央公园的建设及发展方向研究
2019-08-28陆伟宏LUWeihong
■ 陆伟宏 LU Weihong
1 城市中央公园的发展历程
1.1 城市中央公园的起源
中央公园是城市公园中综合性最高的一类,而近代城市公园的建设则发端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1843年,英国伯肯海德公园(图1)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随后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建成开放后随即对现代公园的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美的城市公园运动。由此城市公园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亲近自然成为城市中央公园发展的主导思想。
1.2 我国城市中央公园的发展趋势
上海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建设城市公园,有外滩公园、黄浦公园等。世纪之交时,上海浦东建立了中央公园,2000年后更名为世纪公园(图2)。此后,在上海的城市核心板块相继出现中央公园类型的大型绿地,开放于2001年的延中绿地(图3)虽未被命名为中央公园,但无论从体量还是实际功能上分析,都已承担了中央公园的作用。
国内从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起,开始大量建设园博园类型公园,这类公园由于其大体量、高规格,在展期后一般会成为区域的中心公园,西安世界园艺博览园(图4)是园博型公园的一个高潮点,在承办园艺展览的同时,推动了浐灞新区的建设,此后,更多省级园博会的开展也遵循这个思路。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倡导建设园林城市,城市各类公园绿地建设如火如荼。后来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等宜居标准的出现,也让决策者与设计师开始重视生态自然化的公园绿地对于城市环境的提升作用。如今城市居民对返璞归真的生态绿地需求日渐增长,加之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等理念的提出,促使中央公园成为新区建设的绿芯与先导。
2 中央公园的价值与意义
2.1 形成特点
使用率与认同度高的现代化中央公园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位置处于发育成熟的城市腹地或新区的核心地带,周边开发类型完善,商住区域较普遍,具有便捷可达的交通系统;体量具有优势,一般以中大型为主;以人工建造为主,伴有地形、水景、林地等丰富的景观类型。
图1 伦敦海德公园
图2 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图3 上海延中绿地
图4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园
2.2 中央公园在现代城市中的价值
2.2.1 提供城市社交空间
中央公园是整体绿地系统的中心环节,作为重要板块,它可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点、线、面关系,调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合疏密程度。另外,中央公园在城市用地极为紧张的当代社会,提供了最具大众意义的活动交流场所,对于具有广泛联系的城市而言,它亦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场所。
2.2.2 优化城市景观形象
自发形成的城市具有相当多的鲜明特征,地形地貌、气候影响、人文投射等,参与到城市形象建设的远远不止表面所见。由于中央公园的门户效应,它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因而巧妙展现城市特色成为中央公园的精神价值,如能很好地表达城市内涵,它将能有效提升城市居民的归属感,满足旅游者的探求心理。
2.2.3 传达城市生态品质
城市公园与城市功能区之间具有互相渗透的特点,因此,应将绿色风景廊道引入城区,以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绿地强调植物类型的丰富多样,融入现代开放的种植形态,把握植物层次关系,营造可持续的成长型景观。另外,通过生态排水、雨水回收净化、透水地坪等设施,进一步强化了公园的生态品质。
2.3 中央公园的城市影响
2.3.1 互动交流功能
中央公园作为自然化的户外开放空间,是形成城市人群集聚的重要场所。因此,中央公园应当具备开敞的视野环境与丰富的活动可能,架设城市人群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
2.3.2 文化教育功能
中央公园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可为区域树立新的地标,充满自然气息的绿地亦迎合了都市人向往自然的生活追求,而文化场所与活动场地的融合,引领了新潮流的生活方式。
2.3.3 防灾避险功能
一般来说,中央公园拥有广阔的地面空间与集中的地下空间,对于城市疏散、防灾避险来说是非常合适的场所。气候环境变化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城市空间规划中对于防灾预留用地的考虑更加完善具体,毫无疑问,城市大型公园在此发挥了强大作用。
3 多类型中央公园实例探讨
3.1 郑州龙湖绿地——中央湖体型
郑州龙湖共生生态绿地(图5)位于郑东新区CBD,秉承黑川纪章共生城市规划概念,以包含新陈代谢城市、环形城市、生态城市、共生城市等部分的共生思想为基本,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态交错带的设计理念,突出城市海绵的特色,打造集市民休闲、生态调蓄、运动康体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综合城市绿地。
图5 郑州龙湖绿地总体鸟瞰图
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绿地与周边城市用地穿插,在区域层面实现湖体与城市的嵌套渗透:结合商业用地建设休闲娱乐为主的商业公园;结合居住用地建设运动健身为主的体育公园;结合进出水口建设水体净化为主的湿地公园。场地建设紧密结合周边城市用地性质,以期实现空间功能的使用最大化,达到城市功能的复合利用。
环龙湖圈绿地在龙湖周边形成不同功能公园(图6):科普展示教育性的北湖湿地公园;集会与艺术交流的西商业公园;水街生活风情的东商业公园;自然原生循环的北运河公园等。多元功能设置在凸显生态功能的同时,融入市民参与体验,营造休闲娱乐观光、市民健身运动、生态调蓄净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场地功能多样的复合型城市绿地。
龙湖湖滨绿地如翡翠项链,通过湖滨散步道的联系(图7),将龙湖周围八个绿色开放空间连为一体,形成龙湖片区核心的“市绿肺”,营造城绿共生,水绿共生的景观格局。
3.2 郑州双鹤湖中央公园——园博建设型
双鹤湖中央公园项目(图8)建设源起于园博会的开展,它是第十一届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的B园区,位于郑州航空港,在承担区级综合性公园绿地的同时,兼顾园林博览会的展览功能,公园在展后作为综合性开放公园服务于市民。
双鹤湖中央公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河南最珍贵的文物莲鹤方壶,公园以“鹤”为核心设计理念,以绿色生态、科技智慧为主题,创新演绎大尺度中轴对称式中原园林,利用虚实结合的轴线关系与开放式的界面,营造了一个充满气势,又极具景观都市主义气质的现代城市公园。
整体布局考虑到展览流线的便捷组织与地域文化的沉厚壮阔,采用构成上的均衡与对称,却又避免了传统中轴线格局的呆板印象;区块规划整合硬朗,而水陆结合的流畅曲线又不失典雅与优美。分区设计中,将中原的地貌形态抽象为景观语言,水与城市的肌理诠释着城市与水的相互依存;园与丘的肌理向人们介绍着特有的丘陵土塬;花与田的肌理在视觉上模拟旷野的阡陌纵横。
图6 功能分区图
双鹤湖中央公园狭长带状的场地形态,使得公园与城市接触界面较广,出于开放、功能与管理需求的考虑,采取开放式与引导式两种界面控制方式,贯通的视线与景廊将公园引入城市,城市导入公园,共同形成开合有致、城园交织的界面风格,形成向市民打开的城市绿地。
3.3 昆明巫家坝片区中央公园——新城建设型
公园地处昆明腹地,位于主城、空港、呈贡三个发展区域的几何中心,将交通区位、人才优势、生态导向、发展战略四大要素统筹与此,是昆明以景促城的践行者。巫家坝片区中央公园(图9)位于巫家坝核心区东侧,总占地面积338hm2。这里是城市重要开发区域,内部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已形成官渡森林公园,有一定的亲水休闲空间。同时也存在边界多样化、缺乏有效贯通等挑战。
一方面,设计将都市功能与中央水岸特征结合,注重与周边城市板块的呼应,衔接城市重要轴线廊道,形成视觉通廊;另一方面,通过桥梁、道路、码头的衔接贯通,缝合起割裂分散的空间,促进公园开放空间与城市活动耦合,绿地空间合理定位节点功能,满足多层次的活动需求。
同时引入城市创意空间(图10),激发区域活力,架设城市与人群的互动桥梁。运用“森、谷、花、云”等肌理,融入官渡区历史、飞虎记忆等人文要素,以文化品牌、旅游景点、城市运营共同推进的发展模式,发挥公园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图7 实景照片
图8 郑州双鹤湖中央公园实景图
3.4 上海普陀真如绿廊——旧改复兴
真如副中心位于上海普陀区,区域历史悠久、文脉深厚。真如绿廊呈自西向东的城市开放走廊,片区是普陀区真如板块核心组成,建成后将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生态绿地,将成为推动普陀区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整体环境品质的重要战略举措。
图9 昆明巫家坝片区中央公园鸟瞰图
图10 昆明巫家坝片区中央公园效果图
场地内有高压走廊,设计因地制宜利用此特性,以明日光谷为主题,创新演绎光电元素,打造集城市活力、现代艺术于一体的城市互动空间。将高压走廊下的灰色地带转变为焕然新生的活力街区,从而实现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区域复兴(图11)。
设计结合周边地块开发的契机,通过新建,打造开放式公共绿地,并充分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争创成为“高压走廊绿色生态建设更新”的典范。未来的真如将成为上海最新的副中心,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与精彩(图12)。
3.5 郑州如意中央城市公园——特殊类型
如意运河位于郑州如意中央公园中段,北接龙湖副CBD绿地,南接CBD绿地。根据城市设计和建筑规划,将整个绿地分为五个分区,三个主题园:以户外商业活动为主的商业台地花园;以商务休闲、台地广场为主的商务休闲区;以户外剧场、观演平台为主题的文化娱乐花园。
商业台地花园,是以商业休闲模式即购物、娱乐、休憩为主的空间模式。包括商业广场、小型商业建筑、步行道、亲水平台,商业广场设置集中休闲区域,开敞空间较大;广场与滨水步道、平台的2m高差以台阶处理,其中可设置滨水商业,如酒吧街、创意商品买卖,丰富滨水空间。商务休闲区,是以会晤、交流为主的空间模式。文化娱乐花园,以台阶绿化的形式处理2m的高差,大尺度转折形成开放性、人气聚集的空间,塑造即生动和谐又不失严肃的文化场地,成为城市艺术品展示、文化活动举行、文化节日举办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在城市设计基础上,完善路网系统,形成三条不同层次的游览线路:联系水岸边线与建筑边缘的二层滨水通廊“金街”,沿水岸边线形成联通的慢行道路“玉街”,结合码头与游船,形成水中游览的“水街”,并增加次级园路,以满足游园的便捷性和体验性。同时,根据需求,合理规划游览方式和路线,在公园东西两侧增加自行车道路,连接北三环区域、龙湖中环绿地的慢行系统,层层嵌套、环环相扣,助力如意运河CBD绿地区域,打造24小时不夜城(图13、14)。
图11 上海普陀真如绿廊鸟瞰图
图12 上海普陀真如绿廊效果图
3.6 延安新区中轴——特殊类型
在主城区功能负载加重的形势下,延安城区逐步从带状发展向组团式结构转化,上山建城、中疏外扩成为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主要途径,延安新区由此诞生。其中新区中轴景观带为先期建设部分重点(图15)。新区具有统一的规划思路,结构清晰完整,贯通南北的历史文化景观轴即是新区的中央公园,由北至南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词广场、群众广场、艺术广场、历史广场、文化广场。
图13 郑州如意中央城市公园夜景鸟瞰图
图14 郑州如意中央城市公园夜景效果图
群众广场与艺术广场位于中心位置,承担了市民活动的主要功能(图16)。群众广场涵盖了城市田园游憩及北斗组园,北入口打造礼仪之门,主场地以大片的田园地景象征劳动岁月的光辉印记,两侧辅以窑洞式服务建筑,围合出生活庭院提供交流场所。艺术广场包括礼仪花园、艺术花园与市花组园,空间上,采用中轴对称的格局,层层递进,烘托中心;文化上,结合主题景墙、特色雕塑等打造艺文空间;功能上,广场能作为城市集会场所,绿阶与廊道则满足了日常休闲。
4 中央公园的理想模式与对策思考
4.1 合理选择区位,有效利用空间
图15 延安中轴线效果图
大众比较认可的一些中央公园,比如曼哈顿中心的纽约中央公园、伦敦的海德公园,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占地面积大,而且位于相对区域中心的位置。当下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城市用地越加饱和,可建设区域收缩,如果依然用大面积与中心区位来定义中央公园,是有失全面的。芝加哥千禧公园占地仅为9hm2,但是毫无疑问具备了中央公园的功能与影响力,成为城市群众广泛喜爱的公共空间。
首先应该明确,能否称其为中央公园与大小和区位不再直接关联,而在于它在区域板块中承担的作用与地位。上海的世纪公园建设于20世纪末,彼时浦东片区处于相对郊野化的环境,与城市中心有黄浦江之隔。在统一整体的规划思路下,逐步建设为占地140 hm2的生态绿洲,如今随着周边绿地系统的完善扩充、浦东新区的功能完善,世纪公园已成为区域的重要绿心。
在空间与周边条件限制下,应进一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空间。上海普陀真如绿廊在周边板块压缩下呈狭长分布,且被多条道路割裂成破碎地块。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突出场地联通的重要性,梳理路网、设计主题廊道,塑造出整体的格局体系。另外下穿道路联通水系,引真如港形成闭合水环,突出中环岛概念。
图16 延安中轴线人民公园效果图
4.2 适应地域发展,寻求因地制宜
关于一个城市的记忆点,不仅仅在于它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自然环境、建筑街道。如今越来越多同质化公园的出现,削弱了城市景观的唯一性,在追求国际化现代化设计理念的同时,更应加入一些适地性思考。大部分的中央公园属于从无到有的人工景观,如何在城市的土壤中汲取精神力量,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方面,要注重空间特征的延续。大多城市有着天然形成的肌理,存在历史遗迹、保护街区以及构筑物、市政设施等,新建城市公园时,并非一定要大修大改,设计可以保持城市原有肌理,从而感受到场地持续的优化与改进,并使城市的记忆不断深化。例如,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前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大市场,横穿公园的乌尔克运河和圣德尼运河是公园设计不可回避的元素,设计师巧妙地运用点、线、面的解构形式,将原本撕裂空间的元素化为整体的一部分,使设计方案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且具有相当的文化与艺术品质。
另一方面,还要因地制宜,开拓新思路。根据区域上位规划,以及居民使用需求,使城市衰落地区重焕生机。例如,上海普陀真如绿廊规划,真如绿廊周边有许多文化元素,真如寺、红旗村等,设计对照“古寺、古镇、古树、古河”的传统意象,古今对照,融合真如地区的文化历史,加以演变创新。另外,设计还在旧工业基址上赋绿重生,用以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4.3 激发服务机能,联动地上地下
随着公园板块的不断完善,现代城市中央公园大多被街道包围,相应地对设计提出了高效利用空间的要求。CBD板块的中央公园基本配备了地下停车场、商业空间以及地上交通设施所构成的立体流线模式,形成多层次、聚合型的城市公园综合体。
首先,需配置立体全面的交通系统。例如,芝加哥千禧公园的庞大地下网络包括地铁换乘站、停车场,而在地面也通过人行天桥联系了格兰特公园;郑州双鹤湖中央公园地下空间与地面功能紧密结合,地下空间功能为商业街、公共车库、联络道及综合管廊四大板块。联络道连通核心区周边各地下车库,可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其次,需建立更加开放的公园边界。国外的开放公园建设已日趋成熟,例如,纽约中央公园早在19世纪就已建立,其全开放城市公园的模式受到广泛推广;郑州双鹤湖中央公园顺应发展趋势,关注市民休闲文化,致力于营造与城市互动共融的全开放城市公园。
4.4 平衡投入产出,提升公园效益
中央公园的建设不仅具有文化与生态的效益,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更是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引擎,通过改造环境,提升土地潜在价值,增强区域吸引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对周边的商住板块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长远看来,对城市的影响会持续辐射发散。
一是可推动区域的更新与复兴。许多城市公园项目的建设初衷是为国家大型赛事或展览提供场地与休闲服务。例如,伦敦奥体公园地点选在伦敦东区Lea河谷,此地区是集聚大量贫民的破败区域,奥运会结束后,这里被改造成欧洲最大的公园,区域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为城市带来旅游效益。一座富含特色的中央公园通常会成为城市地标,关注度的提高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娱乐设施、主题展馆及相应的集会活动,从而收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的可观价值。
5 结语
由此可见,中央公园从最初的生态绿地演化至今,已突破单一概念的局限,不仅发展出多种结构形态,更是依据不同城市的特性,衍伸出城市活动、交通枢纽、商业场所等复合类型,中央公园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在我们充分肯定中央公园对城市的生态、美学、功能价值时,应注意到无论是超大尺度中央公园的建设,还是更多带状中央公园的兴起,都无法脱离城市演化的进程。作为城市整体景观的一环,中央公园的建设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与不断更新的思路与理念引导下,走向格局更加开放、功能更加聚合、形式更加多样的未来,它将在现代城市中扮演更为重要的环境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