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插管深度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效果的影响

2019-08-28梁伟珍邓碧池罗卫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5期
关键词:鸣音插管气管

梁伟珍 邓碧池 罗卫梅

随着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 临床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机械通气患者中, 气管内吸痰(ETS)是一项基础护理措施, 能够有效预防机械通气造成的肺部阻塞[1], 对患者的支气管起到治疗效果。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舒适度, 关键之处在于吸痰管的插入深度, 既能保证气道的通畅, 又能减少因吸痰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2]。本研究对94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分别采用三种插管深度,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吸痰效果, 现对研究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25~66岁, 平均年龄(58.42±3.76)岁;疾病类型:胃癌20例、脑梗死20例、呼吸衰竭29例、肺心病25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12~36分, 平均APACHEⅡ(25.04±6.57)分。将患者遵循随机等比例原则分为A组(31例)、B组(31例)与C组(32例)。本研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封闭式吸痰护理[3], ICU护理人员经系统、专业的培训, 严格规范吸痰操作。为患者吸痰前,首先评估、判断其气道情况。吸痰管的型号为12~14号, 吸痰的负压设置为200~300 mm Hg(1 mm Hg=0.133 kPa)。吸痰时,护理人员用一只手握住可旋转的接头, 另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持吸痰管, 缓慢、轻柔地插入气管套管, 抵达合适的深度后, 再打开负压阀吸痰, 控制吸痰时间<15 s[4]。对于气道分泌物多而黏稠的患者, 可通过冲水孔注入无菌生理盐水, 总量2~3 L/d, 然后再进行以上吸痰操作。A组患者吸痰管插入深度恰好达到气管插管的刻度, 二者深度一致;B组吸痰管插入气道内, 遇到阻力后略微上提1~2 cm;C组吸痰管插入深度达到气管插管长度后, 再插入1 cm。吸痰开始前与结束后, 将呼吸机的氧浓度提高10%, 维持1~2 min, 以提高患者的SPO2。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吸痰效果 包括24 h吸痰次数、SPO2恢复时间以及痰鸣音改善评分。通过计分的方式评估痰鸣音的改善情况:1分:存在;2分:明显缓解;3分:完全消失。

1.3.2 吸痰并发症 包括呛咳、痰中带血、心率变化。每次吸痰操作前, 监测患者的基础心率, 吸痰过程中, 如果患者的心率比基础心率快20%, 吸痰结束5 min后, 恢复基础心率, 则提示心率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吸痰效果比较 B、C组患者的24 h吸痰次数少于A组、SPO2恢复时间短于A组、痰鸣音改善评分低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24 h吸痰次数少于B组、SPO2恢复时间短于B组、痰鸣音改善评分高于B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吸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C组患者呛咳、痰中带血及心率变化发生率均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呛咳、痰中带血及心率变化发生率均低于C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三组患者吸痰效果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吸痰效果比较(±s)

注:与A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24 h吸痰次数(次) SPO2恢复时间(s) 痰鸣音改善评分(分)A 组 31 6.86±2.24 30.58±3.41 2.55±0.27 B 组 31 3.84±2.13a 14.26±4.37a 1.64±0.43a C 组 32 3.32±1.57a 12.48±4.56a 1.72±0.51a

表2 三组患者吸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呼吸治疗在ICU患者中的应用非常普遍, 但治疗期间,患者的气道内环境会发生明显变化, 主要表现为分泌物大量增加, 加之患者长期卧床、术后疼痛、意识障碍、术后感染等情况, 进一步增加了咳嗽排痰的难度, 因此痰痂堵管、痰液滞留等问题频频出现, 严重阻碍病情恢复[5-7]。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发现, 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达到气管导管的刻度时, 再加深插入1 cm, 能够获得理想的吸痰效果, 而且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资料, 大部分研究课题都是针对如何判断吸痰时机, 有关吸痰管插入深度对吸痰效果影响的报道凤毛麟角[8-10]。

相关调查显示:ICU患者中应用最多的吸痰方式是国际呼吸大会(AARC)推荐的第一种吸痰方式, 即吸痰管插入气道内, 遇到阻力后向上提1~2 cm, 该方式优势与缺点并存,一方面吸痰效果较好, 另一方面, 很容易导致患者长时间、剧烈的呛咳。呛咳发生的短时间内, 患者的气道压力迅速上升, 而机械通气患者使用的通气管道是全密闭式的, 气道压过高, 会对气道黏膜造成损伤, 继而出现带血的分泌物, 如痰中带血。而且气道黏膜受损后,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延长ICU治疗时间, 增加治疗费用。如果采用AARC提出的第二种吸痰方式, 即吸痰管插入深度与气管插管长度相同, 虽然患者的并发症较少, 但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吸痰效果,患者24 h内的吸痰次数增加, 而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SPO2。单位时间内, 频繁的侵扰气道, 患者很容易在吸痰时出现缺氧症状[11,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B、C组患者的24 h吸痰次数少于A组、SPO2恢复时间短于A组、痰鸣音改善评分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24 h吸痰次数少于B组、SPO2恢复时间短于B组、痰鸣音改善评分高于B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患者呛咳、痰中带血及心率变化发生率均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呛咳、痰中带血及心率变化发生率均低于C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吸痰管插入深度直接关系到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吸痰管插入深度比气管插管深度长1 cm, 对患者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效果比较彻底, 同时又能减少吸痰次数, 减轻对气道的损伤, 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气道黏膜与心率, 安全性得以保障。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是, 样本量较少, 有待后续研究的补充与完善。

猜你喜欢

鸣音插管气管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